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产先生  ·  今天楼市重大信号 ·  19 小时前  
媒哥媒体招聘  ·  北京国家大剧院演艺中心招聘! ·  3 天前  
舰大官人  ·  …… P律变成了 ... ·  2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困龙翻身与刘秀脱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批评课(杜课861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4-08 23:29

正文

全文共 1738 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Q
&
A

谁喜欢批评?被批评了怎么办?


米兰问: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成年人社交中的20个潜规则”,里面说:“没有人喜欢听批评,如果他说喜欢,那他撒谎。其中对别人生理、人品、家庭、工作价值、精神层面的批评,是直击核心的批评。如果不是故意友尽,还是不要瞎说的好。比如我有个朋友,跟我说了好几次:感觉你的工作没什么价值啊,净写那些玩意儿有什么用,咋还不转行?所以,我们已经一年多没联系了。”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被批评呢?我们真的不能批评别人吗?如果一定要批评别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我被迫要听一个人批评自己,我应该如何看待,又能如何回复呢?
















Q
&
A

批评课


杜骏飞


今天你所谈的“批评”话题,不是艺术批评,也不是道德审判,也不是批判性思考,而是人际关系里的批评表达。

很晚了,我只提几个观点供你参考:

1

确实,没有人喜欢听批评,这是人的情绪本能;但与此同时,确实也有许多人很需要批评。当一个人真正感受到自己这一需求时,他会倾向于接受所谓有价值的批评,这一接受,是对“批评”,而非对“批评者”,因此,归根结底,他“喜欢”某一批评时,还是可能会“不喜欢”批评者。

2


从喜欢批评,演进到喜欢批评者,需要你抵达一个理性的临界点: 你需要权衡利弊得失,以此发现所失只在“情面”,所得则是事业和生活的本质——“利益” 。你需要抵抗““波斯信使综合症”——《穷查理宝典》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古代的波斯和希腊经常打仗,打仗时,如果信使带来的是好消息,波斯国王就会大力奖赏,若信使带来的是坏消息,便直接将其杀掉——为什么人类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我的理解是,要么人容易在思想力不足时对坏消息作错误归因,要么认为坏消息的传播会产生后续的风险。我并且认为,把这个阐述用于批评,其结论也是适切的。因此,你必须至少理性到这样的程度,不把坏消息和批评归因于对方,更不会恐惧坏消息和批评的传播—— 因为,比较而言,你有更值得担心的部分:祸事与弱点;同时,避免祸事与弱点,则是你真正的利益。


3


但首先,你要学会辨识一个批评的价值所在,这实际上是“批评商”中的核心能力。其难度大致相当于,你出门忽然遇到降温,周身寒彻,这时你没有自怨自艾,更不烦恼沮丧,而会立即感到这是一个机会——你可以借此跑跑步,也锻炼一下抵抗力,进而默默地感谢那一阵寒风。如果是这样的你,那么,必有能力从批评中发现价值。

4


绝大部分乐于接受批评的人,会失败在对批评动机的揣测上。简言之,人的本能,会要求一个人在被批评时,首先考虑对方的动机,而不是批评里的是非对错。其实,从哲学上来说,动机是不适合分析的,因为它并无确证。明智的人会认真对待批评的“实证”部分——例如事实、规律等,而适当忽略其间的情感与情绪,同时, 坚决避免对动机乱作恶意的揣测 。这种修炼更难一些,因为它完全是一种反本能的训练。

5


根据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一个个体的情绪情感会顽固地与其理智认知相背离。我将这一现象简化为一句日常表达:“ 人会因为虚弱,而不肯自我否定 。”这种脆弱,大部分是因为情感的困局,也有一部分是因为理性的恐惧。可以想见,这样的人极可能是所谓的“批评过敏”体质,遇到任何批评都如临大敌,甚至如丧考妣。人们形象地称他们为“玻璃心”,这绝不是一个积极的人格定型。

6


“批评过敏”者,还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心理症状,例如:当他感情上不能接受某事时,会由此采取各种防御机制:A. 遗忘相关事物,B. 否定否认相关事实,C. 为躲避现实而耽于幻想。显然,这些策略背后,都隐藏着特殊的人格特征,例如,视而不见、执迷不悟、抵死否认、白日做梦等。当他面对批评时,这些策略也往往是其首选。其实, 这也是“闻过则喜”永不能普遍深入人心的原因,也是良好的批评文化难以建构于普通人群的主因


7


回到你的那些问题,我想,答案是清晰的:一般而言,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被批评——除非他有能力认知批评的价值;我们可以批评别人,前提是让对方感受到批评的“获益”,即使不能说明其实在利益,也要确证你的批评能使对方变得更好,或提议对方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我将其称之为“建设性批评”;如果你被迫要听一个人批评自己,且那批评里缺乏你所渴求的“建设性”、你所珍视的“善意”、你所愿意接受的“利益”,那么,请努力记住: 你能洞察批评心理的幽微,能坦然面对一个不恰当的批评,这是你高于批评者的地方。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女权四人传 林清玄说 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 两棵树 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 永恒回归


关注 舆情戒律 夸夸群 妇女、女生与女神 原生家庭这口锅 另一些英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