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资讯+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环球资讯广播《环球军事报道》。报道世界军事资讯、分析全球安全战略、追踪武器最新动态、深入解读战史战例。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资讯+

(深度)特朗普时代,美国如何反恐?

环球资讯+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4-14 18:31

正文

“9·11”在美国民众心中留下的阴影难以消除。民调显示,今天,40%的美国人认为,恐怖分子比“9·11”当年更具实力对美国发动重大袭击,73%的美国人将“伊斯兰国”视为“非常严重”的威胁……打着反恐的 旗号,特朗普推出“禁穆令”,然而,美国民众并不买账。 特朗普时代,美国应该如何反恐?近日,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中东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副院长丹尼尔·拜曼在《国家利益》杂志网站撰文,就特朗普时代的美国应如何打击恐怖主义提出建议。文中不少观点纯粹站在西方立场上,本刊编译至此,仅供读者借鉴。


美国民众的恐怖阴影

在美国国内,自“9·11”以来,恐怖主义威胁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迄今为止,只有94名美国人死于“圣战”分子的袭击,远低于专家们在“9·11”发生后的预判。事实上,如果不算阿富汗裔美国人奥马尔·马迪恩2016年6月在奥兰多“脉动”夜总会制造的袭击事件(造成49人丧生),2001年以来,更多的美国人是丧命于右翼极端分子之手。

在欧洲,尽管目前的恐怖主义问题比美国本土严重,但并未超过过去几十年的水平。事实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欧洲的恐怖袭击,其惨烈程度远比后“9·11”时代大。近年来,欧洲虽然发生了多起骇人的袭击,像2015年导致130多人死亡的巴黎恐怖袭击,但仅1988年,欧洲便有440人在恐怖袭击中身亡,其中绝大多数死于洛克比空难。



拜曼认为,恐怖主义威胁被美国民众人为放大了很多。在10余年强力反恐后,40%的美国人认为,恐怖分子如今比“9·11”当年更具实力对美发动重大袭击,31%的美国民众认为,恐怖分子袭击美本土的能力与“9·11”时相同。民调显示,多达73%的美国人将“伊斯兰国”视为“非常严重”的威胁,另有17%的民众认为其是“较为严重”的威胁,近80%的美国人认为“伊斯兰国”在美国拥有资产,能够“在任何时候对美国发动大型恐怖袭击”。

抛开美国民众对恐怖主义威胁的认识,在世界范围内,近年来暴力事件的确有所增加。除了西方,在南亚、中东和非洲,威胁也变得日益严重。严格讲,这些暴力事件有很多并不属于恐怖主义。由于太多的地区恐怖组织参与到当地的内战中,因此很难确定恐怖主义造成的具体死亡人数。


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面临的恐怖主义挑战可以细分为三类。一是,美国及其盟友所面临的实际遭受恐怖袭击的风险。就绝对值而言,该风险在美国很小,在欧洲也只是稍稍大了些。相比被恐怖分子杀害,普通美国人“更有可能遭到一名携带武器、蹒跚学步的孩子的射击”。

第二个挑战是政治上的。竞选期间,特朗普借助恐怖主义威胁,“拿下了很多分”。然而,保卫美国不仅意味着保卫美国人民的生命,还意味着捍卫美国的价值观,包括接纳一切爱好和平的宗教信仰人士、欢迎难民等。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美国国家利益在亚洲、非洲和中东穆斯林地区所面临的危险。这种危险表现在,在这些地区,一些国家社会不稳,政府失政,美国的一些伙伴国,像沙特阿拉伯,要么介入也门内战,要么在与伊朗的竞争中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还有埃及等国,以宗教反对派与恐怖主义有关联为由,抵制民主化。


恐怖组织自身的演变

如今,伴随恐怖主义威胁变化的,是恐怖组织本身的不断演变。

一是,反对美国的组织变得更为激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面对的是一系列的民族解放和左翼运动组织。尽管这些组织通常残酷无情,但它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民族自决权,却得到很多美国人的理解甚至钦佩,其对暴力的使用也颇为有限。例如,上世纪80年代,黎巴嫩真主党杀害了数百名美国人,但其暴力活动的对象主要是美国的海外军队和外交人员,而非本土平民。恐怖主义问题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兰德公司总裁高级顾问布赖恩·詹金斯1988年说,“迄今为止,恐怖分子更感兴趣的似乎是让很多人看到,而不是让很多人死亡”。然而,“9·11”恐怖袭击终结了这种模式,之后的“伊斯兰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事实证明,为了向美国传达信息,“基地”组织愿意杀害数千名平民。其诉求并非民族自决权或国家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是要求美国完全撤出中东。“伊斯兰国”的行为,进一步确认了这一恐怖主义发展趋势。该组织不但大肆斩首人质、大规模处决平民,而且目标更为激进,试图建立一个“哈里发国”。


二是,恐怖组织在关注重点上更多地转向地区,但行动范围有所扩大。虽然“伊斯兰国”有足够的能力攻击欧洲并煽动成员对美国发起袭击,但其主要活动局限在中东当地。该组织试图保卫并扩张其自称的“哈里发国”,这期间,真主党、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地区敌人消耗了其大部分精力。相比之下,之前的“基地”组织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袭击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上。不过,在行动范围上,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恐怖组织把触角伸得更远。如今,技术上的进步使得大范围的行动变得更为可行。过去,阿富汗反抗苏联入侵的“圣战”者,通过发行杂志来对外宣扬其事业,但他们花了数年时间才使自己的斗争被外界广泛知晓。10年过后,“基地”组织可以从阿富汗指挥全球各地的成员,同时向国际媒体发送视频。今天,“伊斯兰国”以叙利亚为大本营,对外发布了至少有20种语言的大量宣传品,并利用社交媒体招募并指挥其成员。据联合国估计,迄今为止,已有多达约3万名外国武装分子前往伊拉克和叙利亚加入极端组织。这一数目比过去所有的“圣战”者人数都多。通过相关技术,“伊斯兰国”能大肆采用“独狼”战术来打击美国和欧洲。


三是,恐怖组织控制了大量的领土,这也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生的最大变化。近年来,哈马斯控制了加沙地带,真主党对黎巴嫩的大部分地区拥有实际控制权,“基地”组织的分支在索马里等国控制了部分国土,而“伊斯兰国”在2014年鼎盛时期,更是一度统治了大小相当于整个英国的领土。这些组织的统治经常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原因在于,在经历了连年的内战和无政府状态后,人民往往会欢迎任何形式的法律和秩序,无论其有多么极端。这种形势上的变化,部分解释了为何如今的恐怖组织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本地区。当然,巩固并扩张地盘,需要大量的兵力。由于这些恐怖组织拥有很多支持者,并且开展的活动不只是恐怖主义,击败它们因此很难。

需要指出的是,恐怖主义的成功,通常取决于其所攻击的政府及试图影响的国外受众的反应。在这一方面,如今的形势也有所变化,并且是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9·11”以来,保护美国本土不发生大规模伤亡的恐怖袭击事件,本是一项无可厚非的“要紧事”,每任美国总统都应当做好这项工作。然而,这种关注被过度地放大,导致反恐胜利的标准被定义为在美国各地成功地阻止所有恐怖袭击。2013年,造成三名美国人死亡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发起调查,宣称未能预防此次袭击,联邦政府反恐举措的效力令人质疑。按照这一标准,那些发生在本土之外的造成有限伤亡的袭击,如2012年美驻班加西领事馆遭袭事件,也成为政治难题。相比之下,真主党1983年在贝鲁特发动的袭击,造成数百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和外交人员死亡,利比亚人1988年制造的洛克比空难造成270人罹难,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没有受到政治惩罚。

今天的美国人根本没有心情接受这样一种事实:小规模袭击很难预防,外交人员本就该驻扎到危险地区,较低的本土恐怖袭击发生率意味着反恐的胜利而非失败。


特朗普政府如何应对

关于特朗普新政府该如何反恐,拜曼认为,必须保留奥巴马时期那些好的反恐举措,同时应对不断演变的挑战。

奥巴马任内,美国以小布什政府的后“9·11”时期反恐举措为基础,结合全球情报搜集、特工破坏活动和定点打击(通常通过无人机),沉重打击了恐怖组织,尤其是“基地”组织。在政府较为强力的地区,美国和伙伴国的安保部门合作,对涉恐嫌疑人进行监视、拘留、逮捕和关押。在巴基斯坦、也门、索马里等地,通过无人机打击来打击恐怖组织,迫使那些幸存的恐怖分子躲藏起来。这些举措使恐怖分子较以往难以开展全球恐怖主义活动。事实上,“基地”组织及“伊斯兰国”之所以转向“独狼”战术,部分原因便是组织严密的恐怖袭击来打击美国,变得更难了。


除了延续奥巴马时期的这些举措外,特朗普时期的美国,还必须充分利用技术的发展。当然,恐怖分子也会利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美国也可以利用恐怖分子的社交媒体,通过数字足迹来对其进行追踪。这对于识别和阻止“独狼”至关重要。

不过,反恐工作当今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控制领土。在内战肆虐的地区,美国不得不制订并改进针对盟军和地方组织的相关训练计划。要想在地面上击退“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并在其重新发起进攻和游击战时守住领土,这些武装必不可少。

从长远看,解决领土控制问题,需要对奥巴马时期的反恐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奥巴马政府虽然在整个大中东和非洲地区强力打击恐怖分子,却不愿陷入中东政治的泥沼。其结果是,击毙并逮捕恐怖分子的强力行动,往往与内战这一滋生并发展恐怖主义的环境相脱节。今后,美国的反恐政策必须以结束内战为中心。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美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军事训练项目,过去经常遭遇灾难性的失败。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训练后,美国援助的武装面对敌人仍会临阵逃跑。2014年6月,“伊斯兰国”占领摩苏尔时,约三万名装备精良的伊拉克武装面对1000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弃城而逃,留下大量武器装备,便是一例。

因此,未来如果不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改革,美国的训练计划还会遭遇失败。今后,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地,美国应当全力改善政府的执政能力。问题不在于美国提供多少财政援助和如何推行民主化,而在于尽可能地遏制当地腐败,确保当地能够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