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最大的话题之一,应该就是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的票房逆袭。按照目前这个态势发展,30亿票房保底,40亿票房符合预期,50亿票房努力顶一顶也是有希望的。
咳咳,不关心娱乐,不关心八卦,作为交易员,做研究写文章就得奔着有用去。
今天我们来讲讲《流浪地球》背后的大赢家:A股上市公司,北京文化。
从交易机会来讲,超短不用做任何基本面分析,简单看看这个票房数据,这个群情激昂的舆论,你也知道,明天大概率是买不到的。
话说回来,如果明天能买到,那得小心有其他因素的诈,这么大的利好,如果还封不死一字,就有问题了。话说回来,北京文化演过这么一出坑人行情:
2014年10月国庆档,北京文化旗下全资子公司摩天轮文化,保底发行《心花怒放》国庆期间票房怒砍10亿+,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
然而,这么大的利好之下:北京文化国庆节后,高开低走,连跌10天。。。
为啥这种陈年往事,我记得这么清楚,因为我特么那天集合参与了。
这件事情困扰我很久:
为什么这么大的利好,不涨也就算了,还能被反杀这么狠?
后来,基于个股本身的逻辑总结有两点:1.之前涨过一波,已经有高位兑现的基础了。 2.市场当时对于保底票房这个新名词,还没有很好的接受,导致保底消息出来之后,市场当作利空来理解了。(比如按常规预期,北京文化应该完整参与总体11亿的票房分账,结果实际只参与了5亿保底之外的票房分账。5亿内只分一丢丢。)
经验都是赔出来的。
这个案例(以及其他类似经验),我总结了几个比较通识的盘口经验:
-
非交易期间出现大利好,好的话大概率买不到,开盘能买到大概率都是坑。 这个我曾经具体写过一篇文章:
知道利好消息之后,该如何买股票
-
对于消息驱动的交易,是需要客观确认市场解读的,千万不要一厢情愿,你以为是利好,市场不一定认啊,所以
得在盘口寻找市场对于消息的解读确认。
比如上面那个例子,虽然十几亿的票房利好,但是架不住市场就是解读为利空啊,你再看好都没有用,你可以当时不理解,但是一定要顺从。
大家都知道的消息,市场却没有如此表现,甚至高开低走,如果你还一厢情愿的拿着这个消息当利好买入逻辑,同时把分时的下跌当成是低吸机会,相信我,你很快就要被教市场做人了。
又跑远了,说回北京文化。
这些年,北京文化从2013年开始,转型影视公司应该算是挺成功的了,连续压中几个爆款电影。
比较深度参与的黑马电影或者爆款比如:同桌的你,心花怒放,战狼2,我不是药神,包括这次的,流浪地球。
照理说,这是一个押宝大神,股价应该噌噌噌才对。
但是,从北京文化转型影视之后的股价表现,月线图如下:
40多元一路跌到10元。
有点失望对不对?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为什么其实本质上问的是一个关于中长线趋势的问题。
既然是中长线趋势问题,我们思考的模式就跟超短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你仔细研究过北京文化以及其他一些爆款影视公司的项目数据,就会发现:对于单纯基于押注电影爆款这门生意,
如果行业大势没有发生改变的话,在二级市场上很难催化出趋势性上涨。
具体原因,我用案例解释清楚:
还记得战狼2吗?就是那部创造56亿票房的现象级电影。
北京文化强力押注,可以说压了重注。用保底的模式去深度参与票房分账。结果也很好,压中了。
但是,你知道这样一次如同中彩票一般的下注,北京文化赚了多少钱?
56亿的票房,主要的保底发行方啊。
最后的结果是:
北京文化,战狼2项目总收入:3亿人民币,扣掉投入的成本,1.4亿元,净利润:1.6亿。
也就是说,
费劲压中一个超级大宝,最后净利润不过1.6亿。
未免有点心酸啊。(务必注意,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净利润,是类似中彩票一样的结果)
所以,北京文化在战狼2上映期间,股价表现是这样的:
完全只有,情绪性的超短博弈机会,炒完就拉到,从哪里涨起来,就从哪里跌回去。(箭头处,当时是星期一,周末看完,我直接在电影院里手机下单排板。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
在电影院里下单买股票 是一种什么体验
)
如果说这是个案的话,北京文化一年后又上演一出类似的剧情:它作为主要发行方,压中了电影《我不是药神》,票房30亿+。
然而,股价走势,是战狼2的加强复制版:
这种短线爆拉3,5天,然后一路跌回原地的走法,跟垃圾股炒作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它又跟一般的超短炒概念不一样,这明明是实打实的利好,业绩也是实打实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从北京文化的另一个交易里,可以感受一二:
2013年年底,北京文化作价1.5亿收购摩天轮文化,收购条款里,有对赌协议,摩天轮公司,需要在2014年-2017年,4年里,实现净利润:11044万元给北京文化。
你猜最后摩天轮公司4年完成了多少净利润?11751万元。
几乎是贴边完成对赌。
也就是说,
在有能力完成业绩的情况下,影视公司做利润调节的手法相比其他的行业,多出太多。
(14年摩天轮押中了两个爆款,心花路放和同桌的你,结果业绩数据跟预期相差得有些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