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作文的本质,就是打当事人和吃瓜群众之间认知差的擦边球。
2、大众往往都是盲人,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没有兴趣搞清楚真相。
3、只有心中有光的人,才能在黑暗中发出光,同时看见其他人发的光。
在我的
“
孔子人生哲学私塾课
”
的群里,一个学员发来一个案例,想让我点评一下。
案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上大二。儿子喜欢打游戏,在临考试的前一天还在打游戏。妈妈去批评他,然后两个人越说越激动。妈妈怒了,把儿子的iPad摔向了地面。儿子抓起妈妈的衣领扇了她一巴掌。然后爸爸拿刀把他赶出去了。后来儿子给妈妈赔礼道歉,说很后悔自己的行为,因为是自己赚的钱买的iPad,所以才特别激动。
我觉得这个提问很有趣。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没有刻意修身的普通人里面,一家人往往是同一
种人。
什么种子结什么果。
有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的妈,必然有无法控制自己的儿子。
然后我注意到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被摔的iPad是谁的钱买的?这个妈妈知道不知道?我猜她清楚得很。正是因为知道这个iPad是儿子自己赚钱买的,所以她才要摔到地上。对于儿子来说,这个iPad非常宝贵,已经超出一个iPad的金钱价值。她故意伤害他最心疼的东西,来宣泄自己的愤怒。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家暴事件里的一个常用招数,就是“受害者”往往长期用语言和行为去激怒“施暴者”,突破“施暴者”的心理防线,逼迫他出手。“施暴者”出手之后,“受害者”便把对方的“暴行”广泛传播,博取同情,以赢得对“施暴者”的道理和舆论上的胜利。
这个可以说是三十六计中的“苦肉计”。我们看到的家暴案例,往往都是这种“受害者”亲自编剧导演,领衔主演的。我猜她之所以写小作文发给别人,也是她计划的一部分。
小作文这个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写作文的人貌似叙述了全部的经过,读者也好像了解了“真相”,但是当事人和吃瓜群众之间往往有一个巨大的认知差。写作文的人打的就是这个“认知差”的擦边球。
就是说,当事人双方都明白谁在主动挑事。但是正因为大家是吃瓜群众,所以没有精力和兴趣对“一个大学生打工半个月或一个月才攒钱买的iPad对他来说有多么宝贵”产生感性的认识。看小作文的群众会认为“不就是把你的iPad摔向地面而已嘛”,但是实际上这个母亲想做的就是羞辱儿子,贬低儿子,践踏他心里宝贵的东西。
有的人会说:你是在无端猜测。人在愤怒的时候没有理智,不会想那么多。但实际上,人在愤怒的时候,才会说自己一直想说但不敢说的话,做自己一直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所以往往愤怒时才能见到一个人的真心。
几乎每一个小作文都在打“认知差”的擦边球。我再举个例子。
前几天有一个失去双臂的残疾人去武汉的地铁,要求免费通行,被地铁工作人员拒绝,拒绝的理由是没有出示残疾人证。这个视频一发出来,几乎所有人都在同情那个残疾人,说:“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眼睛能看到这个人失去双臂,为什么就不能立刻放行,还要残疾人证?”
实际上,魔鬼隐藏在细节里。有人找到了武汉地铁关于残疾人免票的规定,是这样说的:
第一张图明确说“下肢残疾人”才免费,也就是说:仅仅是上肢残疾不能免费。
第二张图明确说“须主动出示有效凭证”,啥意思呢?即使你是合格的残疾人,你也必须主动出示,而不是工作人员要求你出示,你还拒不出示。
这个规定还特意补了一句:“对不能出示有效凭证的,应购票乘车”。特意补的这一句,实际上就已经概括了案例中发生的情况。换句话说,规定中特意表达了:即使看上去是残疾人,但是不能出示有效凭证,也不能免费。
所以当时地铁工作人员做的是对的。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残疾人的团队点赞。因为这个“认知差”的擦边球可以说非常的隐蔽和高明。
所以为什么舆论中无数的小作文,几乎全部都反转了?就是因为上面讲的这个“认知差”。因为大众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搞清楚真相。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大众从不渴求真理。如果错误诱惑了他们,他们宁愿神化错误,也会无视那些不合他们口味的证据。谁能给他们提供幻象,谁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主人;谁试图摧毁他们的幻象,他们就迫害谁。”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大众往往都是盲人。他们无法分辨善恶美丑,也不知道走哪条路是对的。所以他们就需要视力正常,并且心地纯正的人来引导他们。但是他们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谁说的话合他们的心意,他们就跟从谁。因此,总有一些伪装成视力正常,却内心邪恶的盲人,来引导大众走向邪恶和混乱。
这种人就是孔子说的:“心逆而险(内心悖逆,思想险恶),行僻而坚(行为邪僻却坚定不移),言伪而辩(言论虚伪却十分雄辩),记丑而博(记述丑恶之事很广博),顺非而泽(纵容错误还进行润色)。”这五种人都对应今天的哪些人呢?前三种人就是写小作文误导大众的人。后两种人就是帮前三种人传播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