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网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学社区,科学网(www.sciencenet.cn)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内蒙古消费者协会  ·  别再迷信喝茶 ... ·  2 天前  
内蒙古消费者协会  ·  别再迷信喝茶 ... ·  2 天前  
科普中国  ·  我,一个成年人,成了儿童精神科的病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网

贝皮科伦布号都出发了,是时候了解一下水星探测的这些事了

科学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8-11-05 21:08

正文

10月20日,欧洲—日本联合实施的水星探测飞船BepiColombo搭乘阿丽亚娜5号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BepiColombo于上世纪90年代立项,历时21年后成功发射。按计划,这艘斥资18亿美元的飞船,将于2025年抵达水星。


点击阅读: 你好水星!我是BepiColombo


奔赴水星——贝皮科伦布号的背后


1. 引子


2018年10月20日,贝皮科伦布号成功发射升空。


这项任务由欧洲空间局(ESA)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联合进行,预计经过七年左右的飞行,将于2025年到达水星,进一步揭示水星的神秘面纱。


贝皮科伦布号发射升空


2. 去水星干什么


抵达水星后,贝皮科伦布号将开展必要的测量,目的是研究水星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大气层、磁层和演化历史。


与水星一样,地球也是一颗行星,这些行星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自己的特点,我们通过了解其他行星上是什么样子的,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为什么是现在这样,这也是大多数行星探测任务的主要目标。


根据官方网站的报道,贝皮科伦布号的主要科学使命包括:


1、 由于水星是与太阳最近的行星,因此,研究水星的形成与后续演化过程,有助于揭示靠近恒星的行星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 水星作为一颗行星,需要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内部结构,地质特征,物质组成,以及水星表面的撞击坑分布。


3、 水星基本没有大气层,但仍有外逸层,这次任务将研究水星大气层的成分与大气运动过程。


4、 水星磁层的结构,研究磁层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过程。


5、 水星磁场的起源。地球磁场源于地球内部有熔融的岩浆,像发电机一样产生磁场。水星内部应该已经固结,这次任务将探测水星的磁场是如何形成的。


6、 信使号水星探测器已经在极地探测到了冰层,这次任务将探测这些挥发物的成分和来源。


7、 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进行实际检验。


水星



月球,表面也有很多撞击坑


3. 水星探测难在何处


水星(Mercury)处于太阳系的内带,属于内行星,也是类地行星之一。在八大行星中,水星最靠近太阳。


截至到目前为止,只有水手10号和信使号探测器对水星进行了近距离的观测。贝皮科伦布号是飞往水星的第三个探测器。


人类对水星的关注程度,明显低于火星、月球、金星、木星和土星等星球。


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有的科学家认为水星探测的科学价值不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水星靠近太阳,航天探测的难度比较高。


水星的质量和引力较小,轨道器要实现环绕水星,只需要较低的飞行速度即可。然而,在太阳引力作用下,水星探测器将不由自主地加速,这个矛盾对水星探测器的测量与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果要在水星上着陆的话,由于水星基本没有大气,着陆器无法通过空气阻力或降落伞减速。


4. 几经推迟,终于等到花开


贝皮科伦布号原计划2012年4月发射,预计经过4年零两个月的行星际巡航抵达水星。后推迟到2013年8月发射,预计于2019年8月到达水星。


结果贝皮科伦布号得发射时间又一再推迟,直到2018年10月才发射。


深空探测任务大多历时很长,贝皮科伦布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到最终实现发射,历时20多年才得以成行。


如果等到科学探测数据传回地球,一些人已经退休,一些人甚至已经离开人世,整整一代人已经过去了。这就需要科学家真的对此怀有浓厚兴趣,才能如此长期坚守。


贝皮科伦布号除了两个轨道器外,科学家原来还计划释放一个着陆器到水星上,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登陆水星。


但遗憾的是,由于经费预算受限,以及技术难度巨大,曾经计划的水星着陆器(MSE)已经被取消了。


装配和检测中的贝皮科伦布号


5. 为什么是欧洲和日本合作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提出航天器探测水星的计划。


1995年,在欧洲空间局拟定的20年航天规划中,就已经把水星探测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后,欧空局和日本联合提出了贝皮科伦布号(BepiColombo)水星探测计划,计划对水星展开为期1年的科学探测。


贝皮科伦布号虽然是一次任务,却由两个航天器组成。


其中,欧空局负责水星轨道器(MPO),这是一个三轴稳定的航天器,卫星在环绕水星的轨道上运行,配备11台科学仪器,星下点指向水星表面。


水星轨道器上的科学仪器,包括照相机、光谱仪(覆盖红外、紫外、X射线、伽玛射线、中子等探测波段)、辐射计、激光高度计、磁强计、粒子分析仪、Ka波段应答器和加速度计。


其中,十台仪器由欧空局成员国的科研机构负责研制,一台仪器由俄罗斯提供。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负责水星磁层轨道器(MMO),这是一个自旋稳定的航天器,配备五台科学仪器。


水星磁层轨道器上的科学仪器,包括磁强计、离子光谱仪、电子能量分析仪、冷高能等离子探测仪、等离子波分析仪、照相机。


这些仪器由国家资助下的科研机构负责研制,其中一台来自欧洲,四台来自日本。其中,欧洲方面对日本的科学仪器研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贝皮科伦布号探测器


贝皮科伦布号探测器使用太阳能电力推进系统,在从地球飞向水星的过程中,可不断推动探测器,大大减少了化学燃料的使用,降低了发射时的重量。


这是首次在大型深空探测任务中使用这种推进系统。


6. 奇怪的探测器名


大家已经听习惯了好奇号、勇气号、机遇号、卡西尼号、新视野号这些探测器的名字,这颗水星探测器的名字听起来比就较陌生了。


贝皮科伦布号是以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贝皮•科伦布教授(1920-1984)的名字命名的。


这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数学家和工程师。他是第一个发现水星存在轨道共振的科学家,他发现,水星自转三圈的时候,正好绕太阳两圈。


他还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建议,利用金星的引力弹弓效应,把水手10号航天器放到太阳轨道上,从而使水手10号在1974到1975年间实现了三次飞越水星,让我们得以见识水星的真面目。


为纪念贝皮•科伦布的科学成就,1999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的会议上,欧空局科学计划委员会决定,将他们的水星探测器命名为贝皮科伦布号。


7. 信使号水星探测回顾


信使号(MESSENGER)是“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球化学与测距”(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的英文缩写,而水星在希腊神话里本就是上帝的信使。


信使号于2004年8月3日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发射,借助地球、金星和水星的引力,2011年进入水星轨道对其进行探测。


信使号探测器环绕水星的运行轨道是高偏心率的大椭圆轨道。距离水星最近点为200 km,最远点为15193 km。


信使号轨道面偏离水星赤道面80°,在近水点附近可以对水星表面和地质情况进行探测。


信使号任务探测了水星表面的化学成分、磁场特征,研究水星的地质历史;对水星内核的大小和状态进行了探测,还探测了水星极地挥发份储量,特别是发现了水星的极地存在水冰;此外,信使号还对水星的逃逸层和磁圈进行了测量。


8. 卡路里盆地的新发现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水星表面的火山活动及其在水星地质演化历史中的作用,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


一些科学家认为火山活动对水星地质演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另一部分科学家则认为,火山活动对水星的地质演化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


卡路里盆地是水星上一个巨大的撞击盆地,直径约为1550千米,大致相当于北京到福州的直线距离,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


结合水手10号与信使号的探测数据,目前已经可以基本重建整个卡路里盆地的地质历史。


卡路里盆地形成于太阳系形成后的前10亿年,大约为38亿年前,当时,大量的小行星撞击水星、火星、月球等类地行星,是一个重大撞击十分密集的时代。


与月球上的月海盆地一样,紧随着巨大撞击事件之后,是十分活跃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产生的岩浆流填充了巨大盆地的内部,形成了卡路里盆地中颜色相对较浅的红色物质。


盆地内的其他小型撞击坑,则是在岩浆填充之后才撞上去形成的。信使号还拍到卡路里盆地内一处有斜坡的大型火山,科学家认为这是盾状火山,直径大约95 千米。


信使号还发现了卡路里盆地中的一种特殊地形:一处直径约800米高的高地周围,有上百条向外辐射的裂纹,从空中看去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百足蜘蛛,这种地形从未在太阳系其他行星上发现过。


科学家把这种地形命名为“蜘蛛”地形推测认为可能是火山喷发的残余遗迹,“蜘蛛腿”可能是水星上随处可见的山脊。


水星的体积虽然远小于月球,但火山喷发对地质演化的影响却远大于月球。因此,火山活动对水星来说影响极为深远,意义也格外重大。


信使号探测数据说明,距今38亿年至40亿年之间,水星曾经有过剧烈的火山喷发,规模甚至覆盖整个水星,持续时间较长,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塑造了当今水星的主要地形地貌。


水星表面的撞击坑


9. 水星上居然有水


在信使号2008年1月14日第一次飞越水星期间,距离水星表面最近只有约200千米。


利用信使号上搭载的双重成像系统,拍摄了大约20%的水星表面,这些地方从未被航天器拍摄过,拍摄图像的清晰度大大超过了上世纪70年代水手10号所拍的照片。


下图是2008年10月6日信使号探测器第二次飞越水星时拍摄的,当时两者相距大约2.8万千米。从信使号传回地球的照片看,水星外表有点像西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