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 前言
本文约5000字,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结构如下:
-
有时间管理这回事吗
-
为什么要用清单
-
工作清单的三个误区
你能够在其中得到的是:
清单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评判一张工作清单是否合格。
1. 有时间管理这回事吗?
会写清单的职场人,
通常都认为自己很忙。
怎么定义忙?
简单讲就是:
事情多时间少,想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讲到这里,大家脑海里想必已经跳出”时间管理”这个词了。
你以前或许学习过一些时间管理的知识,比如”重要紧急四象限”。
但实际在用的过程中总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一开始,我想先请大家挑战一下已有的知识。
我们能否
放弃”时间管理”这个词
?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
一个讲时间管理的老师,
上来就让我放弃这个词。
这件事得从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性质说起。
工作效率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是被重新定义的,
“知识工作者需要思考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管理学泰斗德鲁克老先生说的。
德鲁克老先生是现代管理学的奠基人,
提出了『知识工作者』这样一个概念,
我相信多数读者朋友也都是『知识工作者』。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先来看哪些岗位不是知识工作者,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流水线工人,
这个岗位的特点是:
工作内容多是他人事先安排好的。
然而对知识工作者而言,
这几乎是一种奢望。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注定就是与不确定性为伴,
否则凭什么老板开那么高工资?
如果哪天我们的工作,
变成了按部就班,没有变化创新,
那么我们离被机器替代就不远了。
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
大量的时间都是花在:
获得关键信息以及思考行动上,
真正用于行动的时间反而很少。
举个简单例子:
你需要给一位重要领导发一条影响深远的短信,
你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去逐字酝酿,
并且思考好不同情况下的应对方式,
真正在手机上写几十个字的时间反而没多少。
对于体力工作者而言,
工作效率等于产能除单位时间。
想提高产能很简单,
要么延长工作时间,
那么提高单位效率。
在这个场景里,”时间管理”这个词是成立的。
而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问题往往没那么简单。
所以我在做较深入的沟通时,
更喜欢用拗口的『知识工作者的自我管理』,
而非直白的『时间管理』。
时间无法被管理,
因为时间只能被记录与规划,
而无法被控制。
那我们能管理的是什么?
可以管理的是我们的行动与思考。
把行动与思考一维罗列写到一处,就是清单
。
2. 为什么要用清单
我们先来看一个清单的故事。
管理学家理查德·鲁梅尔特说,他曾经听人讲过一个关于钢铁大王卡内基和管理学家泰勒的故事。
卡内基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亿万富翁,美国钢铁公司也曾一度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而泰勒则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1890年,在匹兹堡的一场鸡尾酒会上,有人把泰勒介绍给卡内基。
在听说泰勒是一个管理学顾问之后,卡内基对泰勒说:“年轻人,如果你能告诉我一些落地的管理学知识,我就给你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
在1890年的时候,1万美元还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约100万。
所以,旁边的人都停下了谈话,想听听泰勒究竟会给卡内基什么建议。
泰勒给出的建议是:“卡内基先生,我会建议您列出10项要做的最重要的事,然后,从第一项做起。”
一周之后,泰勒收到了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很可能会想:写清单很简单,我也会。
写清单确实是管理学中最简单的技巧,
越是简单的技巧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但好比人人都会跑步,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专业运动员,
不是所有运动员都能成为好的教练。
为什么要写清单?
因为人的心力有限
。
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
很容易忘记其它事情。
比如在电脑前做事,
右下角里弹出一条新闻:某某明星出轨。
标题很刺激,点进去看,
看完之后下面还有中美贸易战,更刺激。
再比如你在电脑前很投入地写作,
老板突然跑过来说:
某某某你帮我打印份材料。
这时候,
答应也不是拒绝也不是,
想想他是老板,
算了算了咬咬牙,
材料打印完回到电脑前,
完蛋!写文章灵感没有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
注意力是非常容易分散的。
我们做一件工作时,
注意力可能被其它工作分散,
又或者被非工作的事所分散。
对这种注意力分散,我想说两点:
-
不必过于自责,因为情有可原;
-
知识工作者需要刻意追求专注。
有本书叫《思考快与慢》,
作者是丹尼尔卡迪曼,
研究行为经济的学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这本书提出一个有趣观点,
我们的内心有两种思考系统,
一种叫快思考一种叫慢思考。
快思考是直觉与本能,
是人类在进化中的基因记忆,
慢思考是逻辑与理性,
是我们后天受教育形成的。
快思考存在于我们的血液深处,
我们的祖先曾经过着茹毛饮血的狩猎生活,
那时狩猎可不是开玩笑的,
一是要反应快,
二是观察细微,
三是要高度警惕。
因为一个不小心,
你就会从猎人变成猎物。
对现代人而言,
两种思考模式,
很多时候是冲突的。
写作的时候点开了那篇新闻,
事后后悔不该工作时看八卦,
一时冲动的决策不过大脑,
事后我们又会做深刻反思。
前一步是快思考,
后一步是慢思考。
八卦新闻作者都是知晓人性的,
他们深知怎样的标题,
更能激发读者的点击。
更大的环境也是这样,
现代商业的本质之一:
便是争夺人的注意力。
虽说注意力被分散情有可原,
但若没有一套方法系统管理,
就可能不停被各种琐事拉跑。
知识工作者想要卓有成效,
必须刻意地追求专注。
我们需要的一种能力是:
做事中被老板喊去做杂事,
回来后马上又能重新专注。
所谓处理多任务的能力,
不是多手多脚,同时去做多件工作,
而是一时一事,专注做完一件工作。
专注做完一件工作,
再处理下一件工作,
这样更加高效。
或许有人会说,
坐地铁同时可以听课,
这不是多任务工作吗?
坐地铁的过程中,
是不需要思考的。
要不试试这样?
在谈业务的同时听课,
马上知道什么叫崩溃。
这些现象背后有个矛盾:
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
它们是多维的,
家事公事,大事小事,纷繁复杂。
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时间是一维的,
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
如何克服这种矛盾?写清单!
写清单好处很多,谈其中两点:
-
提高对工作的掌控力;
-
写清单就是思考工作。
对多数职场人而言,
工作被打断是一种必然。
有清单与没清单的区别在哪里?
没有清单,
要想半天,之前事情做到哪了。
如果有清单,
工作完成一件,
清单划掉一条,
给老板打印完文件,
回来后看一眼清单,
从最后一条接着做。
被打断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应对打断的方法。
接下来这个观点有些反常识。
许多人认为清单是结果,
写好了拿来用。
但清单真正的价值,
其实在于写清单的过程。
写清单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下述思考:
-
什么是『能做的事』?
-
什么是『重要的事』?
想做的事情很多,
但许多事情想做但没条件做。
能做的事情很多,
但轻重缓急不一样。
写清单能帮我们,
系统地梳理目标。
思考它们的价值,
以及如何实现。
比起最后那张纸,
这些思考才真正是有价值的东西。
3.写清单的三个误区
经常被人问到一个问题:
请问您用什么清单工具,能否推荐一款?
我会打这么个比方:
工具是固化的方法,锤子是工具,作用是敲钉子。
方法是思考的提炼,敲钉子是方法,敲钉子未必一定用锤子用板砖也行,买了锤子也未必会敲钉子。
写清单的工具可以很方便买到,
写清单的方法则必须练习掌握。
初学者写清单,通常不合格。
虽说聊胜于无,但无法有效地帮助到自己。
谈谈初学者写清单的常见误区:
不够详细
工厂里有两个重要角色,
第一是工人,第二是厂长。
高效的工厂往往有,
能思考的厂长与肯行动的工人。
厂长负责思考工艺流程检验标准,
工人负责不加思索地快速行动,
两者分工明确,工厂才会高效。
如果这个情况颠倒一下会怎样?
我们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工人在流水线上每拧一个螺丝,
都要先停下来做一番复杂思考。
显然,这样的工厂则很难高效。
所以高效的原则之一:
思考与行动要分开,才会高效。
对知识工作者而言,
我们同时扮演了自己的工人与厂长两个角色,
既要思考工作,又要负责执行。
原则是一样的:
思考与行动要分开,才会高效。
写清单的过程,是思考;
拿着清单工作,是执行。
合格的清单应该够详细,
如何判断清单已经够详细?
拿到清单时可以不加思索迅速行动。
初学者的清单是这样的
1. 打电话
2. 写文章
3. 一起吃饭
这样的清单是不合格的。
假如拿着这样一份清单,
做事之前就需要重新思考:
1. 到底要给谁打电话?打电话的目的是什么?
2. 要写什么文章?这篇文章有怎样的要求?
3. 要和谁什么时间在哪里吃饭?
混淆了思考与行动,
在应该思考的时候,动作没有完整到位,
只好在行动的时候,再做一遍重复劳动。
不够完整
另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
以前听过"重要紧急四象限",实际用的时候,总觉得哪里不对,能否帮忙分析分析?
重要紧急四象限是个很好的工具,
比如您有ABC三件事,
通过这个工具分析。
假设得出结论:
A最重要,重要且紧急,
B次重要,重要不紧急,
C不重要不紧急。
那么,策略就是:
先做A,然后做B,舍弃做C。
这样的分析好像很有道理,
但问题在于:
除了ABC三件事之外,您是否还有XYZ三件事要做呢?X与A相比,哪件更重要?
如果XYZ三件事确实是承诺要完成的,
它们又没有存在于清单之中,
那么”A是最重要的”,
这个结论真的成立吗?
两件事情哪件更重要?
是比较出来的,
前提是把两件事写到一处。
所有事情哪件最重要?
也是比较出来的,
需要把所有事情都写在一张清单上。
我的清单包含了我所有要做的事吗?
如果没有,
那件所谓”最重要的事”,
又怎么能说服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