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Vancouver Film School / CC BY
长按文章底部二维码关注
猫瘾”还真是一种病?
猫作为互联网最大的赢家,虽然讨厌猫的人仍旧存在,但是狂热的爱猫份子也在一刻不停地激增,“猫瘾”一词也应运而生。那些毛茸茸的脚爪,大大的眼睛,柔软的皮毛,对猫瘾患者来说简直如同盛宴,没有猫也要云养猫,吸个不停。在这个大环境下,“畸形的人宠关系”、“病态养宠”这些概念,究竟成不成立,存不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们显然还差得很远,请不要看不起心理疾病。
日常疯狂吸猫、叫嚣自己是“猫瘾”大户的人,更多地不过是为了娱乐自己与逗趣儿。很多在旁观者看起来“猫瘾没救”的症状,也不过是正常的个人选择。那究竟如何才算得上是不健康的人宠关系呢?
“宠物痴迷”
“痴迷(obsession)”
在心理学上来讲,
是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某个人/事/物,并伴有极大的焦虑感,同时丧失客观性。
而当人们无法客观思考的时候,畸形的关系就很容易出现了。
相比于同类,人们是很容易爱上宠物的。但是我现在要说的“爱”,其实是作为主人对宠物产生的一种极端地依赖与痴迷行为。他们丧失了客观思考的能力,
甚至企图用宠物去替代真实的人际交往,
而这也是病态人宠关系中最明显的一个标志。要知道,不管我们与宠物的关系是如何的融洽,它都不应该挤掉我们想与其他人类互动的欲望。
有些曾经受过伤害、有心理阴影的人,就会利用宠物去掩盖自己害怕亲密关系的事实。他们会把宠物当作自己的另一半,不停地想着自己的宠物:“TA 冷不冷?饿不饿?是不是无聊了?会不会想我?”,只要宠物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就会感到极度焦虑,甚至最后无法走出家门,并且会在他人抚摸、夸赞自己宠物的时候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与被侵犯感。
而除此之外,对宠物的痴迷还会诱发另一种可怕的现象。
囤积宠物
国内囤宠的现象似乎确实比国外少见一些,也鲜有报道。但是只要有一个“囤宠户”出现,受到伤害的可能就是几十甚至几百只宠物了。
这些“囤宠户”由于过度痴迷于宠物,产生了针对宠物的“收集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多宠家庭都是在囤宠,我们可以通过美国动物保护协会 ASPCA 提供的三个基本标准来进行判断:
-
“囤宠者”拥有的宠物数量,远超一般家庭养宠的平均数量;
-
“囤宠者”无力给予宠物最低程度上的生活保障(充足的食物、干净的饮用水、卫生的环境、庇护所以及医疗救助),最后导致宠物面临饥饿、疾病甚至死亡;
-
“囤宠者”会坚决地否认自己无力提供保障的事实,并且无视这种糟糕生活给宠物带来的影响。许多“囤宠者”还会自欺欺人地表示自己是在帮助这些动物,并且坚称 TA 们都是又开心又健康的,尽管这些动物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病态或行为问题。
“囤宠者”们拥有的宠物数量,其实早已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更是达不到最基本的福利标准,充满异味的拥挤空间,地面上满是宠物的排泄物与垃圾,更别说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了。
囤积宠物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安全隐患,一旦失控,往往都是悲剧收场。
真想“猫瘾”,也没那么容易~不过如果你仍旧不放心,心理咨询师 Marty Tousley, RN, MS, CS,提供了六个“判断自己是否过度依赖宠物”的自检问题:
-
你每天考虑宠物的时间,是否已经远远超过其他事情?包括你自己的健康。
-
养宠是否严重影响了你重要的人际关系(伴侣、父母或亲密好友)?
-
你与宠物的关系是否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说,你不允许其他人接触、爱抚你的宠物。
-
他人的邀约如果不包括你的宠物,你就会全部拒绝吗?
-
宠物的生活质量如何?是否达到了基本的动物福利要求?
-
你是否真的相信,没有宠物你就会活不下去?
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判定“宠物痴迷”的关键。
因为在健康的人宠关系中,我们与宠物是独立共存的。宠物去世,我们绝对会感到无与伦比的悲伤,与失去一位家人无异,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会失去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与希望。
万物互联时代,信息已经不像过去一样闭塞,我们对各种心理、精神疾病也逐渐变得更加了解。原来抑郁症不是太矫情爱闹别扭,自闭症也不是太内向不爱交流。面对所有的与众不同,希望我们都可以做到先花时间去了解,再表态,就像对“宠物痴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