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学报
我国第一张大型文学专业报纸,创刊于1981年。深入文学现场,关注读者需求。 “使看不见的看见,使遗忘的抵抗遗忘”——文学的意义大略如此。而这,也是以文学命名的报纸存在的理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菜可以预制,那人呢?丨睡前聊一会儿 ·  7 小时前  
CHINADAILY  ·  Life丨Staging a ... ·  3 天前  
CHINADAILY  ·  Top News丨200 telecom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学报

茶豆与山药豆 | 专栏

文学报  · 公众号  ·  · 2017-11-25 17:00

正文



王太生


茶豆与山药豆



四季蔬食,各人有所爱,作者王太生便爱秋季时的茶豆与山药豆。秋天中午吃茶豆,下午很有可能会吃到山药豆。


秋天的蔬食中,我喜欢茶豆与山药豆。


二豆玲珑,颜色搭配,一绿、一禇。茶豆,圆长;山药豆,如肾,从长相上看,各有性情。



茶豆,说白了就是毛豆。毛豆长到秋天,丰腴、饱满,我们叫它“茶豆”,或“隔壁香”。毛豆长成茶豆,跟茶有什么关系?看了几十年,我也没看出来,大概是豆色比以前更青,接近绿茶之色。


茶豆在秋天适合与萝卜缨合炒,或者炒苏州青,绿绿青青。萝卜缨微涩,是胡萝卜、白萝卜萌出的细发,洗择干净,茶豆便与这个秋天的素食纠缠在一起。茶豆炒此二物,口感清妙。


秋天的茶豆实在好剥。吾家小童见大人剥茶豆,以为好玩,便凑将过来,也要剥毛豆,大人将茶豆撕开一个豁口递给小童,小手左右撕剥,竟也剥出豆豆。剥茶豆撩拨小童的好奇心,吃茶豆时用手直接抓到嘴里吃。这是吃人间饭食以来,他第一次吃茶豆。


鲁迅小说《社戏》提到剥豆:“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鲁镇的看戏人,把豆壳扔到河里,豆壳在水上飘,过一会儿就不见了。


秋天看到农人将茶豆秆连根拔起,摊在日头下晒。秸秆经过日晒,渐渐蒸发去水分,用木棒敲打,茶豆滚落一地,它们变成黄豆。



秋天中午吃茶豆,下午很有可能会吃到山药豆。


《本草纲目》上说:“此即山药藤上所结子也。长圆不一,皮黄肉白。煮熟去皮食之,胜于山药,美于芋子。霜后收之。坠落在地者,亦易生根。”


山药豆好玩。一颗一颗缀在一根山药藤上。小豆如肾,一根藤的肾,植物与大地之肾,长成熟后,一碰即落。我家楼下的一块空地,三四年前不知谁在此种过山药豆,也不见人收。此后,那棵山药藤年年爆山药豆。我细瞧过它,开始是几粒小疙瘩,后来就鼓成一粒粒小山药豆。植物很有意思,你不碰它,它自顾自长,豆落了,第二年再爆,它还是不厌其烦地爬满一长藤山药豆。



我喜欢煮山药豆茶,茶汤入糖,鲜甜。山药豆的味道,怪怪的,无从言说,除了山药,没有哪一种食物能与它比拟。味道独特,它也才是山药豆。


山药豆可做“糖雪球”,把山药豆洗净煮好,白糖加水熬成糖稀浇在山药豆上翻炒,表面再滚些白芝麻出锅冷却,市井上常有摆卖。



有些地方把土豆叫作山药豆,看来有时还会把名字弄错,土豆是土豆,山药豆是山药豆。山西出过“山药蛋”文学流派,不明就里的人,或以为是此山药豆。不过,文章里反正有乡土的味道。


山药豆长在老城人家山墙上,一架藤萝,用细草绳牵引;山药豆长在乡下,爬在树枝、竹篱笆上,反正那样子有型,也很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