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当属创造了多项票房纪录的《战狼2》,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几乎是一面倒的赞美,似乎预示着国产电影的新高潮即将来临。韬光养晦多年的吴京远赴非洲,在拍摄过程遇到了不少困难,这份诚意是有目共睹的。
我想说:《战狼2》把很多人想通过《建军大业》实现的事情,给实现了。
吴京在采访中的霸气回应,在微博上也被霸气转发。他说:
为啥美国电影可以一个人打一个师,我就不行?
从剧作角度看,英雄肯定是打不死的,这不论中国还是美国,这
当然可以!
但我不太赞同的是:凡谈电影,就盲目对标美国。什么都与美国比,有意思吗?我们能在电影中效法美国,比对美国,难道我们也要现实中效法美国、比对美国吗?
中国与美国的体制不同,法律不同、军事编织不同、互联网管制态度不同、影视审查制度不同,
输出的文化产品
当然也不一样啊。盲目效仿美国电影、跟风比对好莱坞大片,并以此为标准,反而有失《战狼2》所标榜的“大国风范”。
“大国”的道理,不是因为美国人那样了,我为啥不能那样?而是:我就这样了,我看着高兴!
这样的电影,印度已经有了。
印度有很多这种类似“国民功能饮料”一样的动作片和战争片。而且印度英雄比冷锋更强,他们不在非洲打,而是在伦敦和纽约打。😄
只不过,这些印度电影我们看不到,它只能在国内能发挥“药效”,所以别的国家的观众,基本上看不到,看到了不觉得好。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但我事先警告各位,
这些印度电影
在自己家的电影里上演追英赶美,有点像鲁迅笔下的阿Q,在想象中打两巴掌小D或摸一下尼姑的屁股,看的时候很嗨,之后觉得没啥意思
。
《战狼2》的真正贡献,我想说,除了带来这么多有趣的话题,从专业研究来看,它
对
中国电影
也
有
历史贡献。这贡献就是:它在票房上强势碾压之前一直被总局和市场看好的《建军大业》,标志着主旋律电影的形态发生了更迭。这确实是华语电影创作的历史信号。
这也是贡献?当然。《战狼2》告诉《建军大业》:
献礼片的思维不行了!
《建军大业》虽然按照商业电影的操作方式制作,比如请当红明星主演历史人物(如此大规模的明星在一部电影中出演不同的历史人物,这是宣传片历史上的
一个
美学创举,俄罗斯、美国、法国、意大利、基本这些电影大国都无法实现的同时让近100位明星出演一部电影,因为这只靠资本运作几乎是难实现的,它抵达了资本力量在电影制作上的极限。(这一点我在《建党伟业》的评论中说过)
但《建军大业》在创作上,整体还是献礼片思维。献礼片应该说也是中国电影的独创类型,当美国纪录片界于1980年代兴起“非虚构”(non-fiction)潮流时,中国兴起了“献礼片”这种“历史搬演”(historical re-enactments)的形式。这种始于1990年代的、专门为重大历史纪念日而拍摄的历史题材电影,
形式非常独特,当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时过境迁,这种创作模式
不仅在创作上的限制更多(比如针对史实细节的争论,历史人物亲属如叶大鹰导演的批评等),而且也很难引起新观众的兴趣。在政治上,这种创作是100分,但在商业号召力上,完全输给了《战狼2》。
《战狼2》的火爆,说明靠一大群小鲜肉去演历史人物,很容易变成短时间畅销的流行文化(我在想《建军大业》的票房走势图会与《三生三世》有相似之处),但今天的观众不喜欢看献礼片了,他们喜欢看《战狼》这种基于中国现实而虚构的“强国片”。
英雄举着红旗穿越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虚构的世界。
《战狼2》截止今天,票房肯定超过30亿元。制片方预估会达到50亿,创造中国电影史的纪录。
但蹊跷的是,无论是主创,还是这部电影的支持者,难以容忍与他们意见不同的声音。纵观捍卫《战狼2》者的理由,不外乎是“主创付出努力的国产片应该受到肯定,不接受相反意见”、“娱乐而已,何必认真”、“你行你上”等。
当然,网上不断传出对《战狼2》的批评。这片子到底好不好?这不废话,你可以把票房理解为观众对影片的直接评判,这么多人去看的电影,谁敢说不好?
但别忘了,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一部电影和它的创作者足够自信,应该有直面多种声音的勇气。
《美人鱼》过30亿元票房的时候,也是有很多影评人在网上公开批评的。《战狼2》也不是完美的,但
这么大气度的电影,应该能包容批评。
看《战狼2》,只准歌颂,不许其他意见发声?恐怕这是对《战狼2》所宣扬的“大国气度”的侮辱。
一部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电影,从创作和美学上提一点批评,泼泼冷水降降温,反而有益于回味创作,拍好《战狼3》。
下面就是《奇爱博士讲电影》从专业角度出发,有一说一,绝不含糊,说说她认为《战狼2》不如人意的地方!
国内首档电影评论类脱口秀节目《奇爱博士讲电影》腾讯视频全网独播,以专业影评人视角出发,坚持独立评论风格,每周一期、逢周六更新,与你一同感受深度阅读电影的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