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保时捷将解雇两位重要高管 ·  昨天  
L先生说  ·  9个对我帮助巨大的高效微习惯 ·  昨天  
界面新闻  ·  丰田独资公司落户上海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特朗普2.0 上线,生存或是毁灭?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2-06 23:04

正文


特朗普2.0,来者不善

2017年,特朗普1.0上线,在短暂试探后,美国开始 对中国大打贸易战、极限施压。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从贸易、科技、外交、地缘政治、国际舆论、金融等方面,与中国全面开战。
我们这个世界,从我们熟悉的样子变成今天这种状况,正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1、贸易战。
通过收取关税利益并让制造业回流, 开启301调查,加征多轮关税,将进口的中国商品实际平均关税率由2.7%最高升至15.4%。签署《美加墨自贸协定》设置“毒丸条款”针对中国。
2、科技战。
用限制中国科技企业方式遏制中国创新活力, 采用多种手段打压华为、大疆等高科技企业,并逐步完善包含中国公司、研究所和大学的所谓“实体清单”,扩大打击范围;提出净网计划,要求在运营商、应用商店、应用程序、云服务和海底电缆领域切断和中国的联系;签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国与TikTok、WeChat及其母公司字节跳动、腾讯的任何交易;修订《出口管制改革法案》,以“安全”名义对美国向外国提供商品、技术、软件的管制权限,商务部据此将更多中国科技企业纳入“实体清单”,强化针对相关主体科技产品和技术出口的审查力度。
3、地缘战。
利用地缘战搞乱中国及周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通过 《香港自治法》, 插手中国台湾事务挑战主权及领土完整;制裁对华相对友好的国家。推动所谓“印太战略”,拉拢印、日、英、澳等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围堵中国。
4、标准战。
在国际组织与规则领域, 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地位等,单方面施压WTO修改国际规则。美国单方面退出环境保护的《巴黎协定》,推出了“美国优先能源计划”,最大化地发展美国本土石化能源。
5、舆论战。
在国际舆论领域, 把控西方传统媒体、新兴社交媒体舆论,联合盟友共同诋毁中国国际形象,抹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6、金融战。
由于2015中美刚刚经历一轮金融大战,双方都在休养生息,因此特朗普在金融战方面没有太多举措,主要是攻击中国是汇率操纵国,国内放水以拉升股市,间接吸引中国的美元资本回流。
可以看出,特朗普的一揽子政策中,科技战和贸易战是重点,其他都是辅助。 拜登政府除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等少数变化后,基本是“萧规曹随”,延续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在先进半导体、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还不断升级战争强度。配合俄乌战争开启11次连续加息,在金融战、舆论战方面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遏制。
特朗普这次卷土重来,除了内斗升级,用更大镰刀收割盟友之外,遏制中国更是重中之重。 大选过程中, 特朗普曾威胁,将从四方面升级对华贸易制裁
一是取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即最惠国待遇);
二是对中国对美所有出口商品征收60%或以上关税; 这个比例前所未有,基本可以视同战争状态。
三是四年内停止对中国生产的必需品的进口; 这是要彻底脱钩断链的节奏。
四是严厉打击中国商品通过第三国出口到美国。 也就是说,墨西哥和东南亚的转口和加工贸易也将被列为重点打击范围。
2.0时代,特朗普应该比上一次更加强势。 掌握参议两院多数席位,在最高大法官中取得多数支持,实现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合一”,特朗普能够更顺利执行大规模普征关税政策、以及推行相关法案。 一个更加“美国优先”,全面遏制中国的时代必将到来!
特朗普的遏制计划,到底能起到多少效果呢?
根据美方统计,特朗普1.0结束的2020年,美国进口商品中,中国占比18.4%,较2017年的峰值下降3个百分点。2023年该比例为13.7%,较2020年回落4.7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个季度进一步降至13.2%,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
美国商品进出口及贸易差额中的中国占比(单位:%)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美国人口普查局,万得,中银证券
中国进口货物占美国全部进口的比例,已经从原来的第一下降至第四。
对华贸易遏制,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从结构上看,中国减少的份额,主要被东盟、墨西哥所填补。而这些“中间商”的作用,就是在中美之间搞了很多转口贸易和中间品加工贸易,含泪赚一笔然后卖给美国人。 如果把中间商赚差价这一部分也算上,最终结果就是, 美国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不仅没有离开 “中国制 造”,反而使国内物价高企, CPI飙升。
同样的逻辑,美欧制裁俄罗斯,印度做中间商,倒卖俄产天然气卖给欧洲。
印度大赚特赚,欧洲人买单,德国工业4.0变成了404。
除了中国之外,特朗普对欧盟、墨西哥和加拿大这三个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举起贸易大棒。只能说,美国实在是饿得饥不择食了。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为了关税问题,赶紧去拜见川皇陛下,结果人家说加拿大要不就做美国第五十一个州吧,你可以当州长。
对于特朗普来说,盟友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至于韩国和台湾,这俩货体量太小,又被美国深度控制,父子“三位一体”,还分什么爸爸儿子,,迎来了10%以上的贸易增长。但即使在对美贸易增长如此迅猛的情况下,这俩货的经济总体水平还是一塌糊涂,只能说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太强了。

贸易战的历史渊源

特朗普的政策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深刻的历史渊源。
要想真正理解特朗普的思路,同样要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
接前文: 罗斯柴尔德被杀?尹锡悦政变?旧秩序崩溃的曙光已浮现!
1789年4月30日,乔治·华盛顿在纽约联邦大厅宣誓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身穿一件设计简单、缝有一排银纽扣的棕色长外套,脚蹬白色长袜并配有一双带银搭扣的鞋子,浑身散发着作为“美国国父”的风采。
华盛顿宣誓就职
纽约联邦大厅
在正式宣誓之前,华盛顿曾反复确认这一身衣服是由“美国制造”的。在美国建立的重大历史时刻,华盛顿选择穿着“国货”亮相,其目的是鼓励美国的制造业。
在确认了这身衣服的布料来自于康涅狄格州之后,华盛顿满意地走向了宣誓台。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当时美国纺织工业基础薄弱,美国民工往死里“踩缝纫机”,也造不出如此高档的布料。事实上,当时美国市面上的所有上等布料都是从英国进口的,华盛顿穿的这身自然也不例外。
华盛顿穿着英国制造来振兴美国制造业,这就奥巴马在振华重工港机前大谈制造业复兴,特朗普的“MAGA”帽子都是“中国制造”,这玩意居然也有历史传承……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采用如下基本国策:将其作为农业产品的输出地,推广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生产大量农产品,并销往英国及欧洲。
1766年,北美殖民地(主要是弗吉尼亚和马里兰两地)向英国输出烟草约达1亿磅,价值约77万英镑。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出产的大米和蓝靛,也是输往英国和欧洲的大宗产品。因此,奴隶种植园经济在南部诸州(马里兰、弗吉尼亚、南卡罗来纳、北卡罗来纳、佐治亚)普遍发展起来。
为避免北美的本土工业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殖民地时期,英国严格限制北美的工业发展。在美国独立前,北美除了南部的奴隶种植园,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美国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手纺车和手工织布机,美国妇女人人都会自织麻布和麻毛混纺布。同时期的英国本土,珍妮纺纱机早已遍地开花。英国将珍妮纺纱机等一系列适合工业生产的机器列为“高科技产品”,对北美实行技术封锁。
北美唯一不受限制的工业是造船业。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是北美最大的工业基地。背靠北美丰富的木材资源,它的造船成本比欧洲低30~40%,英国有1/3的商船是北美殖民地制造的,这也是英国海上霸权的一个重要支柱。在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每年可造船300~400只。
除了造船业和生铁生产以外,北美就几乎不存在任何超过工匠水平的制造业。因受英国限禁,迟至独立前不久,才在费城、兰开斯特等较大城市建立了一些毛纺织工场。
美国独立后,英国仍然没有放弃打垮美国的企图,英国对美国发动经济战,意图通过贸易倾销击垮美国经济,实现“不战而胜”。 英国厂商勾结一些北美的卖国买办商人,将大量的英国五金、陶瓷、纺织品等以低价在美国市场倾销,意图摧毁美国刚刚起步的工业,使独立的美国继续依附英国,成为事实上的经济殖民地!
不愧为正米字旗的殖民老油条,对付殖民地果然有丰富的经验。
一位美国国会议员说:国外商品泛滥于我们的市场;英国商品在我们口岸城市的售价,比在利物浦或伦敦还要便宜。我们的工业濒于毁灭,我们的商人,即使是曾指望靠进口贸易致富的那些人,也陷于破产的境地;所有这些现象又对农业造成了极大损害,因此土地的价格极度低落,使地主也普遍陷于破产。
连造船这样的曾经的主导产业,也在英国的围堵下也走向萎缩。独立之前,马萨诸塞年均造船125艘,可到1784年已降至45艘,1785—1787年每年仅造15—20艘,不到战前的二十分之一。
所以,到1787年制宪会议召开之时,北美实际上已经陷入全面经济困境,连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民工”与“名媛”的对立


1791年12月,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我们一定不能被英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一定要把制造业放在核心地位,千方百计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
汉密尔顿指出, 发展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独立的基础和前提。
每个国家都应该把人民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物资的生产,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这些生活物资大部分都是需要工业生产,因此制造业的发展与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是密切相关的。
美国农业如果过度依赖国外市场,会存在巨大风险,会受到他国政策的制约。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这就可以为本国的农产品打开销路,促进非农人口的就业,使得本国农业免受外国贸易政策的干扰。
汉密尔顿认为,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还在不断地采取鼓励本国工业发展的政策,如奖金、补贴和其他针对工业生产和商品出口的扶植办法等。所以,为了维护美国工业的发展,就 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该报告系统性地提出了,以政府经济发展政策为基础,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为摆脱非互惠的自由贸易,应当发展制造业。由于制造业领先国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先期优势,由于农业国居民创业的惰性和困难等等,要维持一国新兴产业与另一国成熟产业之间的竞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切实际的。
为发展美国的制造业,汉密尔顿提出了采取11种保护和奖励措施,包括: 征收保护性关税,禁止竞争性产品输入,禁止制造业原材料的出口,向制造业发放补贴和奖金,免除或返还制造业原料进口税,鼓励发明和引进新技术和机器,加强对制成品的质量检验、提供便利汇兑和信贷,改善国内交通设施。
汉密尔顿的这份报告,实际上就是后发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红宝书”。德国、日本、中国等后发国家,都是靠着抄汉密尔顿的作业发展起来的。
如同民主党反对特朗普的贸易保护政策一样,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政策,遭到了以南方种植园主为主体的民主共和党(民主党的前身)的强烈反对。
在杰斐逊们看来,美国经济的改善,主要还是依赖奴隶种植园大量出口农产品,废奴才是真正拖美国后腿;美国工业只不过是一些黑心资本家开的血汗工厂,技术都是山寨的,产品都是仿造的,都是些粗制滥造的工业垃圾,哪有源自欧洲的进口产品制作精良。
这些不事生产、过着精致考究生活的民主派精英们,都以使用欧洲货为荣,以使用国产货为耻。尤其是那些美国上流社会的名媛贵妇们,香水手袋必须是法国货,服装面料必须是英国货,设计师必须是法国人或意大利人,她们甚至会不远万里,前往欧洲找顶级的法国皇家设计师量体裁衣,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她们高贵的名媛贵妇气质。
天下名媛贵妇是一家, 不分欧美亚非拉!
美国的两党博弈,本质上就是“民工”与“名媛”的路线博弈:
民工路线就是汉密尔顿主义,坚持贸易保护,苦哈哈地踩缝纫机打螺丝,搞自主发展工业之路;
名媛路线就是杰斐逊主义,灯红酒绿声色犬马,口含天宪自由民主,高举自由贸易大旗,一方面压榨黑奴,一方面背靠欧洲当买办。
两党之间博弈,使得关税忽高忽低,但总体而言, 美国逐渐走上了一条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之路。
1821-2016年美国平均关税税率
1808年,美国依靠关税获得了相当于联邦开支两倍的收入。1816年,美国正式通过了第一个保护关税法案,制造业产品的平均税率骤升至25%。1824年和1828年,美国政府曾两次提高关税。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上台后,全面进一步加强贸易保护的政策。1861年,国会通过莫里尔关税法,对入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 将平均税率提升至40%,南方七个州宣布推出联邦,南北战争爆发。 1862年国会又通过关税法,把平均税率提高47%;1864年,林肯政府把进一步将入口关税提到54%的高度。
南北战争中共和党获胜,民主党在此后半个世纪基本失势,共和党始终坚持贸易保护的政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的工业实力无可置疑地成为全球第一,美国才开始高举自由贸易的大旗。
因为相对于已经打成一片白地的旧大陆,美国的情况好得不能再好,连美国大兵吃剩下的罐头,都是旧大陆人民的珍馐美味, 美国已经真正成为了“名媛贵妇”。
名媛贵妇当久了,就会有一系列的后遗症。比如,以为食物和电脑都是超市里自己长出来的,钱都是股市里长出来的,世界各国人民都是吃饱了撑得,争先恐后地把自家好东西献给美国,就为了换取哪一张张绿纸。
特朗普上台,别tm做白日梦了,美国人民的幸福,还得靠美国人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他推行的MAGA,本质上就是汉密尔顿路线的回归。
但是,这里面存在两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二十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本质上就是世界各国都在抄汉密尔顿的作业,高举贸易保护大旗,引发贸易冲突的螺旋上升,最终引发世界大战。
特朗普大抄特抄,也不可避免地会让世界回归到一百年前那个危险的状态。将中国的平均关税税率提升至60%,已经超过美国在二战前的关税最高记录57%,妥妥的战争行为。
第二个问题:今天的美国和汉密尔顿时代的美国,差异太大,当年的作业未必抄得了,抄了之后也许就成了逆练“九阴真经”,搞不好会走火入魔。

美国的第一性原理

前文说到:汉密尔顿似乎创造了一个完美的金融体系,从欧洲融资来发展本国制造业,既不触碰豪绅们的利益,又能让底层分得实惠。
那么,汉密尔顿,代价是什么呢?
金融并不能凭空创造财富,而是转移财富,或者将财富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所以别看搞金融那帮人吹得天花乱坠,他们眼中的“岁月静好,背后就是另一帮人的负重前行”。
他们越静好,别人的负担就越重。
没有天上掉馅饼,只有成本转嫁。
要么空间转嫁,要么时间转嫁,或者两个一起来。反正总得选一样。
换句通俗的话来说,
要么转嫁给别人,要么转嫁给子孙,要么转嫁给别人的子孙。
金融所有的秘密和症结,都在这里了。
汉密尔顿的国债计划,归根结底也是一种代价转嫁方案。
一方面,该方案若要启动,需要快速能看到大量现金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富人投资。发展制造业,是个慢功夫出细活的东西,没有十年之功,看不出什么成绩。但是国债等不了,必须能快速来钱!到期还不上钱,一切都完了。
对于北美来说,快速来钱的方法并不多,基本都跟打劫有关,要么去海上当加勒比海盗抢欧洲列强,要么在陆地上当土匪去抢印第安人。 随着时代发展,欧洲列强越来越强,海盗抢不动了,这才洗白上岸投资农场,同时继续抢没什么自保能力的印第安人,这就是所谓的“西部牛仔”。
海盗精神,就是美国精神。
能凭本事抢别人,我干嘛还干活?
英国当年就是靠全民当海盗起家,儿子美国也是一样,孙子日本也是一个德行,精神头都一个样!
另一方面,民粹红脖子“谢司们”的诉求,不就是“平均分配土地”,“减轻穷人税负”吗,美国又不是土地早已瓜分完毕的旧大陆,这里土地有的是!只不过大部分在印第安人那里。
当时的美国,基本还是个蛮荒之地,跟已经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存在大量熟练手工业者的法国来说,产业成熟度根本没法比。但是,北美大陆蕴含着大量的优质资产,土地,矿山,河流,森林,应有尽有,只要屠杀掉印第安人,随便把资产卖卖就可以创造出现金流。
美国的所有矛盾解决方案,都指向了北美的印第安人。
所谓的美国独立战争,一个很重要的触发因素,就是英国禁止殖民者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扩张,以免跟西班牙发生冲突,再把英国爸爸拖进无休止的战争。现在独立了,没有爸爸约束了。再不出去抢劫,内部矛盾压不住都要革命了,那就更要撒欢出去抢了!
于是,美国推出了著名的灭绝印第安人的悬赏计划,以印第安人头皮为赏格,推动全民屠杀印第安人!
这时,也体现出联邦政府的商业价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