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博主
@主播杨蕾
是一个犟人。
图1:她提出“我们上海,好像没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是北方说法吧?”
针对她的问题,援引1875年以来的《申报》、《新民晚报·上海珍档》、《上海风物志》等文献,告诉她:上海当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她毛了。开始改变文本,改问:是否真的大如年?这句话“源自”上海吗?blabla。
这不就是犟种吗?上海确实有这个说法。而且原因了“沪谚”,已经回答了她最早的疑问和错误观念。
1⃣️ 事实上,同志们,“冬至大如年”这个说法不是北方的特色,反而正是江南地区的特色!这就是为啥评论区那么多江苏的特别是苏州的,以及浙江的特别是杭州的网友给出证据。
2⃣️ 文献的证据就太容易找了!因为这属于民俗学,而且是送分的选题,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之类的博士生、学者发表过论文的。这里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可以查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嘉录》,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松江风俗志》。
这件事让我感到刺激的是,中年上海人数典忘祖到这个地步!不但对故乡的风物民俗一无所知,甚至对别人提供的信息补充也很排斥,转而诉求于“固然,可能是,但”叙事,似乎急于跟冬至的节庆撇清关系。这是什么心理?上海人过冬至就不fashion了吗?我提出合理性问题。上海人至少到1949年都是非常重视过冬至的呀,“拜冬”,很多家庭哎呦,都是要在家里面磨米粉、蒸花糕,走亲访友的呀!还要祭祖、阖家吃冬至夜饭。有腔调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子数典忘祖的呀! #科学人医疗社会史#
图1:她提出“我们上海,好像没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是北方说法吧?”
针对她的问题,援引1875年以来的《申报》、《新民晚报·上海珍档》、《上海风物志》等文献,告诉她:上海当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她毛了。开始改变文本,改问:是否真的大如年?这句话“源自”上海吗?blabla。
这不就是犟种吗?上海确实有这个说法。而且原因了“沪谚”,已经回答了她最早的疑问和错误观念。
1⃣️ 事实上,同志们,“冬至大如年”这个说法不是北方的特色,反而正是江南地区的特色!这就是为啥评论区那么多江苏的特别是苏州的,以及浙江的特别是杭州的网友给出证据。
2⃣️ 文献的证据就太容易找了!因为这属于民俗学,而且是送分的选题,中文系民间文学专业之类的博士生、学者发表过论文的。这里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可以查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嘉录》,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松江风俗志》。
这件事让我感到刺激的是,中年上海人数典忘祖到这个地步!不但对故乡的风物民俗一无所知,甚至对别人提供的信息补充也很排斥,转而诉求于“固然,可能是,但”叙事,似乎急于跟冬至的节庆撇清关系。这是什么心理?上海人过冬至就不fashion了吗?我提出合理性问题。上海人至少到1949年都是非常重视过冬至的呀,“拜冬”,很多家庭哎呦,都是要在家里面磨米粉、蒸花糕,走亲访友的呀!还要祭祖、阖家吃冬至夜饭。有腔调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子数典忘祖的呀! #科学人医疗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