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发展将如何重塑创造力?上周日(6月11日),在第一财经周刊“周围”线下沙龙第1期——“重新想象设计:技术和设计的交叉点”上,独立设计师、数字艺术家张周捷分享了他对技术与设计的未来展望。
设计师的未来在哪里?
我比较有危机感,我觉得设计师到了这个年头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行业即将要被取代了。我们人类从农耕开始,把大量的农民解放出来去工厂,成为工人;然后过了百年时间又把工人解放出来,去做服务业。新闻、设计,其实都属于服务业。
昨天我从南京回来的时候,跟滴滴司机聊天,他说他每个月干得很辛苦也就一万多元一个月,比起以前差得很远,但又割舍不了,很无奈,这是由滴滴平台决定。而滴滴是由谁决定的?是由所谓的人工智能系统决定的。这些服务业的员工,其实都是在给电脑打工。他们给系统打工,而程序控制着对他们的奖罚措施。
以后再过几年,越来越多的AI中层干部、AI高层干部出来了,大家都给AI打工。而AI给你们的奖金、奖励、收入都非常科学,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找到一丝不对的地方,那是很可怕的。而在AI之上的是什么人?就是开发AI的人,开发AI的人是谁?是垄断集团。那些人是睡着就可以赚钱的,而那些底层的服务大众就很苦,不能离开这个程序平台,又不能去反抗它,所以是非常悲哀的。
服务业的同行们,我觉得大家一定要注意,相当一部分服务业的人才可能都要被计算机替代掉了。替代掉之后,那么多服务业的人干吗去了?我认为大家会逐渐走到马斯洛金字塔的上一层,就是自我实现。
所以我个人觉得,未来更多的是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的同时,能够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每个人做菜、做自己想做的菜,自然会有很多人来吃你的菜,没准你的事业就越来越大;成功不在于我去揣摩这个市场需要什么。所以未来,大家可能都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服务对方了,可以花很多时间去自我思考,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这也是我这几年来感悟很深的一个观点,在技术的发展下看到服务业的局限。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一大批的AI设计师已经在路上,他们的效率、他们获取到的甲方信息和对需求的判断,要远远高于我们人类设计师和艺术家。而如何去作出调整、作出改变,以应对将来的变化,这也是我们不断在探索的。
计算机时代,创造力面临怎样的变化?
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在未来可能会更多地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创造主体。
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把电脑当工具用,只是用它来提高工作效率。这不能称为人工智能,只能称之为软件越来越发达,可以减轻我们的工作量。所以我们根本还没有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但是大家也知道AlphaGo——当这个程序出来之后,大家都承认,机器也可以有创造力,它也可以在解决方案上,比我们人类有更多创造力的突破。
这就是计算机时代创造力的问题。创造跟服务不一样,服务会有一个指标给你,给你具体需求,但是创造是发散的,没有一个具体要求,你可以创造任何东西,没有任何指向性。回归到历史上,每一次思想革命或技术革命,都能催生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在古代,我们用画笔画画、用刀雕塑,所以艺术形式一直停留在绘画、雕刻这种原始的状态。直到发明了相机,开始有摄影;再到发明录像机,开始有了新媒体艺术;然后发明了电脑,有了CG艺术;之后再到网络,有了后网络艺术,有了观念的解放。所以近100年开始,其实艺术的形式、艺术的方向和人的创造力都在不断地展开,而且展开的速度比以往都要快。我觉得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个机遇,所有艺术都是产生于思想或技术,只要技术上有所突破,就可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个艺术形式是怎么样的?需要大家去探索。
我们今年开始在美术馆做一些艺术展览,我们发现艺术圈对技术的理解其实非常有限,我觉得这个挺可悲的。因为艺术家是启迪、引领整个人类前进的一盏灯,如果他不够远、不够超前,我觉得艺术就失去了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艺术领域,没有太多艺术家对技术作出展望,这个让我们困惑。
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造?
我主要是从事计算机生成,2007年到2008年我在伦敦学习,那时候有一些教授提出一个学说,就是所有东西都可以用计算机写个程序去发展。所以计算机不再是一个工具,它更多的是一种形态算法的艺术。那时候我才开始真正地把计算机看作一个很有原始性的东西。因为计算机其实有它的特点,如果大家耐心去理解的话,它有自己的数字语言、算法,它有它的世界,这个世界跟我们人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它完全是按照数据的逻辑建构的。从那时候开始,我就非常尊重计算机所有的程序语言、所有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算法。
我那时候就从计算机语言Mesh开始,Mesh就是最基本的语言,是计算机的图形语言。在计算机科学里面,Mesh是非常简单的,是最原始、基本的一个元素。我从2008年到2009年就开始研究Mesh的生成方式。因为Mesh是计算机里面最基本的材料,它可以构成无穷无尽的东西,这也是我对计算机语言的一种探索。目前为止,我做了差不多七八年了,还在研究Mesh,我觉得还是非常的早期。比如,单单一个轴线的变化,作品就可以展现出不一样的形态。
计算机的算法其实很有意思,只要找到它的逻辑规律并提炼出来,你就可以让它变成很多东西。我做的工作就是尽量把它的逻辑优化,让大家可以体验到计算机创造出来的东西的美感。
我们在西岸艺术中心做过一场展览,每个人都可以体验。我们以前做设计的时候都会画草图给客户看,我们做的是揣摩客户、揣摩人心。揣摩人心不是我们想要做的,我们想做的是让用户自己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些人喜欢简洁的,有些人喜欢复杂的,我们做的就是把所有的可能性打开,让它不停地变化,然后让客户按照他自己最优的方式去寻找。
后来我们在YiHaus奕欧来做了一个升级版,4个人可以同时定制,通过声音电脑会不断地创造新的图形。我们也在做一些实物,比如果盘等等。这个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包括建筑、书包之类,只要计算机能够生成和制造,这些都可以实现。
早期设计中,我做了一些椅子,当我做第6141把椅子,号码变一下,它的样子就不一样了,你用程序来构建这个东西,它是无穷无尽的。在我早期的几件作品中,还有一个凳子,这个凳子在计算机里面是以最简洁的方式完成。它就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从三个点往下走,这个逻辑是最简单的。这个代表了计算机逻辑极简的可能。
计算机创造作品,通常一秒钟完成了。但是其中的创造逻辑,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寻找。我们第一个真正的订单,也是比较大的订单,是上市公司的一个大型项目,也是第一批数字化的产品,所有东西都是用计算机生成、制造的,是一个差不多几千万元的订单,对于小团队来说这是很难得的——我们不仅是设计,还制造,我们把它造出来,通过严格验收,然后交给客户。所以设计、制造、程序开发,整个是一体的。
用计算机来创造作品,这一思路从何而来?
回归到更早之前,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这个想法来自于我对自然界,或者说,我对道家的思想很有兴趣。我觉得很多东西有它自己的本原、自己的特征,我们不要干涉它,让它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这就是造物的道法,是我们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万物自然生长。
我也想说说关于设计语言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部分还属于视觉极简主义,就是一个方盒子,白白的,这个就是极简的。但是在大自然里面,其实很少能见到白盒子这样的形态,大部分都是像石头这种很奇怪的、有机的东西。从大自然的逻辑来讲,它就应该是有机的,白盒子反而是不合理的。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寻找逻辑最极简的方式,叫作逻辑极简主义——寻找到逻辑最极简的方式之后,用它来创造物体,以寻找物体的本原。这是很简单的创作逻辑,但它所创造出来的外形却是很复杂的。
“周围”是第一财经周刊的线下沙龙品牌。“周围”关注营销、设计、创意和业界新趋势,并结合周刊内容、热门话题和行业动态来设计沙龙议题,以一月一次的频率,邀请行业大咖、意见人士和先锋概念践行者相聚线下,展开有趣、有料的分享和对谈。
场地/媒体/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感谢本次活动志愿者
(排名不分先后)
戴逸凡、周景熙、刘芳楠、李星星、孟亚飞、王竹萱、李浩、袁志谦、徐骁楚、李晨曦、黎晓君、甘亚奇、张誉凡、卢皓玮、谢敏、张小葵、孙奕欣
SOHO3Q是SOHO中国推出的移动时代的共享办公,目前已成为中国领先的共享办公品牌,是北京、上海最大的共享办公空间。不仅带来设计前卫的办公空间,更带来全新的生活方式。截至目前,SOHO中国在北京、上海的核心地段已有17个SOHO3Q中心,近17000个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