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者
《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周刊  ·  花钱买哲学课的年轻人 ·  昨天  
三联生活周刊  ·  当孤独不擅交际的母亲,因同事的玩笑想要轻生 ·  2 天前  
新周刊  ·  第一夫人们钟爱的品牌,正在重塑时尚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者

点滴 | 所有诗人都在纽约隐姓埋名

读者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19 20:02

正文


谈起纽约大名,曼哈顿、华尔街、自由女神像、布鲁克林大桥、时代广场,所有不曾去过纽约的人都能猛然想到几处坐标。在所有的艺术作品和想象里,纽约都是不接地气的,金灿灿,赤裸裸的。它铺陈出一片灯火辉煌,张开无数诱惑的触角,掀起欲望的风浪。

 

纽约是如此不同。

 

这大概就是许多人对纽约的固有印象。哪怕是翻开《人在纽约》作者布兰登·斯坦顿的介绍——在2010年以前曾是一名债券交易员,因为交易失误而被解雇,最后机缘巧合走上了摄影之路。怎么看都像极了“美国梦”在纽约的某个投影。

 

但其实《人在纽约》不是这样的,比起普通的、了无生趣的“街头人文摄影集”这样干瘪的形容,不妨说这是一部充盈着浪漫情怀的“纽约群像诗集”。人像诗集,我更愿意这样定义它。

 


从摄影的视角来看,哈,说句实话,斯坦顿的照片不讲究背景、布光、构图,不讲究任何学术技巧,撇开了生动的文字注脚,实在难以作为独立的优秀摄影艺术被欣赏。而唯一可取的,也就只剩下了“真实”两个字。照片中每张独特的面庞,笑容是真,茫然是真,脸上的麻木和绝望是真,连站直面对镜头时僵硬的表情都是真的。

 

他仿佛没有精心挑选,只是把人们在纽约的无数个须臾,毫无矫饰地记录了下来。但奇妙的是,正是这种粗糙的真实呈现出了某种异趣的诗意。

 

斯坦顿镜头之下,有梦想无敌的小朋友、飞扬跋扈的年轻人、奋斗不息的保障房住户、执子之手的年老伴侣,还有半梦半醒的酒鬼、精神病人、癌症患者、抑郁人士、街头毒贩、同性恋……有心理咨询师,教授,医生,哲学家,也有牢房老大哥。所有真实的普通人,一起令这幅纽约浮世绘变得熠熠生光。

 

破烂不堪和衣香鬓影纠缠在一起,纽约令人一夜暴富,也能令人在毫厘间破产。仿佛快乐很平淡,仿佛每个人都至少经历过一次绝望,仿佛每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诗人。

 


小男孩说,“我想创作不同版本的自己。”

 

少年说,“没有人会在一个星期二这么高兴。”

 

做心理治疗的少女说,“我应该蜷起身子,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悲伤的小球。”

 

地铁上的黑人女子说,“人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你不能瞧不起任何一种经历的价值。”

 

街边的流浪汉说,“ Every man has a she(每个男人都有一个她)。”

 

他说,“我几乎只读幻想小说,因为我拥有的现实已经绰绰有余。”

 

她说,“我渐渐发现,做一个成年人,远远不只是学习做饭。”

 

饱经沧桑的男人说,“人生的振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小。新鲜的事情越来越少,并且不管碰上什么事情,你都不会再像从前那么兴奋。不过,你也不会再像从前那么受伤。”

 

年迈的老太太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始终有人记得你。当你日渐衰老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这样的人在你身边会越来越少,他们会提醒你,你是谁。”

 

你看,每个人都能随口吐出一句新鲜的诗。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人类本身根本就没有特别不特别之分,上帝或者司命,可能只是写了一个大型程序:例如设定A(天生残疾),设定B(无与伦比的美貌),设定C(住保障房),设定D(生于曼哈顿富人区)……偶然事件A(遭受家暴),偶然事件B(染上毒瘾),偶然事件C(离异)……把所有人类丢进这个程序,无数次随机组合,拥有设定B的人类遇上偶然事件A,拥有设定D的人类陷入偶然事件B。

 

因此说不定世界上有另一个人,在某件事上与我有类似的经历,而我和其他人,在另一件事上又有着相同的经历。再从这个层面看待《人在纽约》,会惊讶地发现,或许这根本就是事实啊。

 

里面的故事有着怎样的相爱,又有着怎样的分离;是怎么尝试去死的,又是怎样继续活了下去。回忆最快乐和最崩溃的时刻,最内疚的往事,最惦念的一个谁谁。

 

在这方面,我讶异于摄影师的沟通能力,他真诚地和所有偶遇的人交流,等待对方回馈同等的真诚。他做到了。每一张照片都被用以公开,却都透露了一股私人情绪,他们为世界上最好吃的梨而感到高兴,也为看见萤火虫而兴奋,在绝望里赞美日常。

 


流离红尘,人类真是群迷人的生物啊,用木心先生的诗句来说,“个人主义上把每个人都当作诗人来对待。”我想这大概就是布兰登·斯坦顿作为摄影师的个人主义吧,把每个人都当作诗人。

 

斯坦顿走过的纽约街头,被拍摄的纽约人中有的吸过毒贩过毒,有的杀过人坐过牢,不管是面对怎样的人,摄影师都表现了完全的尊重,把自己隐藏在机器背后,将摄影与道德剥离,坚持不做任何的价值判断。它的表达,更多的是被拍摄者的自我表达,而不是摄影师的表达。

 

我不愿分门别类地单拎出“人文摄影”抑或“街头摄影”这样的派系区别,只是,比起彻底地作为艺术存在,比起卖弄娴熟的光影技巧,这一张张朴素的脸,甚至是模糊、失焦的瞬间扑捉,它的价值更在于镜头下的人物本身啊。把诗意的真实文本与照片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无比的《人在纽约》。

 

从前仅是凭着一些建筑物来辨别,后来等我们再次去往陌生纽约时,我们知道了怎样去窥视一个人。

 

白先勇在《纽约客》里写,“幸亏纽约是如此庞大而冷漠无情,藏身在曼哈顿汹涌的人潮中,销声匿迹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摄影师的每次相逢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或许,人们只有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才能袒露真心。永远规范的城市秩序,四处的风险和生机,人人都爱纽约。

 

如果在纽约待久了,大概会写诗吧。

 



选自《人在纽约:故事版》书评

作者:布兰登﹒斯坦顿 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编辑:虢雪


掌握声律 才能写出合辙押韵的诗

 今日推荐:国学经典诵读佳作

《声律启蒙 : 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