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波的建设是为了要疏解东京的密度,缓解人口对东京市区集中的压力
◆ 不要过分期待一下子就可以分流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到新城去——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建设了50多年还只有22.7万人,离计划人口的35万人还有10多万人的差距
◆ 在这期间东京的人口仍在不断增加,增加的数量远远大于筑波新城人口规模
◆ 东京密度越来越大后,反而听不到人嚷嚷要疏解人口了: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大城市病也大幅度减轻
◆ 京津冀发展的引擎还是北京,疏解之外,北京还必须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对高密度人口城市的治理能力
◆ 高铁是强化超大城市中心功能的推手,东京就是典型
◆ 高铁与飞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可以直抵城市中心,这一点,值得中国高铁规划者借鉴
◆ 附:从日本楼市特点政策看中国调控
日本筑波新城对雄安新区有何启示?
记者 / 唐朵朵
日本的“筑波研究学园都市”,在很多方面与雄安新区类似。筑波的发展,能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哪些借鉴?瞭望新媒体记者就此采访了长期关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
日本筑波研究学园都市
[老杨点评]
这是一篇资料性的文章,尤其是对日本教授的采访的内容。老杨转载一下,既让网友们看看,又留待自己以后回顾。
日本经济起飞与成熟,早于中国三四十年,日本经济由高增长转为中增长,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而中国则是2011年。日本高铁1964年开通新干线,中国则于2007上开通动车。日本1972年搞列岛改造,中国过去十多年搞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日本六七十年代,在东京及周边搞卫星城、卫星镇,筑波科技城、多摩新城等。中国2000年之后各大城市陆续开发很多的新城新区。鉴于中国与日本在历史、文化、人口等方面的诸多相似性,日本的很多经验,中国都可以作为参考,甚至是借鉴。
关于中国房地产发展阶段与日本的比较,老杨以前有过专述,这里不再展开,只说一个结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相当于日本70年代中后期。
【关注公众号:1、杨红旭楼市研究 2、购房研练社】
【关注“分答”或新浪微博问答(搜:杨红旭),听读老杨更多干货】
[1]老杨干货:买房,如何找到超强升值潜力板块?
[2]各地房价涨跌,二手房里有真相!
[3]一位大学老师的悲惨购房经历
[4]人为压制新盘定价,反而有害于稳房价!
[5]北京楼市见顶的信号是什么?
[6]央委终于忍不住放了第一炮,砍出四板斧,房价快没戏
[7]中国第一个住宅领域的立法,正式启动了!
[8]【房事问答6】如果发生经济危机,怎么保卫财富?
[9]什么时候,房地产调控才会显效?
[10]第一仗胜:全国住宅去化周期由20个月降至13个月
[11]短周期的那点事:林中董事长致同事的一封信
[12]揭秘16城真实房价"行军路线图"
[13]2016年房地产预测靠谱率排行榜
[14]最后一次预警:30城上榜,18城亮红灯
[15]新年寄语红粉:不断反思与总结,才能玩转房事
[16]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区域房价泡沫都破裂了
[17]2017全国楼市降温幅度,三线城市很关键
[18]当前全国楼市泡沫最大的地区,你知道吗
[19]对于杭州购房者与开发商,价值千亿的一次演讲
[20]16位楼市“大富翁”,谁在“装穷卖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