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暴起发难,趁着曹爽等人去高平陵拜祭魏明帝,京城出现权力真空的短暂缝隙之时,以私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占武库,攻皇城,长驱直入司马门,挟郭太后以号令天下。这是司马懿夺权的最后一役,史称"
高平陵事变
"。
从此后,曹魏天下改姓司马,权力被司马懿父子牢牢拽在手里,三马食槽的预言终于成真了。
这条路,司马懿走了41年。然而,与以往司马懿"快稳狠"的风格有所不同,
这一次的司马懿,其实颇为"弄险",实在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
,他赌的,是大将军曹爽不敢跟他正面对抗。
在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司马懿问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你觉得曹爽跟诸葛亮比,怎么样?"司马昭回答:"蝼蚁尔!"
其实,在历史上,曹爽可不是什么蝼蚁之辈。魏明帝托孤后,司马懿和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一开始,曹爽事事询问司马懿的意见。不久后,曹爽采用丁谧的计策,让司马懿成为太傅,荣其位,虚其权,渐渐将司马懿权力架空。就这样,曹爽生生压制了司马懿长达9年,而司马懿唯有装病,拿出当年拒绝成为曹操幕僚一样的老套路,才能够勉强保命。
高平陵事变前夕,曹爽可以说已经完全掌控了中央最高权力。他的手下,也有一大批得力的干将,比如当年的"四聪八达"。他绝对想不到,已经"濒死"状态的司马懿会绝地反击,发动这样一场明目张胆的叛变。
有一次,曹爽派心腹丁谧前去司马府探病,司马懿装出眼快瞎耳快聋的衰弱状态,骗过了丁谧。这让曹爽一党大为放心,他们一心盼着司马懿适时的寿终正寝。如果真是这样,四朝老臣就功德圆满了,司马懿将作为大魏的名臣良将而青史留名。
然而他们的愿望还是落空了,
这只"冢虎"似乎注定要成为大魏王朝的掘墓人。毫无疑问,当司马懿暴起发难时,曹爽的状态是彻底懵逼的。
"爽得宣王(司马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三国志》)
曹爽虽"不知所为",但也并非毫无能为。他的部下,当时从洛阳逃出来的大司农桓范,就给他提供了两条可行性建议:一是带着天子去许昌,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以谋逆罪讨伐司马懿。如果真是这样,司马懿很可能身败名裂,落得一乱臣贼子的下场。
看到曹爽犹豫不决,桓范又去劝曹曦,提出暂用阙南别营和他典农校尉的军队来抵抗司马懿,甚至提出了自己可以亲自去为他们筹措粮草,而且话已经说得很明白:
司马懿公然叛变,你不抵抗,必然不得好死。
然而曹爽曹曦兄弟却仍然听不进去,他们在犹豫什么?
大司农沛国桓范闻兵起,不应太后召,矫诏开平昌门,拔取剑戟,略将门候,南奔爽。宣王知,曰:"范画策,爽必不能用范计。"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 犹豫未决,范重谓羲曰:"当今日,卿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持质一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於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三国志》)
司马懿听说桓范逃出去了,说了一句"曹爽肯定听不进桓范的话",他怎么这么有把握呢?难道真的是神算?比诸葛亮还神了?其实,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是司马懿安慰自己的话。因为随后,司马懿就派出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一批人,轮番前去说降曹爽,甚至
对着洛水赌天发誓,可见司马懿也是心慌也是急眼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