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会计的(某知名非985211财经类院校)的我,作为一位数学无能患者和高考分数不够好的女孩子,在很长的一个时间段里默认父母对自己的大学专业的选择和毕业后去考公务员的设定。我对大学生活的认知还仅存于“大学如果能找到一个男朋友和他吃喝玩乐,最好拿个奖学金,最后能读个研究生,过偶像剧的生活”。在很长一个时间段里,对毕业后做什么,想的并不多。
在我大一的时候,有一位在复旦读书的高中学长听说我在读会计专业时,问我“想不想去四大”,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四大”。他当时也很惊讶,我之前也是重点高中的实验班,读的也是有些名气的财经类院校的王牌专业,居然对专业对口的知名企业居然一无所知,我也是真正意识到需要对自己毕业能够去哪里及之后自己要做什么至少也是需要一些了解的。那个时候我对自己的发展了解仅限于“国税局公务员”和“会计”。
其实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视野”和“差距”。
时隔多年,我在一次饭局上见到一位前辈的女儿(香港科技大学大三学生)在香港的摩根斯丹利实习,听到一个月的实习工资3.8W人民币的时候,我还是很震惊的(因为毕业后一年内自己也是升了一级)。我以前也听说投行的工资高,或者在一些资料里看到,但是对投行的工资高是没有概念的。当真真实实发生我身边,而且是实习工资对我来说,还是很有触动的。在我接触越来越多在投行工作的人才真正意识到,之前太久在二线城市被灌输刚毕业拿6、7K工资已经很不错的概念太久了(我也知道很多刚毕业的同学在二线城市的外企并没有拿到这个数字),身边没有这样的一线城市的环境,也实际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天花板——被现实环境的当下困住,而不知道自己还会多少的可能性。
当我在做求职培训这个方面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时,我才意识到职业的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是因为我可能知道最好的是发展路径是怎样的,所以我的努力全部都在围绕这个点在进行。我没有对行业的全局观,我不知道学了这个专业我可以去做什么,或者是我想去的行业是什么样、都可能有什么样的职位。更重要的是,我连在这个行业最好的岗位是什么都不知道,从而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努力就放弃了。有的时候,你对职业的想象力有多大,你的职业发展才会有多少可能性。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老师们说的更多的是最好本科先去四大做跳板,然后再跳到券商、咨询公司之类的。其实我们接触到很多老师,不乏一些学术方面知名人士,都是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再到当讲师到教授,他们并没有真正在企业工作过,和市场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他们对就业和职业了解并不全面,但不可否认他们在学术上能够给到我们的帮助巨大,同时他们也有可能推荐实习或者全职工作给学生。在我到上海工作之后,发现我自己的很多同学本科毕业后也在券商或者咨询公司就职。
大学的实习,真的是最低的试错成本了,你可以通过不同的实习,不停探索不同的行业从而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兴趣点最终在哪里,而这些在另一个方面来说,都是在不停地拓宽你对职业想象力的途径。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我想鼓励那些不在一线城市读书的同学们尽可能能来北上广实习,至少也努力投简历和面试。因为一线、二线城市差距巨大,并且在企业能够处理的案例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只有真实的职场环境,你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件,不停地为象牙塔里的你打开现实世界的一面面。或许,你发现这份工作是你的一生所爱,也可能到最后你发现“累觉不爱”。而这些都是你探索你职业可能性的必经之路,或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求职机构进入到高校做讲座,或者能够获取到很多在线讲座。在不影响正常上课多听一听讲座还是有所裨益,但是也要辩证理解所传递信息,有可能很多是为了售卖课程或者项目(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每一个行为都是有盈利目标的)。有一些学生很排斥“求职机构,这真的很功利”的或者对一些因为参加求职机构培训的同学表现的“格格不入”的积极嗤之以鼻。有些大学生觉得这些同学成绩并不出色,也不是通俗意义的“好学生”,不是按照学校的正常思路或者说“像绝大部分人”去成长的,并不是靠自己的实力而拿到offer。包括我在大学的时候,也对这种机构抱有不正面的印象(也不可否认有一些机构在浑水里“摸鱼”),当我真正进入到这求职培训这个行业里,我发现是在大学里的我想法有很多局限性,更多是因为实际上,很多人对求职培训机构没有正确的认知。
对求职机构讨厌或者依赖,我认为都不可取。
求职机构并不能给你真正做职业规划,它能够帮助你的是当你明确你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帮助你去做实现你的目标的计划,而不是帮你设定目标,不考虑你内心需求做“正确的规划”。它能够帮助你设定最接近你的目标是哪一个公司的哪一个职位,它能够帮你看到两年内的发展是什么样,但不是帮你看你一辈子的职业发展是什么样。他能够帮助你搜集你搜集不到的信息,为你节省求职搜集资料的时间成本和帮你去掉走错方向的可能性。
因为你不能指望求职机构给你职业想象力这回事。
你要知道,在你的求职过程中,唯一始终能够真正影响结果的只有你,求职机构能够帮助你的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是你原本有一米六的身高,你在求职机构的帮助跳一跳能够够到放在一米八位置的东西,而不是你只有一米二,在求职机构帮助下,你也能够到放在一米八位置的东西。
这个东西具体来说,就是技巧,但绝不是捷径。
最重要的是对于职业这件事的主动权你一定要一直放在你手里,不是你的父母,不是学长学姐的建议,也不是求职机构的手里。你的父母,你的学长学姐,求职机构,或者说你有过的实习经历,只是帮助你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的职业可能性。不要指望任何一个人能够给你一个完美的规划,然后你按照这条路来走,只要不出错就一定能赢,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是有运气这件事情。你只能增强你个人努力的因素,使你成功的概率更大一些。
说到这里,我连“我有一个双非朋友去了摩根大通”励志故事都不想讲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可复制性,而这些不是单一的元素决定,比如学校专业、成绩证书、实习志愿者之类的,可能这里有运气的因素,也可能有其他优势的隐形因素发挥了作用。
职业想象力你要有,但是你想要不想要、适合不适合、能不能做到,这是另一件事情了。
因为决定你人生的,始终都是你自己一个人。
你的职业想象力有多大,你的职业发展之路就有可能有多广。最怕有关职业这件事,你连能选择的可能性都不知道,连努力都没有过。早一点知道,你至少还能提前做准备,别等到后悔莫及。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金融先生
www.mrfinanc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