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  ·  “本人李潇晗,决定放弃……” ·  昨天  
中国新闻网  ·  停更三年,李子柒回归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补壹刀】杀死曹植的,是魏帝曹叡?还是吴蜀?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16 11:26

正文

公元232年12月27日,这一天的头条新闻,是魏文帝曹丕的三弟曹植突然死去,享年41。不错,就是那个七步成诗的天才曹植,和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建安三子”的曹植。




当时,这条消息无论对魏国朝野,还是国际上的蜀、吴、羌胡、倭、高句丽各国来说,都是件震惊之余、情理之中的事。


“思”


这时候,武帝曹操和文帝曹丕都已死去,明帝曹叡登基6载,曹植被排除在魏国政治核心之外多年,在政治上早就是个“死人”。有才但缺乏政治意识,这顶帽子曹植戴了20多年,他以后的人生,不过是这顶帽子的注脚。在更多的意义上,他的猝然离去,多只能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聊宫廷斗争内幕作谈资罢了,难掀起魏国内外的政治风浪。



魏国官方给出曹植的死因是“因得疾病,喜怒失常”,赐谥号为“思”,比“阿奇那”“塞思黑”文明多了,但这并没有阻止国内外对曹植死因的海量猜疑,因为他突然死去的这个时间点比较敏感。


这个时候的魏国,在与蜀、吴两国的争霸中主打防守,南北统一看起来遥遥无期。蜀汉诸葛亮正在准备第六次出祁山。而就在两个月前,魏吴两国在成山还爆发了一场小规模军事冲突。三国间冷战热战、公开战秘密战嗖嗖不止。曹植已废,但他毕竟是曹操的三儿子,当今魏帝的叔叔,是其他国家观察魏国宫廷政治风向的一个窗口。



魏国国内局势也是暗流涌动,吴国大将军陆逊就分析说,曹叡轻徭薄赋,争取民心,说明这时魏国的国内矛盾大于曹操时期,曹家三代统治并不稳当。在四次击退诸葛亮,一次击退孙权之后,曹叡的享乐主义思想战胜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曹植死前三个月下令大修许昌宫,新建景福、承光二殿,群众意见很大。


就在死前一年,曹植给曹叡上过一封万言书,抱怨朝廷重用外姓,疏远他们这些姓曹的亲戚。曹植这条说到了点。曹叡已经30岁了,老曹家的规矩,越聪明越短命,曹操看好的三个继承人:丕、植、冲,一个称过帝,一个称过斗,一个称过象,平均年龄正好30岁。曹叡的三个儿子都走在了叔公曹植之前,继承人迟迟定不下来,司马家势力已然做大,如果曹叡突然撒手,曹家政权怎么传给第四代?


“迷”


所以,曹植是一枚下在迷局里的死卒,身前难翻覆,死后有惊澜。那么,谁是把这枚死卒逼向死路的人?


曹叡——最可能也最不可能的人。



曹叡有一万个杀掉曹植的理由。


曹植虽废,他太祖三儿子的名分仍在。曹叡第一次去长安指挥对蜀作战,回都之前洛阳传闻曹叡驾崩,群臣居然商议要拥立曹植为帝。


洛阳城里更有传闻,孙权很欣赏思想自由的曹植,暗地里准备联合魏国朝廷中对曹叡不满的势力,里应外合,支持曹植重登大位。


曹植自己也不安分,他写给曹叡的那份万言书就是厚厚一本子催命符。他抱怨自己跟其他诸王之间联系断绝,要求曹叡下诏让各封国相互慰问,这是要在皇帝眼皮底下搞串联?魏国当前形势一片大好,曹植却说“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这不是公然跟朝廷唱反调?


曹叡还有一桩心病,是曹植跟曹丕都追求过曹叡的母亲甄妃,但曹植的情书太有名了:“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华容婀娜,令我忘餐”。天下人都知道曹家小叔子看嫂子看得忘记吃饭,曹叡脸上很难挂得住,也正是他把这篇《感甄赋》改成了后来声闻天下的名字——《洛神赋》。权力越大的人,越忌讳小事,这种宫闱秘事,有时候更要人命。



但是,曹叡有杀曹植的理由,却没有一定杀曹植的必要。曹叡彼时大势已定,连司马懿都服服帖帖,而曹植在朝中完全没有根基。天下人谁不知道曹植与曹丕“相煎何太急”,他活着,动摇不了曹家政权分毫;他死了,舆论第一反应必然指向曹叡。曹叡杀曹植哪里用得着“暗”?曹植已一再受曹家两代打压,如今再要暗杀他,反而显得曹叡专制独夫,残暴不仁,这对曹魏政权不是种“高级黑”?



更何况,曹叡是个明君,父亲曹丕一直想立弟弟曹礼,曹叡也善待他,没有犬决。司马懿功高震主,曹叡还把他跟白帝托孤的诸葛亮相比,没有炮决。这在曹植死后也有证明,明帝下诏说:“陈思王过去虽有过失,已经克制自己,谨慎行事,弥补了以前的缺失,而且从小到老,书籍不离手,实在难能可贵,命令收集黄初年间那些奏报曹植罪状的,公卿以下讨论过的,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的有关文件,一律销毁。”


诸葛亮——有可能、没必要的人



三国时期也是很讲究意识形态工作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代天子巡狩的名分,刘备就给曹操扣了一顶“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帽子,《三国演义》从头到尾扣了差不多一整本书。


现在,天下三分的局势已经鼎定,记得汉王朝的人越来越少,何况“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中百姓面有菜色。兴复汉室这面红旗怎么打,诸葛亮是有考虑的,从政治上打击曹魏需要新口号。曹植文弱有才气,在魏国内外都有大批同情者,抹掉曹植,可以在国际上显示曹魏“残暴不仁”的一面。通过一个人的死,来激发全世界对另一个国家的反感。为蜀国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情”


曹植——杀死他的或许是他自己


曹植做诸侯王的日子,无论精神还是肉体上,都是极其痛苦的。


223年,曹植和任城王曹彰,白马王曹彪一道去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的曹彰期间突然暴死,盛传他是被曹丕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更没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使者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在与曹彪分手之际,曹植心里非常难过,写下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这样雄壮、温暖,又无比悲凉的句子。



当时的法律对待藩王很严苛,部属都是俗人,士兵给的也都是老弱病残,总数不超过二百人。而曹植是罪人,样样又减去一半。他没有朋友,也见不到兄弟,早早就在鱼山上给自己建了坟墓。


他是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一个不甘寂寞却“多余”的人。


曹叡、吴蜀都有杀曹植的合理性,却又有杀曹植的不合理处。曹植之死,或许永远是个迷。中国历史上,像这样“多余”人的千古迷局不少,比如公子扶苏、比如建文帝朱允炆。他们能常常在民间传说中“复活”,不单因为其身前生后的波云诡谲,也因为这样多余的人的人格与品行,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公正、良治的可能,让农夫走卒、士子书生们寄托以同情和幻想,常常获得比胡亥、朱棣、曹丕这些胜利者高得多的评价,长久地活在街头巷尾、茶馆书场中。



马克思·韦伯曾经批评说,中国人没有严谨的历史方法,确实,中国人太感性,“一入侯门深似海、最是无情帝王家”,道理大家都懂,但中国人偏要拒绝了理性,在烛影斧声的书页间,给曹子建,公子扶苏们留下一点温情。


没有不落日的帝王,留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样的句子吧,它们长存。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号:HQSBWX  

您若认同本文观点,就请赏个“点赞”吧!(点文章最下面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