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教育狂卷的时代,文科的价值是什么?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4-08 06: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话题,一个国家的教育内卷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个话题的主角是韩国。

最近,有部韩剧叫《善意的竞争》,在网络上热度不低,主要讲的是韩国高中生之间的残酷竞争。

我们一起来看看,韩国教育究竟有多卷,以及在这种背景下, 文科生的价值和出路在哪里。
作者:马慧
来源: 得到App 《得到头条》


01

韩国教育有多卷?

在《善意的竞争》这部剧中, 有人为了提高效率,长期服用违禁精神药物,为了不让身体影响考试,去做停经手术等等。为了高考能考出好成绩,女主角甚至一边输血一边刷题。
电视剧有夸张的成分,但也不是完全虚构。韩国社会学者吴赞镐写过一本书,叫 《我们赞成差别对待:变成怪物的年轻一代》 。你听听这个称呼,变成怪物,这得卷到什么程度?
比如,有人对其他人的痛苦无法共情。因为社会竞争太过激烈,年轻人往往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讲师自杀了,学生也视若无睹。
再比如,陷入过度的自我开发,信奉“只有赢才能活下去”的哲学,人生的每个阶段,就算得不到什么,还是得不停地努力。为了考上好大学,学生每天熬夜学习,白天靠咖啡撑着上课,手上都长满了老茧。
学生中还流传一个“四当五落”的说法,意思是,睡四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睡五个小时就考不上。
再比如,小红书和B站上,一度很流行“韩女跟学法”,意思是跟着学起来不要命的韩国博主一起学习。有人凌晨三点起来学习,学到天亮再开始一天的正常工作。有人在考试前通宵复习,复习完直接进考场。还有人为了公考,每天早上7点开始,不间断学习12小时。
吴赞镐形容, 韩国年轻人就像大自然里集体自杀的跳羚。因为担心前面的羊把草全都吃了,后面的羊就会拼命往前挤,前面的羊也被后面的羊挤着跑。 就这样,没有理由,也没有目的地,但就是停不下来,直到羊群遇到悬崖,同归于尽。
吴赞镐在书里说,自己的研究,美其名曰社会学,但并不能提出一个痛快的解决办法。因此他只能借着书名,呼吁韩国年轻人建立起差异化社会的共识,呼吁人们制定差异化的策略,不要让所有人都挤在一条独木桥上。
02
为何如此内卷?
话说回来, 为什么这条独木桥会这么拥挤?韩国教育如此内卷,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国家的教育模式。
20世纪,韩国实行的是相对公平的平准化教育,中学和大学的资源分布都比较平均,有些年份,只要你高中毕业就能上大学。
从1999年起,韩国通过 《韩国英才教育振兴法》 ,开始推进英才教育,也就是掐尖为大学培养精英人才。之后,韩国的大学、高中,甚至初中,都分化出了清晰的层次。
韩国最顶尖的高校是SKY联盟,也就是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这三所大学。所有高中生的目标都是进入这三所大学,然而,全韩国只有2%的高中生才能考上SKY。而且,这个机会的分布并不平均,全韩国的高中分为四档,要想有更大的机会考上SKY,还得先考上前两档的重点高中。
而韩国的经济格局又决定了,就算是挤破头,年轻人也非要当上这2%不可。韩国经济里,前十大财团的产值占据了全国年产值的80%,三星、LG、现代、SK这几大巨头贡献了韩国50%的GDP。
只有大财团才能提供高薪,中小企业的薪资只有这些大财团的六成左右。 对于韩国年轻人来说,最好的出路,要么是进大财团,要么就是考公。现在韩国政商界的精英里,有一大半都是出自SKY。
然而,这两条出路的竞争都相当激烈。大财团虽然占一多半的GDP,但只提供10%的就业岗位。公务员也很难考,根据《洛杉矶时报》的报道,韩国公务员的录取率只有2.4%,比哈佛还要低。
结果就是,从高中、大学到就业,整个韩国社会都在默契地维持这种体系,加重这种内卷。
03
教育内卷导致文科衰落
这样的内卷格局,还伴随着另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文科的衰落。
在韩国,文科是包括人文、社会、法学等学科的统称。而这里的文科,按照我个人理解,应该具体指人文学科,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等。
从就业来看,韩国大财团招聘的新人中,理科生占六成以上,文科生的出路比理科生要窄。韩国文科生就业率比理科生低很多,很多文科生只能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职业。
同时,由于大财团和韩国的教育体系深度绑定,高校会根据就业率来调整专业结构,理工科的发展一直有优势,工商管理为主的经管类专业也不错,唯独人文学科在衰落。
因此,韩国文科年轻人中一直有一种叫 “文歉” 的自嘲,意思是,“生而为文科生我很抱歉”,或者“因为是文科生所以很抱歉”。前两年,韩国有一本玄幻小说借用了这个设定,名叫 《即使是文科生也没关系的异世界》
在那个世界里,文科生反而活得很好,是能拯救世界的存在。你看,自嘲已经到了幻想这个份儿上了。
其实,从最近的新闻你也能看出来,不光韩国,有关文科退潮的讨论到处都是,文科倒闭潮现在已经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比如,2024年年底有一条新闻说, 美国的哈佛宣布砍掉230多门课程,其中大部分是文科专业的。
哈佛学生也在大量转向理工科,根据统计,2022年哈佛大学只有7%的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剩下的都倾向于STEM学科。美国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排名,靠前的也基本都是STEM学科。
再比如, 国内文科硕士的招生规模正在缩减。 截至今年年初,咱们国内有超过30所高校停招200多个文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分布在管理学、教育学、法学、文学、新闻传媒、会计学、经济学等细分学科上。
当然,文科生不等同于文科。个人可以有很多选择,文理科互相跨界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我们没法具体定义某个文科生的价值,但我们可以探索文科与理科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引用复旦大学的校长金力的一句话,他说, 文科的重要性不取决于学生数量,而取决于质量。 遇到挑战的时候,文科更得做精,在技术主导的时代,文科要以思想深度而不是规模大小取胜。
换句话说, 文理科的关系,并不是你死我活,谁代替谁,而是彼此补充,互为支撑。
04
文科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最后,咱们就聊聊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文科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首先,文科的价值在意义层面,理科负责制造产品,而文科负责制造意义。
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说有三个建筑工人一起在工地上干活,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工作?第一个人说,我在砌墙。第二个人说,我在盖一座大楼。而第三个人说,我在建造这座美丽的城市。
那么,对第一个人来说,他能看到的,就是手头的这些砖块,对第二个人来说,他能想象一座大楼的模样。而对于第三个人,他超越了手头具体的工作,能够在更高的层面思考自己所建造的东西和它的意义。没错, 意义感,这是文科擅长的部分。
借用一点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把人的大脑分成两部分,左脑负责逻辑,右脑负责情绪。而理科提供左脑能量,文科提供右脑能量。
这也是为什么数码产品的发布会,广告片绝对不会只告诉你这个处理器有多么先进,摄像头有多么厉害。它需要展示故事画面,比如老人用平板和远方的亲人聊天,孩子用视频记录下一家人相聚的时刻。
这些故事是产品的一部分,但不属于设计和生产,而是需要文科生,或者至少是有文科思维的人来做。
因此,即使我们做个最极端的假设,假定未来的产品都技术含量很高,主创团队都是理科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需要文理科彼此配合。 理科生负责设计产品,文科生负责把产品包装成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故事。
这也要求这个时代的文科生,你可以不懂怎么做技术开发,但要能和工程师对话,能从技术角度去思考产品背后的价值,然后把这些复杂的信息,用故事呈现给消费者。
这就是制造意义的价值。
其次,文科在现实层面有哪些价值?
毕竟,世界的基座依然由人构成,那么,有关人的思考、语言、交流、协作的问题,就永远存在。文科恰好能在这里起作用。
比如,得到App 《吴军来信2》 的主理人 吴军老师,采访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文科教育,对他们有什么用? 学生们的回答,集中在两点。
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大量阅读和分析中学到的技能,在做学术研究时也有用,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
二是沟通与表达能力。 文科大部分课程涉及上台演讲。这些表达和沟通技巧,在课程合作、工作协作,以及在学术会议的交流中,都非常重要。
再比如, 得到App 《政经参考》 的主理人,政经研究专家马江博老师认为, 文科最重要的,是锻炼两大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很多工作依然需要接触大量的人、事、物。
如何正确地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关键,而这也是文科生在就业中的独特优势。在这个融合的时代,文科生未必非得成为“专才”,成为“通才”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关于文科教育,咱们借用媒体前辈秦朔老师的一句评价: 既要打破传统框架,又要守住精神内核;既要回应现实需求,又要超越功利桎梏。

👆👆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由于微信的推送规则,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罗辑思维”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

推荐阅读

如何脱离“有毒”的关系,重建自我?

04-06 走出黑森林:自我转变到旅程

今年一季度好用的AI工具,我们选出了这6个

04-05 2025春季的AI产品好用榜

特朗普“对等关税”落地:哪些影响?如何应对?

04-04 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把每一个十年,都活成新的青春期

04-07 不认命,向天再借500年?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头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