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燕燕 杜卿卿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来源:第一财经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3月2日上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刘世锦、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来到政协经济组驻地北京会议中心,回答了记者关心的经济领域的若干问题。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3月2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来到政协经济组驻地北京会议中心,回答了记者关心的经济领域的若干问题。
杨伟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两会以后会有结果,我们不会简单效仿某一个国家的模式。“并不是会有一个最好的模式,只会有一个最适合一个国家的模式。”他说。
目前,我国确定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阶段,有专家建议称,可以弱化GDP增速目标,杨伟民告诉第一财经,现在我们还是要按照十八大确定的“两个翻番”的目标要求,即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
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达沃斯论坛表示,针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突出问题,争取在未来3年左右时间,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针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杨伟民称,目前正在采取措施,要控制增量,不要再大幅增加,逐步化解存量。
姜洋:“看穿式监管”可穿透投资者账户编码,有利于威慑违法操纵者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3月2日中午,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政协经济组驻地北京会议中心,回答了第一财经记者关于资本市场“看穿式监管”的提问。
洋表示,我们的市场监管可以直接看穿投资者的账户编码,但西方市场的监管者是看不到单个投资者账户的,只能通过中介机构去看。
“我们的穿透式监管,是因为中国市场散户多的国情,我们的市场法规、制度还在健全当中,所以对单个账户的资金、交易运行能够掌握,便于形成威慑,让他们(违法者)不敢随便操纵市场。”姜洋对记者表示,我们刚开始推行看出穿式监管时,国际上有很多声音表示不理解,认为与国际惯例不一样。但是,资本市场要发展起来,实现对发展经济的支持,保护投资者,首先就要把市场看穿,看穿每个交易者的行为。
“如果市场被操纵乱了,市场就没了,”姜洋说,这样就失去了我们发展市场来支持融资、发展经济的本意。
2017年证监会查处违法违规、做出行政处罚数量同比保持增长。数据显示,证监会全年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4件,罚没款金额74.79亿元,同比增长74.74%,市场禁入44人,同比增长18.91%,行政处罚决定数量、罚没款金额、市场禁入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事实上,“看穿式监管”已经成为具有具有一定国际共识的“中国经验”。2017年12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更新评估核心成果报告,包括《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和《关于中国遵守详细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肯定了中国近年来经济和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成果,认可中国的证券期货监管制度总体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积极评价了中国证监会自首次FSAP评估以来防控风险、加强监管、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并特别指出中国在投资者保护和市场风险监测方面的先进做法值得其他市场借鉴。
其中,报告提出,中国证监会对客户账户实施“看穿式”管理,设立资本市场运行统计监测中心,建设监管信息集中统一共享的中央监管信息平台,启用证券期货市场“一码通”,对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监测水平明显提高。
“穿透式监管我们搞了很多年,从大家不理解、不认识,到大家理解、认同,”姜洋透露,建立穿透式监管,创造了特有的中国监管的方式,在国际上赢得了一部分理解和支持,也被部分借鉴。这是资本市场建设者、创业者和改革者们共同的智慧。
穿透式监管是其他发达市场监管者也曾尝试过的监管探索。美国上世纪90年代证监会主席莱维特曾在其回忆录《散户至上》中,细致入微介绍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种种问题以及监管中的种种无奈。
“当时莱维特也想搞穿透,方案都提出来了,但是受到华尔街的强烈反对,没有干成。”姜洋说,西方市场推行看穿式监管的主要问题在于,证券公司代理客户之后,交易所只能看到整体账户,看不到背后客户的交易行为。当客户下单之后,如何报单、如何成交,中间有几秒钟或几分钟的有时间差,这样报价和成交价就有个差价,这个差价由中介机构“吃掉”。
姜洋表示,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穿透式监管的推行受到了国家各个层面的支持。他还表示,在沪港通、深港通,以及资产管理等领域也都会采用看穿式监管的方式。
国两会召开在即。3月2日中午,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刘世锦抵达政协经济组驻地北京会议中心。
刘世锦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关于房地产市场的相关问题时表示:“现在房地产领域是否有泡沫是可以研究的,一线城市的房价一度涨的是比较高的。但房地产投资峰值已过,下一步还是处于低速增长阶段。”
刘世锦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房地产从历史需求峰值来讲,2013年、2014年已经达到了,整个房地产投资的速度已经开始回落。尽管目前因为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房地产投资还是有所回升,不过我认为只是暂时现象。像最近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如果去掉价格因素,已经处于负增长,下一步,房地产投资还是处于低速增长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