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脑极体
你的困惑,来自于无路贴近未知。我们在技术、思想、传播的异界,贩来极限脑量下的TMT。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卢克文工作室  ·  德国大选,特朗普三人组的干预成功了吗 ·  昨天  
财联社  ·  美官员:美乌矿产协议预计于本周签署 ·  2 天前  
财联社  ·  美官员:美乌矿产协议预计于本周签署 ·  2 天前  
贵州药监  ·  “稳”了,中国“磁吸力”将更强 ·  2 天前  
贵州药监  ·  “稳”了,中国“磁吸力”将更强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美国施压,用“星链”威胁乌克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脑极体

云原生领域的中国新星:从一位青年云专家,到阿里的技术星球

脑极体  · 公众号  ·  · 2019-01-31 21:39

正文

刚刚,一个消息刷爆了各种各样的技术社区。


正在努力思考过年回家如何应付亲戚的技术大牛们,纷纷从代码丛中抬起了头,开始发动紧锣密鼓的膜拜。


这个消息是这么说的:美国当地时间1月29日,全球顶尖开源社区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NCF)正式宣布其技术监督委员会(Technical Oversight Committee,简称TOC)席位改选结果。


而让中国技术界振奋的是,阿里云的技术专家李响入选了这个名单,成为CNCF的9位TOC之一,而这也是其TOC有史以来首次有中国工程师入选。


可能对非技术背景的读者而言,这个技术名词和这项国人摘取的荣誉,都听来有点陌生。然而如果我们剖开其中的逻辑和故事,大家可能会发现它们与未来的企业和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更重要的,或许是从李响本人,到阿里巴巴,再到中国的技术力量,正在通过无数细小的努力,改变这个星球的技术规则。


一个确定的未来:云原生与CNCF


让我们先来科普下,到底什么是云原生。


在云计算时代到来之后,人们会很自然地开始思索,是不是可以把原本存在本地数据中心的应用放到云上。在云服务足够迅速和稳定的条件下,这样可以节约成本,提升企业效率。


然而如果我们再一细想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问题。既然都已经把应用放到云上了,为什么我们还要遵循本地时代的应用开发方式呢?


如果按照云本身的逻辑,重新思考应用架构、开发方式、部署模式、运维体系,是不是真正可以发挥出云计算伸缩自如,动态调整的本质优势呢?



这个逻辑得出的答案,就叫做云原生。顾名思义,也就是要区别于传统的IT思路,从云计算的底层逻辑去思考应用的可能。所以云原生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基于一种目标思考,衍生出的技术、解决方案与方法论集合。


自2013年Pivotal提出了“云原生”概念之后,几年间这项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云原生应用已经被证明可以极大限度缩短企业部署新业务的周期。传统环境下需要以月记的开发周期,在模块化的云原生开发模式下,往往可以用周、甚至天作为开发单位。也有人认为,云原生对数字应用的改变,将延申出商业思维的深刻改观。从企业业务到技术体系,再到关系系统,都可以被云原生在某种程度上改写规则。


而这个朝气蓬勃且十分确定的未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叫做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的组织。


CNCF基金会是Linux基金会旗下的子基金会,旨在以生态合作与开源社区的方式,推动云原生体系下最受人关注的两大技术:Kubernetes及容器技术的发展。


到今天,CNCF已经拥有300余家成员,包括亚马逊、微软、思科等巨头,也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中国企业。而其TOC委员会,则是负责提供技术指导的专家组织。


这次中国云计算专家的入选,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在这个未来趋势中,中国科技力量的参与度与存在感。


元老和新征:

首位中国TOC的“普通故事”


知道了云原生和CNCF的价值,让我们说回李响本人为什么可以名列9位TOC之间。


出生于1990年的李响,在中国还会被统一划分位“90后”这个有很多意味的标签里。然而在云原生的世界,他却已经颇为知名。


作为CoreOS最早的工程师之一,李响从开始就见证和参与了云原生的兴起。


他和伙伴们创建了 etcd、etcd/vault operator、operator framework 等云原生项目,还参与过fleet、flannel、rkt、Prometheus 等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其中多项被 CNCF 所接受为正式项目。


在技术社区里,李响最出名的“战绩”是开发了etcd,这是一种用于共享配置和服务发现的分布式,一致性的KV存储系统。其在项目实现,一致性协议易理解性,运维,安全等多个维度上达到了业界领先,这也让李响在云原生领域的贡献持续升高。



在阿里技术体系内,李响主要负责大规模集群调度与管理系统,其通过云原生技术初步完成了阿里云基础架构的转型,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与软件的开发和部署效率,并同步支撑云产品的技术演进。


目前,阿里巴巴的集群管理系统采用etcd作为存储引擎,采用Kubernetes作为编排与调度的核心,陆续支持了数十万宿主机和上百万容器的调度和管理。


有技术创新,在世界最大的云服务商和网络体系中发挥了实践作用,并且多方面推动了云原生技术的传播和产业渗透,从各个方面看李响的入选都可谓实至名归。

中国科技领域正有一种特别的变化——普通的年轻人,普通的技术男,听上去没太大意思的岗位,然后货真价实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世界顶尖技术集群中的中国影响力。


从个体,到公司,再到一个在代码中孕育改变的世界,这个故事可能一点也不普通。


下一幕星球:

阿里的技术“三重门”


毫无疑问,作为阿里巴巴的代表,李响的入选,某种程度上也是阿里土壤的成功。今天这种成功并不孤立。不断能够培养出“技术明星”,甚至已经成为了阿里的一种习惯。尤其是90后科学家与技术大牛的成长,更是阿里技术体系不断养成的新名片。


如果对这个问题追问为什么,我们可以发现阿里的技术观念中,有一个“三重门”的存在。即有三件事,阿里十分看重其价值,并愿意不断触发其生长。


1、尊重人才


或许我们会发现,在阿里,技术人才总是很容易出名,也更加容易“保留”其个性。技术人才不再是扁平化的冷硬面孔,而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东邪西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