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 2017 年 3 月 2 日上午 11 时,Snap(原名Snapchat)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商业周刊/中文版》曾刊文《谁去买Snapchat的新股,谁就是犯傻》,对这家科技公司的IPO提出了疑虑。不过,事实证明,Snap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 41.2%。有评论指出,Snap的这次 IPO已经成为2017 年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公司 IPO。
By 刘睿博(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Computer Engineering专业在读研究生)
“碎片化”俨然成了廿一世纪人类阅读的最大痛点。
不是吗?微博,微信,用一个“微”字宣布对于用户时间的无害。可这表面上的“无害”其实潜藏着无孔不入。在互联网产品里,针对“碎片化”的治疗方案主要体现在阅读内容和阅读时间的零存整取上。
“稍后阅读”产品 Instapaper 宣布自己被 Pinterest 收购时是这样定义其核心使命的:帮助用户发现、保存、体验万维网上有趣的内容。也即用户看到好玩儿的内容,暂时无法专注读完,可以保存下来留以日后再读。把原本一整块的阅读时间切碎并散落到未来——香港文化人喜欢说时间是借来的。
然而在我看来,这条关于帮助用户更好阅读的声明里,关于“读”本身的论述讽刺般地缺席了;有趣的是,“稍后”却一语成谶——我通过 Instapaper 收藏的文章几乎从来不会再读,此时的专注并不能弥补彼时的分心。
“稍后阅读”就像名流逛博物馆;当“体验有趣”成为这类工具的通行证时,“走马观花”就必然成为注意力的墓志铭。
“稍后再读”意味着“永远稍后”,寄希望于读者本身的自觉去拾起“阅读碎片”,无异于培养他们在阅读上的自欺欺人。
类似的困境还出现在著名写作社区 Medium上,只不过这一次的“碎片化”出现在阅读内容上。2012 年成立至今,软文气息越来越在这一社区弥漫。
Medium 去年把运作中最成功的媒体频道 Backchannel 卖给康泰纳仕集团后,其创始人(也是 Twitter 的联合创始人)Evan Williams 似乎又一次改变了 Medium 的定位——这一次要做“媒体平台”而不是“出版商”。
媒体平台的好处显而易见,Facebook 拥有 Instant Articles, 谷歌有 AMP,苹果有 News;巨头们和媒体行业签个协议,巨头们提供流量( Facebook 的用户,Apple 的设备持有者,Google 的每一次搜索),媒体们上交内容,和苹果当年和音乐行业签的分账协议如出一辙——你很难说这是对媒体的伤害。
相比之下 Medium 之前的做法就稍显笨拙了:花重金请著名媒体人开设电子杂志,指望用价值厚重的高端内容吸引真正纯粹的阅读者。
可真正的专业读者又有多少呢?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你如何让专业读者愿意为内容付费?国内普遍的玩法是“打赏”,可我始终觉得这是一种读者对写作者的傲慢。Linux 的操作系统Ubuntu 下载的时候会询问你是否愿意“Donation”,和“打赏”意思相近,但却高下有别:一种是以较低姿态为开源社区贡献力量,一种是以读者老爷自居我读爽了赏你个辛苦钱。
“为内容付费”可能是对抗“注意力碎片化”的一种方式,但这种“祛碎片化”本身是在用户细分的基础上进行深耕,自绝于广大用户之外——也难怪 Medium 顶不住压力最终决定让渡出部分自己对于阅读内容的决定权。
而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现在 Medium 排行榜上的文章,标题都是清一色的:《这个男人让创始人哭了!》《我从十二月的打折消息推送里学到的》《每天三个晨间运动,能让你多活十年》。
Instapaper 的失败告诉我们阅读时间的“稍后兑现”只是运营者的一厢情愿, Medium 的尝试让我们知道在阅读内容上的”作壁上观”会带来内容质量的急剧下降。那么, Snapchat 是如何吸取教训,成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一剂特效药呢?
在最初的构想里,Snapchat 是一款主打消息阅后即焚的应用。可随着 2015 年一月份 Snapchat 宣布推出新功能 Discover 之后,数字媒体界的规则似乎起了变化。
以往巨头们的新闻产品仍然是以文章作为新闻的主要载体,偶尔插入视频作为补充。而 Snapchat 作为一个以短视频为内容单元的社交软件,却打破常规地将新闻以”短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
Discover频道的视频
考虑到 Instapaper 的前车之鉴,这样的新闻应该是“能一口吞下去的” 、“不会造成注意力负担的”然而却“简明扼要的概括新闻要素”的形式。
所以,Snapchat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拿手的短视频来创作“新闻导语”,用必要的长文章作为reference 以弥补深度的不足。当用户在 Discover 界面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点击播放的视频的时间就不会超过15s,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些瞬间。点击右侧可以看更多相关的小视频。
同时播放时不会出现类似微博的原生播放器的进度条和退出按钮,而是全屏沉浸式的体验。退出播放需要手指下划,如果视频有补充的文字内容可以通过上划显示出来。这样就取得了“注意力”和“深度”某种平衡。
Snap界面
其二,对于内容生产者,Snapchat 采取“作壁下观”的态度。不同于微信公众号完全去中心化的操作,Snapchat 的 Discover 里面可供选择的频道非常有限,而且显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有主打年轻人社群的 Vice,主打游戏二次元文化的 IGN,还有音乐频道 MTV 等34个频道。
在Snapchat 中频道贡献的内容是无法在其他平台传播的。换言之 Snapchat 牢牢把控住了内容生产的形式和种类,至于内容本身,则交给频道去做。
据我猜想,Snapchat 很可能有某种类似和媒体对接的部门,每天负责把频道生产的内容提炼成 Snapchat 小视频并将其上线。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内容生产环境是要有某种“趣味取向”存在的。读者不会对内容赋予意义,算法机器更不可以,但资深的编辑可以。
一批好品味的编辑和写手是一个媒体最有价值的资源。好品味如《三联生活周刊》,以“生活·读书·新知”作为三观起点,三联书店品质上佳。坏品味如一些主打算法的媒体公司,把人性的弱点当做算法的切入点,自然烂文章源源不绝。
第三件事,Snapchat 的“阅后即焚”天然就带有“即时性”的特点。这就很好的弥补了Discover 仰赖传统媒体每天更新时效性不高的缺点。在 Discover 界面的左侧是 Story 界面,一个类似信息聚合的页面。你可以看到来自传统媒体的频道更新,也可以看到来自朋友的 Snap 时间线。
如果你的朋友身处突发新闻现场,你能第一时间看到他的时间线更新。同时你还可以收到来自朋友直接的 Snapchat 阅后即焚内容分享。在交互层面上你必须长按才能看到阅后即焚内容的重播,这就意味着用户必须时刻关注着手机——至此,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的碎片化问题因而得到完美解决。
Discover 界面
Snapchat 的故事让我想起几个月前,王俊煜在知乎专栏上这篇讲述他做轻芒的初衷的文章:
“我理想中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账号,既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品位过人,也不是为了让一群文艺青年在这里孤芳自赏,更不是也没有能力称为一个新宗教。这个号的目的,就是推荐值得一读的内容,让读者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即使围绕着社会的热点和变化,我希望这个公众号能提供的,是在冷静下来以后的一些边注,而不是跟群众一起摇旗呐喊。”
他说的没错,我们需要“读点好的”。
但从轻芒的产品形态来看,王俊煜做的事情不是“提供好的东西读”,而是“以好的姿态读”。轻芒的界面给人一种熟悉的小清新感,大片的留白,细密的字体。和轻芒杂志相比,Snapchat 是不清新的,重口味的,交互设计反人类的(刚上手 Snapchat 的同学几乎都不知道该怎么用),但我始终认为轻芒这种强调姿态优雅的阅读方式本质上是反阅读的。
和国外企业重技术不同,国内企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运营”。每次打开轻芒阅读都有热情的小编留言告诉我“又帮我精选了十篇不可错过的精美文章”。点进去一看,全是《六招搞定搜索这件事》《日本北海道旅游的五个必去景点》《你所不知道的平板支撑》等飞机杂志类文章。在“阅读内容碎片化”的问题上,轻芒和 Snapchat 一样,有所作为,但为什么呈现的结果和最终走向碎片化的 Medium极其相似呢?
轻芒阅读的界面
很明显,轻芒试图复刻当年豌豆荚因为设计精致而脱颖而出的成功,用细腻的用户界面努力创造出一种“请相信你在做最美阅读”的氛围。我并不否认这种以“长见识”为目的的浅阅读的意义,可我的疑问是,当阅读氛围不好的时候,你还读吗?
某种程度上,阅读内容和时间的“碎片化”其实是“阅读”这一核心诉求缺失的体现。时间碎片了,买了书也不会有时间读:是真的“忙”还是其实就没那么“爱”?注重读书环境,必须要窗明几净面朝大海,读的也必须是某某诗集:是真的在“读书”还是“度假顺便看几眼书”?伪文青的困境实际也是类似轻芒的产品的困境。
曾几何时,国内书店少一些国营气息成为了时髦的代名词,类似上海衡山·和集,台北诚品书店成了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圣地。
然而,随着“光合作用”那一批的倒下,在北京三里屯开了分店的新加坡叶一堂(Page One)书店最近也倒闭了。说起来还真挺幽默的,一个标榜着为读者创造良好读书环境的书店,在我印象里,我和女朋友从一楼走到二楼,在来此朝圣的人群中左右腾挪,女朋友问我:“嘿,你看这儿的钥匙链不错啊,给你买个?”
那是我在那儿唯一的收获。
▼
2016年7月,刺猬公社建立了「海外传媒学子交流」社群,集结了正在世界排名靠前的新闻学院就读(或毕业不久)的近200名中国留学生,其中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伯克利大学、密苏里大学、纽约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谢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高校的传媒学子。该社群旨在方便海外传媒学子们互相交流、资源共享。欢迎在海外学习传媒,并致力于传媒研究和实践的学子们加入,微信号:yunlugong。
往期海外传媒学子栏目文章:
我的博导,给学生开了3个学期的A片课,分析了6000部A片|海外传媒学子
打垮实体书店的亚马逊,自己却开了9家实体书店,原以为只是噱头,体验后让我很惊讶
我在中国大使馆亲眼见到了伊万卡|海外传媒学子
我在现场听奥巴马的卸任演说,再见啦爱豆!|海外传媒学子
邵思睿:我要上哥大新闻学院 | 海外传媒学子
他们在国外实习,痛并快乐着|海外传媒学子 · 记者节
我在韩国梨花大学留学,坑总统的事儿,从校园里出现木马开始 | 自述
他们在国外大牌新闻学院留学,总有一门课程让人受尽折磨|海外传媒学子
我在黄蜂队做NBA兼职记者的日子 | 海外传媒学子
我是一名自由体育记者,我毕业后当起了“伦敦漂”|海外传媒学子
在英国最好的新闻学院读书、在BBC实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西欧最好的新闻学校,期末作业是去匈牙利采访难民
•点击图片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这家媒体发行量曾冠绝京城,休刊转型新媒体两月后,表现却是这样……
“ 《京华时报》新媒体项目‘京华圈’,文章阅读数才个位数。这家曾经辉煌的都市媒体,休刊转型为新媒体后,外界很少听到它的声音,但没想到这么惨淡。”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媒体
微博 @刺猬公社
合作、转载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站www.ciweigongsh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