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程度上,BAT是中国第二代互联网公司。首先是创立时间要晚于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其实上市时间也更晚,甚至1999年创业的盛大都比BAT上市要早。
而在2005年,360、58同城、去哪儿、汽车之家、YY等一大批后来的巨头挑战者扎堆儿诞生。用前有狼、后有虎形容BAT面临的局面一点也不为过。
2005年,同在香港上市的联想集团的市值是腾讯的两倍多;当年雅虎中国被阿里收购,后者估值25亿美金。在此前后,中国富豪榜的榜首位置先后被陈天桥、丁磊垄断。
2007年之后,BAT格局的雏形开始出现。在这一年前后,腾讯的游戏业务实现了对盛大和网易的逆袭,同时QQ开始成为创业者跨不过去的流量大山;阿里的B2B业务在这一年赴港上市,淘宝也实现了对易趣的碾压式胜利;百度在2007年之后虽然受到谷歌中国的挑战,但市场份额是一直上涨的(百度和谷歌蚕食的是雅虎中国的搜索市场)。
在移动互联网来临之前,BAT锁定了PC互联网时代的三大赛道:社交、电商、搜索。有意思的是,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BAT三巨头分别向对方的核心业务展开过猛攻,最后全都无功而返:腾讯在搜索、电商两个赛道挑战百度和阿里,百度在电商赛道挑战阿里、阿里在社交赛道挑战腾讯。更别提那些挑战BAT的创业公司了。
但是在2010之后,BAT都遭受过空前挑战。2011年,微信仅仅一岁,开放战略刚刚开始,腾讯市值就被百度超越;从2012年到2015年,是阿里的生死攸关之际,前有京东、唯品会等平台的冲击,后有垂直电商的围攻,一度甚是狼狈,2014年上市之后始终被腾讯压制;而百度则是在互联网上半场的尾声,错过了移动互联网。
过去十年,BAT就像一个非常有韧性的三角形,无论变长如何变化,这个组合始终不变,基本是一家日子好过,另外一家或两家就不顺:百度就风光的时候,是腾讯和阿里的至暗时刻;腾讯起来了,阿里和百度还没走出来;阿里展示后劲了,腾讯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始终没有其它上市公司打破这个格局,至少从市值上是如此。新的巨头正在陆续上市,但因为此前在一级市场透支过大,已经有人在还账。
以TMD为代表的超级独角兽被寄予了厚望,但美团上市后已经破发,滴滴遭遇政策天花板,头条在社交、游戏、搜索和电商等领域同时向BAT开战……大家还能重复过去几年的增长奇迹么?
与BAT相比,这届独角兽们最大的不同就是,靠线性增长模式做估值。什么是线性增长?就是在核心业务建立绝对安全边界之前,不断用新业务去融资,融资之后再把钱烧到其它新业务上,从而把估值做大。而BAT之所以成为BAT,就在于从PC互联网时代就建立起了谁也侵犯不了的护城河,而且这条护城河的造血能力足以支撑起其它延展业务。也就是说,BAT即使也在烧钱,也是烧的自己赚来的钱,而不是通过外部融资为新业务烧钱。
社交、搜索和电商之所以成为最基础的三大互联网赛道,很大程度是因为用户使用时长与其护城河深度成正比,即用户对其越依赖,其被颠覆的可能性就越小。
社交的护城河在于巨大用户量的网络效应,电商的护城河在于供给两端的网络双边效应,搜索的护城河在于信息的沉淀、数据的沉淀以及技术的沉淀。中国巨头如此,美国巨头同样如此。
如果用美国六大科技巨头对比中国科技巨头,会发现中国没有微软、苹果这两类公司(鉴于爱奇艺对标的是Netflix,百度其实代表了两家公司)。
微软与苹果,一软一硬,在中国短暂的科技创业史里,居然缺席了。如果用今天比较时髦的话定义这两家公司,那么苹果代表了消费互联网,微软代表了产业互联网。前者是to C的基因,后者是to B的基因。
并不是中国没有这两种公司,而是这两种公司的基因被分散、集约到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基因里了。
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是从产业互联网进化到消费互联网,微软、IBM、甲骨文等to B类型的企业都早于to C类型的互联网公司,这与美国传统产业的成熟程度有着必然关系,所以像微软这样的老炮,存在逆袭的可能;而中国恰恰相反,是从消费互联网过渡到产业互联网,所以最终主导产业互联网的公司,可能还是那些天生具有to B基因同时又有技术基因的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