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博物馆书院
金钱,历史,艺术,未来! The Money, The History, The Art, The Future!与最顶尖的政商学界精英群体共赴书香之约。阅读丰富人生,江湖洞悉天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法询金融固收组  ·  2025债券投研与风控能力提升研修班 ·  昨天  
香帅的金融江湖  ·  轻寒浅暖,西望长安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汇添富基金2025届校园招聘(新出岗位) ·  3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中国供销集团2025届经济金融岗招聘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博物馆书院

12.13 国家公祭日 | 在历史痛感中砥砺前行

金融博物馆书院  · 公众号  · 金融  · 2018-12-13 17:45

正文


* 今天的文章较长,阅读可能需要五分钟 *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 - 2018


1937年12月13日,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亦是人类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南京城破,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杀戮。当时平均每12秒就有一个中国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30万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 ……


直到1938年2月,南京地区的秩序才开始缓慢好转。



———— · ————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以国之名,公祭亡灵 ,铭记历史,不忘使命,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以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包含慰安妇),永远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时刻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今天的关键词是

不忘


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而 81年过去了,现在有人觉得反复揭开 “伤疤” 会让生活显得过于消极和残忍,但整个中华民族曾经历过的深重苦难,永远背负着的 “战争伤痕”,如果 “忘记” 了,难道不会比 “记得” 更为残忍吗?!


曾经亲历战争、侥幸活下来的人们,如今正在一个个悄然与世界告别,再没有人会记得,他们带着平静的遗憾,身心上的历史烙印,渐行渐远。时代终将过去,战争从未远离, 如果不能直面真正的黑暗 就无法解释光明从何而来 ,也终将因遗忘而赢不了未来。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日本侵略者制造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二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均从法律上对这一泯灭良知的侵略事实做出定性和定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不 忘

国际友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无畏义举


1937年11月22日,南京沦陷前,约翰·贝拉、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等20多位留守南京的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成立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组建难民收容所,为当时的25万中国人提供暂时栖息、避难的场所。


John H. D. Rabe


约翰·拉贝 ,原在德国一家出口商行当伙计,后前往非洲东南部的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克的一家享有盛名的英国公司工作数年。 1908年,他因西门子在中国开展业务缘故,开始往来于中国沈阳、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1931年,他时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开始撰写《拉贝日记》。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开始袭击南京,他闻讯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其他外国友人推选为南京安全区主席,安全区内设有25个难民收容所,期间共聚集近30万难民。他在南京租住的宅院(亦是办公地)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作为南京安全区收容难民的25个国际安全区之一,先后保护了600多位中国难民,丁永庆、宗有琴、李世珍等人当年都得到过拉贝的保护。



约翰·拉贝所著的 “南京卷”《 拉贝日记 》是二战时期日本的同盟国 —— 德国的公民所做出的第三方视角客观记述,是证明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证据之一。写作时间跨度从1937年9月-1938年2月,除此之外,他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逐一对这些照片作了详实说明。


1938年1月16日,约翰·拉贝在日本大使馆的便宴上发言:“由于我们委员会的绝大多数委员以前一直在这儿从事传教工作, 他们从一开始就把战争期间不离开自己的中国朋友 视为自己基督徒的责任 …… 这就是促使我们这些外国人坚持留在这里 试图帮助遭受苦难的中国人的原因 。”



1938年,约翰·拉贝回到德国,于6月8日写信给希特勒,提交关于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的全文报告,但报告当时并没有公开(由于德日为盟国,故德国当局禁止他发表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之后,他一度被盖世太保逮捕。 1945年二战结束后,他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1946年6月,约翰·拉贝在证实自己没有犯错后被同盟国去纳粹化和释放,自此生活拮据。鉴于他在南京时的重要功绩,他因而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1950年,约翰·拉贝在西柏林逝世,生前的日记资料由他的孙子代为保存。1997年他的墓碑搬到南京。2009年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创立了 “拉贝和平奖” 以表彰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对华国际友人。



Minnie Vautrin


明妮·魏特琳 ,中国名为华群,美国传教士,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委员。她从小 家境很好,却始终持有吃苦耐劳、勤奋勇敢的个性,她曾花费了大量时间用于打工挣取上大学的学费。1912年她来到中国安徽,见当时女子多不识字,便矢志推动中国女子的文化教育,并创办合肥三青女子中学。1919年,明妮·魏特琳应聘中国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掌管校务并协助筹建新校园,并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献身社会,为穷苦四邻服务,发扬金女大校训 “厚生精神”,她在特定时期对中国女子文化教育的推进功不可没。


从1937年8月12日-1940年4月,明妮·魏特琳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并每月定期将其邮寄给美国好友,以便她们能更客观、深入了解中国时事。其好友认为该日记很有价值,将它寄给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同学》上发表。90年代初,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茉利女士,鉴于魏特琳日记具有极高的档案史料价值,对魏特琳日记原稿进行了整理,并将其制成缩微胶卷,供历史档案学者研究使用。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入南京城,一直生活在和平环境与工作在学校中的魏特琳第一次目睹了日军令人发指的暴行,感到震惊与愤怒。此后,在难民所里,她帮助难民寻找失散的亲人,并鼓励他们:“ 中国没有亡 中国不会亡 日本一定会失败 。”



1938年,国民政府授予她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 “蓝、白、红三色襟绶 —— 采玉勋章”。她在极度紧张与充满恐怖的特定时期,殚精竭虑工作了数十个日日夜夜。过度的疲劳与长期的精神压力,严重伤害了她的身体,她在日记中常常写道:“太倦了,倦得连字都写不出来,倦得无法思考”。而她也在救护了许许多多的中国难民与中国妇女以后,自己得了严重的精神忧郁症。


1940年5月14日,她在多方的劝说下最终离开南京回到美国治病。她在日记中写道:“ 多年来我深深地爱着金陵女大 并且试图尽力帮助她 。” 1941年5月14日,也是她离开中国一周年的日子,这个对她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里,她选择在印第安纳州一间普通公寓里永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她在遗书中谈及自己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之苦,不如一死了之。在她墓碑上最醒目的地方刻有四个中国汉字 —— 金陵永生



明妮·魏特琳一生独身,没有家庭,她在密执安州的弟弟将其遗体运回一个叫雪柏的小镇,简单安葬。在当时的美国,也极少有人知道她的存在。在举行明妮·魏特琳葬礼的同一天,金陵女大的师生在成都也举行了同步的悼念仪式。国民政府在获悉魏特琳逝世消息后,表示哀悼,并颁布嘉奖令,追授她一枚银质奖章,以褒扬明妮·魏特琳女士在中国的特殊功绩。而在著作《拉贝日记》中,她的功绩,亦被记叙得具体、清楚。



John Magee


约翰·马吉 ,美国传教士(基督教)。 他在当时担任国际红十字南京委员会主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设立难民伤兵医院,以各种方式保护着南京民众,参与救援了20多万面临被屠杀的中国人。



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用一台16mm的摄影机,秘密、详实拍摄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当时暴行史料,他先后拍摄了4盘胶片,总时间为105分钟,这些珍贵镜头是留存至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动态画面,亦是成为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铁证。


1941年,日、美开战后,他回到美国,继续担任牧师传教。在1946年,约翰·马吉站在日本东京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为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庄严作证。1953年,约翰·马吉在美国匹兹堡去世,他在临死前曾留下遗嘱:“ 假如再活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 中国是我的家 。”


1991年8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从父亲遗物中找到了当年拍摄的胶片拷贝和使用的那台16mm摄影机。2002年10月2日,大卫·马吉将摄影机捐赠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为馆内的一件珍贵历史文物。而约翰·马吉当时曾经传教的道胜堂教堂,如今是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也在同年10月,南京市下关区政府特将其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2007年11月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反诉日本右翼作家名誉侵权案一审宣判,日方败诉,而审判中有一件重要证据,举证依据就是约翰·马吉拍摄的纪录片。



不 忘

凛然执着的华裔女作家


Iris Chang


张纯如 ,她是出生在美国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作家、 历史学家,祖籍中国江苏淮安。她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后曾为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其父当年是台大物理系 “状元”,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张纯如的母亲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张纯如20岁时主动放弃计算机专业转学新闻专业,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先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也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她擅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其著作《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华人在美国》等作品均有独到、犀利且详实的内容记录。她在1997年12月,她在美国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The Rape of Nanking),书中具体描写了日军在南京强奸、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张纯如携该书在美国各地签书和受访,因此受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威胁恐吓,甚至收到了包含两颗子弹的信件。但这些都并未挡住《南京大屠杀》在出版市场引起的高度关注与销量上的极大成功,该书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十周,后来书籍印销量达到50万册。张纯如在许多重要场合公开演讲时对日本政府不肯道歉的批评,以及指出《旧金山合约》中还没有解决的赔偿问题,表现出的义正言辞态度和观点在美国引起极大关注。她从小在美国出生、成长,却深刻感受着文化的歧视与不公,她说,“ 美国对于二战的亚洲史与欧洲史有双重标准 !”



张纯如才华横溢,功成名就,外界看来似乎理应生活愉快,但她性格敏感、认真,对人生世事无常感受异常深刻,她曾告诉母亲 “写作是条寂寞的道路,我要把自己当成只有一年可活,尽力去写,要像自己被判了死刑般拼命写作。” 而她写《南京大屠杀》看了大量历史资料因此受到的冲击,《在美华人》之后继续进行《巴丹岛死亡行军》阅读的日军残忍行径,对儿子的自闭忧虑,加之赴演讲途中受到的种种恐吓,都让张纯如压力倍增,情绪处于压抑边缘。2004年4月,她在一系列行程过后,家人隐约发现她的状态与情绪异常。8月,她半夜致电母亲说几天没有睡过觉,感觉有人监视她、想迫害她,后进入医院接受精神治疗,服药后没有改善。同年9月下旬,她失踪过一次,被发现时宿醉。11月9日,张纯如凌晨在电脑留下给丈夫、父母和弟弟的信息,离家失踪,于当晚近午夜,被警察发现在自己的车中用手枪自杀身亡。



不 忘

亲历战争幸存同胞的天堂再见


据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统计,截至2018年12月6日,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名录上有20位老人去世,目前登记的幸存者已不足100人。



2018年12月6日,纪念馆特别为最近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秀英、赵金华、陈广顺三位老人举行了熄灯、悼念仪式,逝者安息,送最后一程。


photo by VCG

2018.10.31

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