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消费者和农业利益的观点看,建立常平仓(A modern ever-normal granary)以提高供应和稳定价格是基础。
——华莱士
(Graham B.Storage and stability: A modern ever-normal granary)
20世纪早期,是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进行,欧洲主要国家倾国之力在欧洲大陆上鏖战,导致美国的重工业、军火工业和农业得到了填补欧洲国家生产空缺的机会,从而快速的成长起来了。同时,美国政府大量的政府采购和对欧洲的援助,更刺激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1913年至1920年,美国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了50%。截至1919年,小麦的播种面积已经达到了1909年的两倍甚至更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这种农业的疯狂扩张,是有其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客观需求的。
一旦世界大战停止了,历史背景和客观需求消失了,欧洲各国进入经济重建之后,美国农业的繁荣就不可避免开始要走下坡路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即1920年,美国政府的国内军需采购就停止了,农业市场失去了一个最大的买家。从国际市场上来看,欧洲各国都从军备和战争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大量军人复员,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对来自美国的农产品的需求开始下降。同时,由于欧洲各国战后普遍的贫困,欧洲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大量下降了。例如,比利时在战后时期,小麦的人均消费减少了21%,法国则减少了11%,德国人的平均谷物消费则减少了15.5%。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下降,导致美国农业的巨大产量成为了巨大的负担,并由此引发了“生产过剩”的农业危机。
由于大战时期美国的农场主们疯狂扩大生产,使得整个世界的农业供给完全超过了需求,当战争结束后,国际农产品价格便发生了剧烈的震荡。
1920年6月是当时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最高点,随后就一路下跌,至1921年6月,农产品价格普遍下跌了50%以上。
这种剧烈的价格震荡,对美国农业和农场主、农民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而言,
“三千万以上的人口或接近于全国人口的25%依靠农业为生。农业人口获得总数82.6亿美元的各种来源收入,平均每人收入273美元(当时全国平均收入750美元)”
。农产品价格的大跳水,带来的是大量农场主的破产和农民的失业,这些失业人口成为了美国社会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政府自1920年开始采取了一部分政策调整并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试图扭转农业危机并稳定经济基础。
例如,他们在1920年就启动了经济农业短期债务措施。在1921年8月又为了扩大短期信用,而授权战时金融公司对私人组织的农业银行进行贷款,在1922年通过了允许农场主协作组织运输、销售、加工合作的卡贝-伏尔斯戴德条例。
这些办法在局部、短期内稳定农业生产的形势有过一些作用,但总体来说成效不高。
为能继续扭转局势,美国政府开始在关税上动脑筋。例如,在1920年12月,国会通过了紧急关税法,提高了农产品进口税,1922年在紧急关税法的基础上,又颁布了福特尼-麦克孔柏关税法,对绝大部分农产品都开始征收高额的进口税。
美国政府希望能通过遏制进口,从而稳定国内市场。
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客观上来说,只是让美国国内市场进一步低迷。
由于没有外来的农产品竞争,垄断工业资本在美国国内市场简直可以呼风唤雨,它们随意压低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化肥、农机的价格,从而利用这种“剪刀差”来收割美国农业,获得了巨大的恐怖的利润。
例如,当时的农业部长在报告中承认:
低的小麦价格和小麦购买力直接影响大约两百万农场主的收入,在北达科他、堪萨斯、内布拉斯加、蒙大拿、爱达荷、华盛顿等州,农场主的现金收入几乎完全依靠小麦(略)低的小麦价格和购买力的后果深渊,不仅仅影响农场主,而且几乎所有其收入依赖小麦农产场主经济繁荣的各种企业家都处于不利地位。
但好景不长,1929年,依靠对农业市场的挤压而获得暂时繁荣的工业也开始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在农业领域蔓延的经济危机,终于开始“感染”到工业领域了。因为工业领域的发展停滞不前,随后又带来的是对农产品需求的进一步下降。至1929年,美国国内农产品的购买力只有战前水平的91%,农业收入则由1919年的170亿美元,下降到120亿美元。
从工农业对比来看,1929年到1933年,工业生产下降了42%,农业生产下降只有6%,这是因为农业经历多年危机,早已跌落谷底的缘故。但工业生产下降得虽多,工业产品价格下降却只有15%,而农业产品价格跌落幅度却达到了63%,由此可见农业的崩溃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这段历史,被后世称为“大萧条”,大萧条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萧条时的美国)
从事农业生产的美国群众生活尤其困苦,在1932年1月5日参议院的一次听证会上,有人对参议员们详细描述了当时美国农村的窘迫情况:
这些佃农中的许多人,尤其是黑人,在此隆冬时节,无衣无食,而且一无所有,他们如何生活呢?棉花地带的许多县没有慈善组织(略)县里也没有基金,所以这些佃农无处可去,没有多少有点钱的人可以向之求助。
许多白人处境与之相似,他们向邻居乞讨,或邻居也穷,无可为助。他们只能到处漂泊。
认为没有挨饿、无人饿死,而且将来也不会有人挨饿的任何想法,都是十分荒唐的。目前,实际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挨饿。不仅我提到的这些地方如此,而且全国皆然,我自己的那个地方也是如此。我不是说他们一无所有,坐以待毙,而是说他们过的是一种拼命挣扎、朝不保夕的生活(略)时刻有死去的危险,而且有许多人处于垂死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胡佛政府无法稳定农产品,社会秩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动荡。
就连密西西比州的州长西奥多.比尔博也公开说:
“就在州里,有些人几乎准备发起暴动,事实上我本人也变得有些激进”
。在胡佛的家乡衣阿华,农民们拿起干草叉,用武力表示他们的抗议,他们封锁了城市的道路,与前来镇压的警察交锋,还围攻监狱解救被警察抓捕的抗议者。在威斯康星州,当地农民在1932年8月至11月,多次组织罢工、抗议集会、进军城市等活动,在1932年12月,在华盛顿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农业抗议集会,集会者要求当局立即采取行动,挽救美国农业。在有的地方,例如俄克拉荷马州等地,已经开始有人威胁国会议员,说:
“
美国也应该来个俄国那样的革命(十月革命)!
”
在这种情况,必须有人找到正确的路线,挽救美国农业。而亨利·阿加德·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就是这么一个人。
(亨利·阿加德·华莱士)
华莱士熟悉农业,是一位对农业各个领域都有相当了解的农业问题专家。他在农业实践中,认识到美国农业的衰败和农民的贫困,在于农产品的生产毫无计划,经常因为过度生产导致谷贱伤农。于是,他从很早开始,就在他的刊物《华莱士农民》(Wallace's Farmers )上号召,让农民
“少种玉米多种草,人人都往富裕跑(Less com,more clover,more money)”
。
他认为,之前的美国政府所使用的农业调整政策,是一种在流通领域中试图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在美国当时的情况下,效果是有限的。
他认为应该采用一种在流通领域之外,发挥对剩余农产品进行调节的政策,从而稳定美国的经济。
那时,有一位清代的翰林叫陈焕章,他在哈佛大学留学时取得了经济学博士的学位,并于于1911年出版了一本专著,这就是后来大受好评的
《孔子和其学派的经济学原理》(
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s
)
。在这本书中,他从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孔子、荀子、管子等孔子和他认为的儒家系统的重要学者的经济观和经济措施进行了符合现代经济原理的分析。
(陈焕章)
在这本书中,陈博士在其第八个部分中,提到了“王安石变法”中所执行的一个新法——
青苗法
,他称这个为
“system of the Green Sprout Money”(青苗钱体系)
。
陈焕章博士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从农业信贷的本质,指出了王安石在古代的常平仓体制上所发明改进的“新法”的眼光独到之处。
“青苗法”
的主要内容在于:
在农作物收获以前,政府会根据农民的需要,使用常平、广惠仓的仓本为农民提供现金贷款,以支持农民播种或从事农业活动。在农作物收获以后,农民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来决定是归还现金和利息,还是归还粮食。如果收获的时候粮食价格高,那么农民可以销售粮食以后归还贷款本息,自己获得一部分利润;如果粮食价格太低,谷贱伤农,那么农民就直接用粮食来归还当初出借的种子和其他产品,这样就不会受到粮价太低对自己的影响。这种放贷方式有一定的灵活性,此外还能依托宋代的农业市场和军需采购,以信用为抵押,采用事先约定的方式进行放贷,利息比当时农村的高利贷要优厚。与中国以往的常平仓制度相比,“青苗法”不仅仅发挥了仓储对粮食价格的调整作用,还从国家的层面对整个农业生产进行了托底的规划,能在一定效果上防止市场波动对农民产生的过大的伤害。
这本书一出版,便在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轰动,著名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凯恩斯主义创始人)专门为此书做序。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
华莱士很早就一直在各种刊物上鼓吹一种类似我国古代的“常平仓”的政策,但在他读到了
《孔子和其学派的经济学原理》
以后,敏锐地意识到了王安石所发明的这一套政策的基本原理,也是符合当时美国的农业生产现实的并具有现实意义的。从那以后,他就逐渐吸收了王安石的“青苗法”的核心思想,并在自己所掌握的美国农业经济的现状上进行调研,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农业思想。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式担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是一个很有紧迫感的总统,他在1932年的竞选期间,就认为必须对现有的美国农业政策进行改革,以扭转农业的颓废趋势。在他上任的时候,一蒲式耳小麦只能卖到12.3美分,一磅棉花只能卖到5.5美分,一蒲式耳玉米市场价格也只有7美分,一磅糖3美分,猪肉和牛肉一磅仅售2.5美分。一只羊卖不到一美元,但运输这只羊的费用却要花1.4美元。
相对于当时的工业品价格,烧玉米比卖玉米烧煤竟然还划得来。
罗斯福在竞选期间,就倾向于经济学家米尔本.L.威尔逊等人提出的农产品产量控制理论,在执政以后,他任命在农业领域有一定声望的华莱士作为农业部长,全面主持农业调整改革的工作。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华莱士则任命了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
(Rexford Tug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