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学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毁誉参半。
信奉者终其一生都在命理框架中行事,遇事求签问卦,出门看日子,身处逆境则再算一次命。
不信者对其嗤之以鼻,打入封建迷信,对于社会上的算命先生、风水大师则避之唯恐不及,一概视作江湖骗子。
以上两种朋友,恐怕犯了同一种毛病,就是对“命理学”知之甚少,由于对其陌生,从而依据自己既有认知、既有经历的直觉与感受,产生偏激的态度。
命理学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就是四柱八字推命,这件事在我们华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开始形成系统化理论,则始见于唐朝中期的《李虚中命书》,而后经过了一千多年的深化迭代发展,截至今日,从未间断。
八字推命,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迷信猜测,东方文化的特点,就是直接从科学无法企及的终极义理出发来推演学说,你要是反过来,那华夏的学问就没法做了。
推命,生发于天人感应,天人感应,生发于观天与占卜。
人类的学问,始于天文,为什么是天文?因为天象变化是人类生存要面对的第一件事,黑夜白昼为何交替是人类面对的第一个问题,直至阴晴圆缺朔望周期,春夏秋冬斗转星移,人类付出了漫长的探索才逐渐理出一点头绪。大部分时候,老天爷是“正常行事”的,但是也有不讲规律、发脾气的时候,这就让人类很被动很无奈,台风暴雨、地震海啸,面对天灾,人类束手就擒。
所谓天怒人怨,天怒与人怨到底有没有关系?
假使帝王颁布一项政策使得民怨沸腾,此时地震了,百姓们会怎么想?帝王会怎么想?
《尚书.洪范》中有云:肃,时雨若;狂,恒雨若(帝王严肃恭敬,则上天会及时下雨;帝王狂暴乱政,则上天会终日下雨)。就是在表达这样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
墨子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古人对不测风云跟旦夕祸福的关系说法,乍听之下是一种心理迷信,但是结合蝴蝶效应去深思,很多现象背后并非真的毫无关联。好比如今人们汽车尾气引起雾霾,刨除植被引起风沙,所以夜空中见有星辰陨落,真的不会引起地球上的某件事吗?
春秋中记载了这么个事件,就是楚国姑娘跟吴国姑娘一起在边境采桑叶,吴国姑娘不小心弄伤了楚国姑娘,楚国人找其理论,结果起冲突死了人,继而引起滚雪球般的报复,导致两国交战,吴国大败楚军并俘获楚国夫人而归。一起采桑叶的两国小姑娘,由于小冲突却导致楚夫人的命运被改变。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那天两国的姑娘们要去这个边境采桑叶呢?是否刚经历寒霜之后的明媚?在霜降前是否有天象可以预见?如果有,我是否可以说这个天象将引起楚国夫人的命运生变?
观天之事先说这些,再说说为什么要占卜。
占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预测,为了请求上天给出指示。但是占卜在古时的最大能量,是统一人心,借天之力,传人之令,因为没有人敢违抗天意。
占卜需要仪式感,需要专业的巫师,以形成威严和震慑力,占的主要是军国大事,但是,既然巫师这么厉害,首领会不会让他占一占自己的命运?这很自然,一定会。
所以占卜,自古就会涉及命运,从整个部族的命运到首领、成员的命运。
但对于人事的占卜,还不等同于推命。占卜通常是一事一占,推命是直接为某人预测其人生走势,但占卜为推命铺好了道路。
要预测人生走势,前提是要有所依据,这个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就是天人感应,再进一步说,是依托于天人感应之下的,天道人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么天又是怎样赋予一个人命运的呢?天是怎么发牌的?每张牌有什么独有的特征?
这个特征讲起来也有很多,比如父母,出生地,出生时间,性别,等等。但是特征因子过多,会让推命变得极其复杂,所以要从中选择最具辨识度的特征。
按理,父母是很好的特征,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古人多子,要是以父母为特征,兄弟姐妹之命岂不是会雷同?(实际情况兄弟姐妹命运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太容易被比较),二是父母若是特征,那么父母本人又以何为特征?总不能一直向祖上推。
最终,被选择的是八字,八字就是上天赋予你的时空胎记,你就是上天摇出来的那根签,签条上写着你的八字。
虽然,八字也有很多局限性,比如遭受的最大质疑就是,同年同月同日甚至同时辰出生的人,岂不是命运会雷同?
明初大儒宋濂就曾这样质问:夫以天下之广,兆民之众,林林而生者不可以数计,日有十二时,未必一时唯生一人也。以此观之,同时而生者不少,何其吉凶之不同哉?
但是这个质问并没有对推命的发展构成多大影响,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质问,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也缺乏有力的答案来说明推命不可信赖。
其一,
人们缺乏客观真实可信的大量同八字者的命例数据(历史上命理研究者收集过的样本数也很少,相信大数据时代会逐渐形成这种样本,并为命理学构建革命性迭代的基础)。
其二,
八字推命是一种最高效通用的推命手段,但是没有说命运的相关因子仅仅是八字,比如祖上父母背景家庭环境,生长地域气候,配偶,信仰等等或早或晚都会影响命运,所以同八字者命运不同,并不能就此否定掉了八字推命的效力。
其三,
八字推命本身就没有说这能十分准确,推命典籍《三命通会》中,万民英就列了很多同八字不同命的情况,实事求是的呈现了同八字不一定完全同命的情况,现代命理学家梁湘润很中肯的指出,(八字)命理大约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或然率。
所以热衷于推命或接受推命的人们,对于八字推命的准确率,本身也是有包容度的。所以这些就是为什么虽遭受强力质疑,却也不影响其生生不息的原因。
那么八字是如何影响命运的呢?早期以八字推命的人又是怎么研究的呢?
首先,八字与命运的关系,其本质并不是因果关系研究,而是相关性研究。
很多人并不能认识到这点,之所以到后期会像因果关系一样在推演,是由于前人积累了很多既有的推演程式,使得后来者可以直接据此推演,这种推演的浅层关系呈现为因果,但追溯源头是相关,这些程式的生成与演化,早期是从命例相关性研究逐渐积累产生的。
这类研究源自人们对各人命运差异如此巨大的困惑。
我们可以通过北宋宰相吕蒙正的《破窑赋》(或为托名)来感受一下时人对命运的感慨: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或富贵,或贫贱,皆由命理注定。
若天不得时,则日月无光,地不得时,则草木不生,水不得时,则波浪不静。人不得时,则命运不通。若无根本八字,岂能为卿为相。一生皆由命,半点不由人。
这种对命运的感慨,非常真实,且年纪越大的人越有此感慨。
那么八字究竟如何影响了命运?
这个问题,在最早期,就要从真人命例入手,被选择的命例往往是“名人”(大多命书中都有命例),尤其是经历了先贫贱后富贵,或先富贵后贫贱,大起大落命运曲折之人,这样的命例便于分析。
通过大量的命例与八字之间的相关性统计,早期的探索者逐渐的理出了头绪与方法,至唐朝中叶,由李虚中成为第一个以文字沉淀的大成者。
至此,命理学像雪球一样向前滚动,而后有《渊海子平》、《神峰通考》、《三命通会》、《子平真诠》、《穷通宝鉴》和《滴天髓》等八字推命的经典著作。
民国至今,虽有名家,但未有真正通达革新之著作。
那么随着信息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命理学会走向何方?
我所指的,绝不是利用软件技术做一些所谓AI测命的小应用。
而是指通过大数据,极大丰富命例库,通过大模型算法将命例库与特征因子做相关性运算(不限于八字),从而对命理预测迭代出革命性的模型。基于这种大数据相关运算成果,我们的否定、推倒重来才有真正的依据。
命理学的本质是基于外界因素、自身因素、人生走势的相关性比对研究,其主体完全可以不局限于自然人,也可以是企业走势的预测,乃至一种产业的预测。假使李虚中、徐子平活到今天,手握海量数据与算力,那么所谓科学技术也当然会为其所用。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