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海通研究
海通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海通研究

【宏观】姜超:那些年,别人家的金融去杠杆!——金融去杠杆的国际经验研究

海通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6-21 07:5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美国:金融迅速出清,最早走向复苏。 21 世纪初,宽松货币政策叠加监管趋松,美国银行业开始激进扩张,非存款类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维持在 30% 以上的高位,资产端大量配置房地产。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在救助部分金融机构的同时,也任由一些机构破产,例如 08-14 年间有超过 500 家银行破产倒闭。经过救助、破产、重组、兼并等多重途径,美国金融业可谓大“换血”,但这一过程中金融业迅速出清,向实体融资的功能恢复,美国经济开始好转。

欧元区:杠杆先升后降,金融回归稳健。 欧洲银行业在 08 年金融危机之前也激进扩张,也是主动负债在驱动。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率飙升。面对危机,欧洲加强监管要求,促使商业银行去杠杆,同时欧元区要求股东和债权人首先承担风险,政府不轻易救助。大多数银行从依赖于资金杠杆的投行业务回归到传统商行模式,信贷回升。

日本:拖延去杠杆,经济长期低迷。 伴随着宽松货币政策和利率市场化,日本银行业 80 年代杠杆显著上升,而主动负债占比从 17% 上升到 27% 。银行加杠杆后投向地产、金融的比重持续增加,加剧了风险。但与欧美不同的是,日本早期对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处理不够坚决、不够及时,银行经营者采取的是拖延、掩盖的方式。这就造成了日本银行业没有有效地出清,不能履行向实体的“输血”功能,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

经验教训: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总结欧洲、美国、日本经验,在宽松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放松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会提高风险偏好,主动加杠杆,将资金配置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同时增加,最终资产价格下跌引发危机。在处置金融机构风险方面,欧洲、尤其是美国的方式明显更为市场化,央行和政府都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得市场迅速出清,恢复金融机构“输血”功能;但日本的做法则不够果断,市场无法迅速出清,经济难以复苏。反观中国当前的金融业去杠杆,前几年在货币宽松、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趋松的背景下,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主动加杠杆,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这一过程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极为类似。金融机构负债端一旦融资困难,流动性风险可能爆发,引发资产抛售甚至导致信用风险等连锁反应。根据国外经验,我们认为,本轮国内金融去杠杆的一个目标是抑制金融业的无序扩张,另一个目标是对于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切割政府信用背书,实现市场出清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