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表龙门阵
负责吐槽一切!互联网大喷壶,大嘴善喷喷天下可喷之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网信内蒙古  ·  雄安集团高薪招聘上万人?真相来了→ ·  2 天前  
视觉志  ·  新疆姑娘的行李箱,真香…… ·  2 天前  
勤于奋  ·  2025年开工,继续操作国外LEAD赚美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表龙门阵

995个孩子的呐喊里有郑爽想要的「不」

三表龙门阵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1-05-03 14:44

正文


我非常讨厌「鸡娃」这个流行词,当女性作为「物化」的受害者,嘴里还经常叨叨它,我就觉得更悲哀了。

五一假期,我还看到一则视频新闻:八达岭长城风景区,有一小学生在北风呼啸中端坐于石阶上写作文,说是尽快完成妈妈布置的作业,就能开心玩耍了。

这和逢年过节,让孩子在长辈面前跳一支舞毫无区别,都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游览长城不再是一件尽兴尽致的事了,孩子必须像曹植一样,七步成诗,否则这趟北京白来,这个好汉白当。

家长的功利思维一再让孩子的快乐变得支离破碎。他们把游乐场变成考场,把长城变成困住童真天性的围城。

活在家长设定里的孩子,他们真实的理想是什么?

这个问题,B站拿出了另一套解法:不谈理想,谈人生的抗拒。

他们出了一部片子,叫《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需要交待的背景是:这部片子是B站联合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向后者有对接合作的全国各地的中学里的 955位中学生,邀请他们写了一篇作文。片子中所有的观点都来自于这些作文里。


这部片子可以视为《后浪》2.0版本,演讲人从何冰变成了少年,视角从成年人居高临下的陈述变成了「后浪」自己发声。

如果让我一句话来总结它,我会说:这是成人世界的反镜像,是孩子眼里未坍缩的成人世界。

它会让成年人每读一字便如芒在背,曾经我坚持过的,又如何烟消云散了?

片子里的孩子说:

我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

随时随地 把人群锯成两半

这一半是女人 那一半是男人

这一半是盟友 那一半是对手

对手赞同的我们必须反对

对手反对的我们必须赞同

不论对错 只争输赢

小孩子才论对错,成年人只想赢。小孩子不会贴标签,对我好的就是朋友。这是对当下成人世界莫大的讽刺,对立与冲突遍布,浪费口水,争了个寂寞,没有共识,比拼嗓门。

片子里的孩子还说:

我不想做一个 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

没有独立的人格 只有预定的人设

没有闪光的才华 只有抛光的流量

没有精彩的作品 只有热闹的八卦

很高兴看到少年们对当下网络上热搜的冷思考,连他们都知道「人设」了,成年人还在硬凹。我在B站上看到越来越多像Vicky宣宣、何同学这些闪光的UP主被年轻人追捧,他们正在破除工业流水线制造的泡沫,偏爱性格明确、无畏创新的实力派。

看完这个片子,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业已身败名裂、前途尽毁的郑爽,在家长的设定里逐渐失去说「不」能力的郑爽。

我们若简单地将「郑爽事件」视为一颗明星的陨落,那将得不出半点为己所用的教训。

关于她的新闻不只是谈资,而是向公众展示的一段人生逐渐失控的纪录片,是另一部《楚门的世界》。

郑爽是一个严格按照父母意志定制化研发的「产品」。

她承载着其母刘艳未尽的明星梦,两岁学艺、五岁竞技、豆蔻年华异地漂泊,16岁进入艺术院校。

甚至,连郑爽这个名字也来自于她家乡沈阳的同名女星。

刘艳从郑爽小时候跟着电视里披麻戴孝的人一起哭开始认定她有当大明星的潜质。

在欲望主妇的眼里,孩子朴素的共情能力,也被走样的认为是一种「擅于模仿」的本领。

刘艳认为自己拥有一份了无生机的家庭主妇生活,故而决定让女儿反转自己的人生。

这份「了无生机」恰恰是郑爽求而不得的生活。

在她大红大紫接受何炅采访时说: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家庭主妇。

尽管在东北,「家庭主妇」地位崇高,并不能算是一个荒腔走板的理想。

但天可怜见,当刘艳知道女儿想重复的是自己的人生,她铺设星途大道的双手便更卖力了。

郑爽也坦言,小时候父母经常联起手来骂自己,将自己视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那个。

「家庭主妇」的理想被掐死在摇篮里。

「大壳,将来长大了当什么?」

「当演员。」

「考哪儿?」

「考北电。」

……

那个想当「家庭主妇」的少年「郑爽」死于上述类似肌肉训练式的问答中,新的「大明星」郑爽发轫于刘艳漫长的「十年计划」中。

小孩子的理想总会变化的,看到舞台上魅力四射的刘德华,他会迅速调整人生目标,把歌星当成未来的坐标。

但小孩子一定想过不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小时候坚决不想当老师。

因为我爸妈就是老师。我看过他们披星戴月的辛劳,我看过他们一手教务、一手农活左支右绌的窘境。

我小时候坚决不想当以势欺人的家伙。

因为我看过校园霸凌对身边小伙伴带来的伤害,而我又无力帮其解困的煎熬。

我小时候坚决不想当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撸瑟。

因为身边有个细声细气,爱织毛衣的同学,终日遭到其他人的嘲弄,那份不安我记到现在。

我相信,郑爽的儿时梦想很多,但最终被父母校正到「明星」的轨道上。

她一定也有不想成为的那个人。

她拒绝卖「假燕窝」产品,方式是耍脾气,可我依稀见到那么一点点她坚信的东西:那些打心里不认可的东西,我怎么推荐给粉丝?

小时候的她不想那样,可现在她必须那样,她是艺人,公司答应的事,硬着头皮也要上,社会管这叫职业。

她一定不想成为超市里偷喝一口饮料却不结账的人。

小时候的她不想那样,可现在却又做到了那样。我是觉得,在被控制的人生里,那点「不付账」的小机灵,是真正让她感到和市井小民一样拥有了略带有邪恶的小趣味吧?

她一定不想成为在法律边缘游走的人。

小时候的她不想那样,可现在却实践了那样。你看她父母在为阴阳合同,在为避税,在为提高片酬,绞尽脑汁,献计献策,「利益共同体」的价值远高于「亲情共同体」,挣更多的钱是唯一让六双眼睛都闪光的事。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结识张翰以后,停掉了大部分工作,真的想回归到儿时的梦想——家庭主妇。

可最终,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个孩子成为了她不想成为的那个人。

我们总会问孩子的理想是什么?甚至从呱呱坠地「抓周」的那一刻起,就认定了她的人生目标。正如我前面所讲,未成年之前,他们有太多的憧憬了,时刻在矫正自己的方向,理想总在变化,可终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在,那是他们双眸想看到的世界,那是他们未经污染的价值观。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