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过凡夫的日子,念弥陀的名号。欢喜信受,与佛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讲无条件救度,有人住于邪见怎么办?

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 公众号  ·  · 2020-04-16 06:00

正文





有一本书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无条件的救度》。


这本书的题目有两个:正标题,叫“无条件的救度”;副标题,叫“《观经》下品下生之深义”。


一、题目很重要


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题目特别重要。


“题”是什么意思呢?“题”,左边一个“是”,右边一个“页”。“页”的繁体字,上面是个“首”,下面两点是个“人”,就是人头的意思。“是”,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正”,比如影子,正不正,以太阳照射的光线为标准。“是”就是正,正对、标准。


所以,“题”的字面意思就是额头,人头的正面,非常重要。


“题”相对于整部著作,有三点:


第一是主题,第二是标题,第三是题目。


第一,主题。


“主”就是“做主”的意思,这个题目可以统帅著作的全部内涵,是这部著作的灵魂、核心、主旨,所以称为“主题”。像人的脑袋一样重要。


我们认人的时候,会不会把人头正面遮住去看下面?那样能认识人吗?看人肯定是先盯住面部看,然后再看体形。


看书如果不看题目怎么行呢?所以,首先要看题目,了解它的主题。


第二,标题。


“标”是标志、标杆;“标题”就是标准。考试做作文的时候,只要不离题,最起码给个及格;一离题,就不得分。题就像火车轨道,火车不能离开轨道,一离开就翻车了。


所以,题非常重要,由这个题能显示全部内容,它是标志、标杆、标准。


第三,题目。


“目”是什么意思?眼睛。我们了解了题的精神,就像有了眼睛,对整部著作就能看明白。如果对题目不了解,就像没有眼睛。


佛讲的经,都有题目。


比如《佛说阿弥陀经》,又叫《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听这题目,“一切诸佛所护念”,精神就来了。


《观经》到最后阿难也问,“ 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释迦牟尼佛就告诉大家,“ 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


所以要有题目,题目特别重要。


再看本书的题目,主标题《无条件的救度》和副标题《〈观经〉下品下生之深义》,它们是互显的。


如何看出是“无条件的救度”呢?就是由《观经》下品下生的深邃意义看出来的。


《观经》下品下生到底有什么深义?就是阿弥陀佛对我们无条件的救度。


二、本书的由来


当初慧净上人在大陆时,我们在旅途中,上人用圆珠笔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了“《观经》下品下生的深义”,写了十几条给我看。我一看就说:“上人总结得太好了!”上人回到台湾后,又进一步归纳总结,成为现在的三十点,非常详尽,后来又详细地讲解。


一开始,题目叫《〈观经〉下品下生之深义》。当然,这个题目也很直白、明了。但是要出书的时候,上人就觉得这个题目文字比较多,比较平淡,不能一目了然地点出主旨。


于是,把题目改为《无条件的救度》。


这个题目特别凝练,而且特别有冲击力,视觉上就给我们很大的冲击,不是不疼不痒的。


我们看到之后,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头脑为之一新,神情为之一爽。看到这个题目,爽心悦目,特别欢喜。


这个题目特别有力量感,有冲击力,它给我们光明,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前途,给我们生命,让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暖融融的,“无条件的救度,那我往生有分”。


如果有条件,或许我们不能达到,至少有一部分人,甚至一大部分人达不到。


三、救度无条件


“无条件”与“救度”是很匹配的。


救人的时候,要讲条件吗?不要。而是“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人”,这本身就是无条件。救人,是人命关天,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不会挑剔被救的人平时听不听话、守不守纪律。


在救度时,即使是个老太婆,八十几岁了,神志不清,救起来还要到医院花很多钱,“算了!给国家省点钱吧”——这不可以啊!这叫灭绝人性。只要有生命迹象,一定要救上来。


救度就是无条件。 如果你是做生意的,被埋在下面,搜救队来了,说:“某某人,现在探测到你了,我救你啊!但是你得给我点好处,因为你家挺有钱,你看给我多少?”这是趁火打劫,要被处罚的。


阿弥陀佛到娑婆世界来救度众生,我们就是在娑婆世界重灾区里。这不是别人造成的,我们自己无始劫以来的业力,像砖头瓦块一样把我们全部埋下去。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大铲车来挖我们,没有条件的。


四、佛法的深义


“无条件的救度”不仅是《观经》下品下生的深义,也是整部《观经》的深义,也是净土三部经乃至整个净土宗的深义。整个净土宗就体现了阿弥陀佛无条件的救度。


弥陀的救度有三句话七个字:“主动”“平等”“无条件”。


甚至,这也是一代佛法的深义,整个一代佛教就体现了佛陀无条件救度的精神。


《法华经》称为“出世本怀”,导三乘归入一佛乘。《法华经》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每当我读到《法华经》这一段,就非常感动。


释迦牟尼佛来到三界,说:“三界都是我所教化、掌管的。这里所有的众生,都像罗睺罗一样,都是我的儿子。现在大火充满,都烧起来了。除了我之外,没有人能救得了。”


释迦牟尼佛来到三界,就像消防员一样。楼房着火了,消防员来救人还会提条件吗?没有条件。房子着火了,就要把火熄灭,把人救出来。


所以,整部《法华经》的宗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救度。


救度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圣道门,一种是净土门。


圣道门是告诉我们怎么自己救度自己,净土门是佛直接把我们救出去。


五、救度大胆说


有人质疑这个题目:“怎么叫《无条件的救度》?”可能觉得这个题目太冲击了,需要遮掩一点,因为怕人误解,既然是无条件的救度,那还要不要行善积德?还要不要做好事?


怕有人住于邪见,所以就不敢讲“无条件的救度”。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为什么呢?


第一,讲话的目的不是鼓励一个人为非作歹,而是彰显弥陀的慈悲。


所以,要顺正确的方向来理解。比如建一座桥,目的是通车用的。如果有人从桥上跳下去,但是建桥的目的不是给他跳江的。“不能建桥,万一有人跳江怎么办?”那是他的问题,不是建设者的本心、本怀。


所以,不能因为有人可能会跳江,干脆所有的桥都别建了。


第二,住于邪见的人不能说绝对一个也没有,但即使有,比例也非常小,也可能亿万人当中有那么一两个。


不能因为这一两个人,就把绝大多数人得大利益的法门说得模棱两可、含含糊糊,那我们就不合算了。


语言的表达往往有利有弊,说“无条件救度”,或许有人持错误的见解,可能就有弊端;但还是应该考虑大面,就是在利多弊少的情况下,为了绝大多数正常思维、正确理解的人得到利益,我们还要这样说。


第三,有没有人这样去想,不确定;但是有一点能确定,如果我们把无条件救度彰显得到位,肯定有很多人绝处逢生,肯定能得到法的利益。


所以,在肯定和不定之间选择,我们当然选择肯定。


第四,如果他抱这样的邪见,你怎么挡都挡不住。


所谓“蛇饮水成毒,牛饮水成乳”,难以遮止他的邪见,这是他个人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有轻生倾向,不建桥,他会跳楼;不建楼,他去撞地,还能把大地也不要吗?他还会用绳子,连绳子也不要了吗?怎么挡都挡不住。


当然,如果有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要遮止他,对他作个别交代,“你不可这样抱持邪见,阿弥陀佛虽然无条件救度,但是我们仍然要行守人伦规范;被佛的慈悲感动之后,内心自然会有报恩的心理”。


六、是佛的正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