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昨天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昨天  
Alisha全球出海日记  ·  2025阿根廷跨境贸易实战指南 ·  3 天前  
云南省人民政府  ·  我省开展2024年推进外贸稳进提质政策项目申 ... ·  4 天前  
进出口财税通  ·  deepseek:2025年出口退税稽查新动向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教学研究 | 杨小勇:史料“实证”还是史料“虚证”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11-08 00:00

正文

丰富多样下的“情景化”命题根本在于考察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对史料叙述的再解释,而“史料实证”则是历史解释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会发现,在高考试题中,优化情境呈现方式下的各题情境多是单一的历史事件,至多也只会有如转折对比式的“两种历史事件前后对比”,或并列式的“两个不同历史现象的累加”,从而构成一则完整情境史料,继而完成问题的提出,“反映了什么”,“可推知什么”等。 我们常常将这种考察方式称之为史料实证基础上的历史解释,最终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对板块知识的深度掌握。

然而,建立在单一的真实历史上史料基础上的,所谓史料实证与其称之为“史料实证”,不如说是“史料虚证”。 “虚证”是因为史料明显单薄,或史料有主观性,并不能足以“实证”,只能靠合理想象来推理得出答案。即:以“所谓真实的历史”来印证“历史的真实”。

如这样一道题,2018年全国卷1给出四种不同类型的藩镇特点,考察“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的藩镇割据延续唐朝统治。这是一道“一分材料一分答案”的题,但又极其具有“反常识型”,与学生所接触到的基本史论完全不符。想要作对这个题,需要对“唐朝藩镇割据”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入研究才行,所以难度一下就上来了,因为学生的“史实”层面根本不可能达到课本外的高度“学术化”“精专化”的程度。因此,这个题目就要根据材料信息,合理想象推导得出“延续统治”结论。这哪里是“实证”呢?

材料信息属于 “真实历史” ,以推导“虚证”得出“延续统治”的结论,亦是符合 “历史的真实” ,唐代藩镇的确是与中央“游离性与依附性并存”这样若即若离的关系。

综上“史料虚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所给材料一定是所谓真实的情境(虽然有主观性),但它并不足以支撑史论,很大程度需要靠合理想象,假设,推论进行作答,用真实历史来证明历史真实。 所谓“真实的历史”,在强调“历史史料的真实性”,历史情境必然是真实情境,而“历史的真实”则在强调“真实”。

历史何以真实,这是历史认知的根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后现代主义者眼中的历史本质在于史学家的“阐释”,海登怀特说“历史不能自动构建,它有赖于史学家的建构”。历史的真实其实是一个追求客观的过程,但事实上,这个目标是很难完成的,因为史料的主观性和欠缺,史学家的品质等。就试题考察来说,限于篇幅有限,一般一套试题15道选择题加4道主观题构成总字数约五千到六千字。所给出的情境材料当然就不可能极尽全面,多数题目要以合理想象推导得出正确答案。当然,这样的正确答案或许也并非完全毫无漏洞,也存在着一定的“商榷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