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有乾景文化
文艺创作;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承办展览展示活动;工艺美术设计;电脑图文设计、制作绘画技术培训。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会议服务;企业策划;经济贸易咨询;技术推广服务;销售工艺品、文具用品、体育用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埃里克·沃格林|伟大的韦伯 ·  13 小时前  
互联网思维  ·  罗素:人性的四大欲望 ·  2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罗素:人性的四大欲望 ·  2 天前  
哲学园  ·  ​对话 DeepSeek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有乾景文化

2000多年前西汉人活得多精致?透视装、防蚊枕……

大有乾景文化  · 公众号  ·  · 2019-11-08 10:16

正文

作者:徐珊珊


我们古人有多精致?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人

在炎炎夏日里

已经穿上了这世上 最轻薄的衣服

枕着具有保健功效的 驱蚊枕头



其中

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 的“衣柜”里

就有各式各样的时尚“定制单品”


除了“透视装”素纱单衣

她所珍爱的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共有7种颜色,印花+手绘制作

堪称 “西汉时装”中的“爱马仕”

高级感爆棚


复制版与原文物 南京云锦博物馆供图


目前这三件古代 “时髦单品”

已被南京云锦博物馆成功仿制

今天,就带你走进匠人的“高仿”过程

通过文物复制品

近距离 窥探古人的“精致生活”


高仿 素纱衣: 丝线为 1/4 头发丝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世界上现存 最早、最轻、最薄 的衣服。自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以来,许多人尝试仿制它,却从未成功。


素纱单衣曾深埋地下2000多年,出土后由于环境骤变,加速其纤维分子链的断裂,纤维的强度大幅降低。


常年展览、光照、氧气等自然因素也加速了纤维的老化,虽然素纱单衣依然保持有一定的光泽和弹性,但无论从文物保管、开放陈列还是文化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 仿制素纱单衣工作迫在眉睫


复制版与原文物 南京云锦博物馆供图


素纱单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面料为素纱。 重量仅有49g,一个鸡蛋的重量是70克左右,一张A4纸重4.9克,所以这件衣服, 大约等于10张普通A4纸的重量


在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经理、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冀元看来,

“素纱单衣的制作技术对现代人而言并不复杂,除了织造就是简单的缝纫。”


织机 徐珊珊 摄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现代的很多工艺条件都发生了变化。


譬如, 吐丝的蚕宝宝驯化后更胖了,吐出的丝更重了。


为了更真实的还原素纱单衣的面料,制作团队经过多次考察和验证,最终找到较现代蚕丝更细,纤度为11旦的 三眠蚕丝宝宝


此外,制作团队还特意定制了一台门幅48厘米宽的织机,织造用的木梭也是重新定制。他们还采用了电脑测绘技术,一比一还原衣服上的纹样。


杨建顺主持织造工作 徐珊珊 摄


在面料的织造环节中, 对织手的要求极高 这其中的难度并非在于技术而在于 手感


如果织手手感力度控制不好,将导致织造出的面料密度不均匀,或者丝线过多的断头影响面料轻薄的质感。


为了训练手感,杨冀元特意邀请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杨建顺主持织造工作。


杨建顺说

这个丝线是头发丝的大概四分之一 制造起来要细心。 一旦有差池就可能导致丝线断头,前功尽弃,为此我们 花了三个月时间练习手感。


即使这样,他们每天也只能织出10厘米的面料,相当于一小时只能织一厘米。最终耗时一年半才完成素纱的织造。


躺着睡觉就能防蚊子的 枕头


宋词里写道,一纸鱼笺枕底香,且做新来梦。


黄褐绢地“长寿绣”枕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时内部填塞佩兰叶。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 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 实属珍贵。


楚辞“纫秋兰以为佩”,古文献载熏香“终日焚之可以辟瘟远邪”,都是指这些 草药有芳香、消毒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南京云锦博物馆供图


药枕共三种面料组成,两端的枕顶用绒圈锦,上下两面为经锦,而两个侧面则用“长寿绣”香色绢,三种不同的面料的制作工艺均不同,看似一件小小的枕头, 里面包含的技术参数数不胜数。

正面的茱萸纹经锦面料采用两种不同的色地经交织形成,织物中除了显现了两种不同颜色花纹以外,同时通过经线与纬线的变化组织形成了隐约可见的暗纹纹理。


南京云锦博物馆供图


长寿绣绢料的地经采用了约13旦桑蚕丝织造而成 ,由于地经丝极细给织造工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织造难度增大。


在完成绢料的织造后再进行脱胶、染色,再进行纹样的刺绣。


原文物的内芯使用的是一种香料,考虑到内部放置这些药草不易防腐防虫,所以内芯没有再使用药草,而是用经过防霉防虫处理后的竹条编织成原文物的形状,外加丝绵固定。


南京云锦博物馆供图


在薄如蝉翼的衣服上“画画”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衣长132厘米,通袖长228厘米 ,是 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


它的面世,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也是古代彩绘工艺中少有的珍品。


在杨冀元看来,

仿制印花敷彩纱丝绵袍比素纱单衣更难, 因为要在素纱上使用 印花工艺, 总共要描绘出 7层色彩图案 ,每一层的纹样非常细小,绘制要有极大的耐心。”


南京云锦博物馆供图


一条爱马仕的常规款围巾也不过才7、8个颜色。可见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尽的。他们先做出了最轻的衣服,再在最轻的衣服上用多套色画画。”


为了最大程度呈现原貌,制作团队反复对比,多次实验,最终才确认了 绢、纱及丝绵的染料配比。


南京云锦博物馆供图


攻克了基础的配色,团队把注意力放在了绵袍的“年龄”上。


这件绵袍已经有2000多岁的高龄了, 经过历史沉淀,文物本身的花样上染了一层色晕。


“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基本上把市面上能用的颜料都买回来了,最终成功的把此问题解决。这样这件衣服做出来,就像很多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