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目属于中高级别难度的论述题,它要求考生不仅具备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史特别是娱乐片发展的深入了解,还需要能够将这一历史背景与当前的影视环境相结合,进行跨时代的对比分析。题目考察的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影视理论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该题目可能源自电影史、影视理论、文化产业研究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籍中的“中国电影史”或“影视产业变迁”章节。特别是涉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娱乐片兴起及其影响的章节。
历史回顾:
首先,出题者希望考生能够回顾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特别是娱乐片的发展背景、主要特征及社会影响。
当下对比:
其次,要求考生将80年代的娱乐片现象与当前影视环境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探讨历史经验对当前影视创作的启示。特别要注意的是,影视环境不仅包括电影、电视还有新媒体视频等。
理论分析:
进一步,考生需运用影视理论、文化产业理论等工具,深入分析娱乐片争鸣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动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娱乐片的发展。
未来展望:
最后,考生需结合当前影视环境,对娱乐片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提出个人见解或建议。
专业一:40分的论述题大概写1500-2000字,考试用纸2-3面,用时45min。
简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娱乐片争鸣的背景。
引出当下影视环境作为对比和参照。
(1)背景:
社会政治背景:
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思想解放运动带来的社会变革。
文化背景:思想界、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电影产业背景:电影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变化,以及电影艺术对人性的探索。
娱乐片的定义与争议:
探讨娱乐片的概念及其在当时引起的争议。
代表作品分析:分析如《小花》《苦恼人的笑》《牧马人》等作品在娱乐性与艺术性上的平衡。
导演与创作风格:介绍谢晋、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等人在娱乐片创作上的贡献和风格差异。
技术变革:从胶片到数字技术的转变,及其对电影制作、发行、观影方式的影响。
市场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电影市场的商业化、国际化趋势。
观众需求:当代观众对娱乐片的需求变化,以及娱乐片在当下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平衡:探讨如何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保持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电影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借鉴80年代的经验,推动电影产业的创新,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文化传统,同时融入新的元素和创意。
总结20世纪80年代娱乐片争鸣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下影视环境的影响。
强调在快速变化的影视环境中,保持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