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日本在1990年后进入螺旋通缩状态的原因,特别是“通缩缺口”的存在及其影响。文章详细解释了通缩缺口、通胀缺口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了资产负债表受损后如何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进而产生紧缩缺口和通缩缺口。最后,文章阐述了螺旋通缩的形成过程以及通缩结束的条件。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通缩缺口和通胀缺口的概念及影响
文章指出,理想的经济状态下供给与需求相等,但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总需求不足或过剩的情况,分别形成通缩缺口和通胀缺口。这两种缺口都会影响经济平衡,导致价格水平偏离均衡状态。
关键观点2: 资产负债表受损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文章强调,当资产泡沫破灭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科目会缩水,而负债不变,导致所有者权益大幅缩水。这会使企业、居民的风险偏好迅速下降,目标转变为修复资产负债表,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
关键观点3: 螺旋通缩的形成过程
文章通过具体例子详细解释了螺旋通缩的形成过程。当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受损时,消费和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不足,产出过剩,形成通缩缺口。随着需求的持续不足,产品销售减少,居民部门收入下降,通缩缺口进一步扩大,经济陷入螺旋通缩状态。
关键观点4: 通缩结束的条件
文章指出,通缩结束的条件是居民部门无法再节省开支,无法产生新的储蓄。当总需求等于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通缩缺口消失,经济进入紧平衡状态。
正文
通缩缺口的存在导致日本经济在1990年之后进入螺旋通缩状态,直到缺口被填平。
在理想的均衡状态下,所有生产的产品都可以被出售,供给与需求相等,收入与支出相等,经济处于“完美”运行状态中。
如果总需求不足,生产的产品卖不完(过剩),或者工厂的开工率不足,产出水平低于理想均衡状态,这里存在“通缩缺口”。此时总支出小于总收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价格水平低于均衡状态。
反之,如果需求过剩,生产的产品不够卖,或者工厂产出超过均衡水平,这里就存在通胀缺口。此时总支出大于总收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价格水平高于均衡状态。
上一期我们讲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这里我们还会用的到。
当1990年开始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的企业、居民部门持有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比如股票、房价均出现大幅缩水。
资产下跌使得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科目缩水,而负债不变,所以所有者权益就会以更大幅度缩水(负债的杠杆效应)。
当资产负债表受损后,企业、居民的风险偏好迅速下降,目标从追求利润最大化、收益最大化变成开源节流,尽快修复资产负债表。
这个时候,随着风险偏好下降和目标转变,储蓄率就会上升。消费和投资就会下降。
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下降了,出现所谓的紧缩缺口,
GDP就会下降
。
假定居民部门收入为1000元,均衡状态下,消费支出700元,储蓄300元,这时消费支出转换为总需求,即需求=700元。
储蓄的300元被企业借走用于投资,投资产生的需求=300元,
综上,消费需求+投资需求=1000元,正好等于居民部门收入。供给与需求匹配,处于均衡状态。
假定期初居民收入还是1000元,但是风险偏好下降,导致消费支出下降为500元,储蓄500元,此时消费需求=500元。
由于企业缩减投资,因此储蓄的500元,企业只借走了200元,投资产生的需求=200元。
这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700元,总需求下降了300元,总需求比总支出少了300元,需求不足,产出出现过剩,产生通缩缺口。
接下来,由于需求不足,产品销售减少,居民部门的收入开始下降。
假定居民部门收入下降为700元,消费支出下降为400元,储蓄300元,此时消费需求=400元。
企业缩减投资,因此储蓄的300元,企业只借走了100元,投资产生的需求=100元。
这时消费需求+投资需求=500元,总需求又下降了200元,总需求比总支出少了200元,需求还是不足,产出继续过剩,通缩缺口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