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比尔·米勒的最新访谈,这位做了几十年投资的前Legg Mason(美盛集团)明星基金经理,依然对于科技股投资有很强的敏感性。
他在过去几年通过重仓亚马逊,实现了很高的投资收益。
而他早期在Legg Mason做投资的时候,也重仓股当年的科技巨头AOL(美国在线)。
大家总觉得科技股投资是年轻人在做的,事实上美国有一批专注科技股投资的老基金经理。
除了比尔·米勒外,对冲基金Coatue的创始人Philippe Laffont也是一位“又老又专注投科技”的基金经理。
比较有趣的是,在国内我们很少看到比尔·米勒这样老了还能专注在科技股投资的基金经理。如果说访谈的那么多公募基金经理中,有哪个人既有很长的从业经验,又专注在科技股领域的投资,那我一定会想到国联安基金的潘明。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过多年的潘明,很早就明白只有专注才能带来超额收益,这条朴素的道理。自从他2014年开始管理投资组合后,就坚持在科技领域进行投资。作为一名不怎么年轻的基金经理,潘明对于科技股投资的敏感度,丝毫不亚于许多90后基金经理。做了10年的投资之后,潘明也是A股市场上亲身经历多轮科技周期的基金经理。
由于投资组合专注在科技领域,潘明的产品呈现出较大波动的特点。这也是大家在买基金之前,需要了解清楚的,对基金经理要先有明确的归类,知道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潘明的投资,专注在科技股领域,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全市场风格的基金经理,而是科技股行业的专家型基金经理。潘明管理的产品,也并不对标沪深300指数,而是和中信TMT指数对标。我们以潘明管理的国联安优选为例,从其管理以来至今,相对中信TMT指数实现了100%以上的超额收益。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止:2022年3月24日
潘明曾经获得过2021年第八届英华奖“三年期股票投资最佳基金经理”,更重要的是,那一年他在Morningstar晨星中国五年期科技行业股票基金排名第一。在专业的产品归类下,潘明取得了比较突出的长期相对收益和排名。
长期来看,海外市场的全天候基金经理都在消亡,出现的是一个个专家型基金经理。或许也正是因为多年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让潘明理解到一个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的长期生命力在于超额收益能力,要保持自己的超额收益能力,就必须在一个领域不断专注。这也成就了今天这位A股市场上,极其稀缺的、投资经历丰富,又极其专注在科技赛道的基金经理。
专注在科技成长股的“专家型基金经理”
曾经有一位在美国做了很多年养老金投资的FOF基金经理告诉我,
主动权益本质上只有两类基金经理:一类是全天候基金经理(generalist),另一类是专家型基金经理(specialist)。
在美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初期,试图做全天候基金经理的人很多,但最后能跑出来的人很少。到了今天,美国资产管理行业中,全天候风格的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都被淘汰了,只留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型基金经理。
而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多年的潘明,很早就把自己定义为科技产业的专家型基金经理。潘明回国之前,就曾经在一家专门投对冲基金的FOHF(Fund of Hedge Fund)工作。他发现,能创造超额收益的并非某一种单一的投资风格,而是对行业理解的深度。即便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有一些对冲基金通过基于行业深度的多空组合取得了正收益,这对潘明产生了很大的震撼。
回到国内的潘明,先从FOF基金经理开始做起,然后他加入了国联安基金,
从2014年开始管理组合至今,潘明就一直专注于科技大赛道的投资,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专家型基金经理”。
在此前的访谈中,潘明告诉我们
“我考核基准是中信TMT指数,不是沪深300指数。我的产品,不应该和沪深300去比,而是要跑赢中信TMT指数”
。可以说,从2014年至今,潘明就一直专注在泛科技领域的投资。这一点,也符合潘明内在的投资价值观:
因为坚持和深耕,所以前瞻;因为专业和深度,所以精准。
对于基金经理能力的判断,我们一直强调要把他收益来源中的Beta和Alpha进行剥离。那么,先把基金经理进行正确的分类,找到真正匹配他的Beta就显得非常重要。显而易见,
潘明并不是一个全市场风格的generalist,并不应该拿他的产品去和沪深300、全市场基金做比较,而是和中信TMT指数,科技类基金的做比较。
在买一个基金经理的产品前,我们必须要清楚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
潘明投资体系的四个特点
作为一名专家型的科技股基金经理,潘明就像一名“A股科技战场上狩猎的特种兵”,其投资体系也有几个特别的地方。
第一个特点:潘明特别看重世界的变化。
他认为
“科技的特征就是变化,变化背后就孕育着机会。在颠覆性的时代,一个小公司是能够把大公司颠覆掉的。这里面总是能诞生一批10倍、20倍甚至100倍的公司”
。这一点也在潘明的投资组合中得到体现,任何一个新的产品、产业趋势、科技创新,都会在潘明的组合中有所体现。
比如说,2019年潘明就重仓了当时关注度不高的半导体行业。当时正好是华为被美国列入名单后,市场比较恐慌的阶段。但潘明却看到了华为的产业链向国内转移这样的变化,于是把电子的仓位放在了半导体上,而不是一些组装厂商上。
再举个例子,有一家做指纹芯片识别的公司,很早就进入了潘明的前十大重仓,并且在2019年一度成为最大的持仓,为他的投资组合带来很大的超额收益贡献。
我们也看到曾经有人质疑潘明曾经重仓过某互联网电视的龙头公司。但是,从时间上看潘明在2014年就比较早买入这个公司,而且当时这个公司确实对传统电视行业实现了颠覆,属于典型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许多人一度把这个公司和美国的互联网电视龙头奈飞进行对标。并且,潘明也在之后公司进入手机和汽车领域,商业模式出现问题后进行了提前卖出。
可以说,潘明对于创新有很强的敏感性,许多新事物、新东西,潘明都会比别人买得更早。
第二个特点:潘明具有开阔的研究视野。
潘明的本科和研究生都在美国获取,毕业于诞生了一批诺贝尔奖得主的芝加哥大学(代表人物是尤金·法码),毕业之后在美国的科技企业、资产管理企业工作了将近10年,有着非常强的国际视野。他在做研究的时候,会在A股、港股、美股、甚至一些非上市的一级市场进行比较。潘明的产业链跟踪,也是全球化的。
除了全球视野之外,潘明也特别重视和各行业的专家进行沟通,了解最一手的行业信息以及技术发展的路径。潘明会把专家网络的信息作为一种另类行业信息,并且对其投资决策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
第三个特点:看重企业的专注程度。
潘明选股有一个特点,不喜欢业务多元化的公司。他认为,自己的投资也是单一专注的,多元化会把一个企业的优势稀释掉。潘明曾经给我们举过一个例子,他买过一家既做硬板也做软板的PCB企业。但他后来突然明白,投这样一家公司,不如各买一家做硬板和软板的公司。收益率肯定是后面这种方式更好。
既然潘明自己的投资是专注的,那么他也希望选择专注的管理层。
第四个特点:偏向进攻而非防守。
谈到科技股投资的时候,潘明认为爆发力是科技股投资中最大的魅力,他的投资体系也更偏向进攻而非防守。潘明希望找到长期业绩增长弹性较大的公司,甚至估值也有比较大的弹性。相比之下,他并不是特别看重对组合波动的控制。
我们也知道,科技股投资要主动降低波动很难。风险和收益是匹配的,收益好的科技公司,波动不可能特别小。在TMT领域也有一些波动小的公司,比如运营商、传媒里面的出版公司。但是科技股的本质就是进攻,追求成长,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低波动公司的吸引力不大。
潘明告诉我们:
“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抓到成长股或者成长超预期的公司,规避成长会低于预期的公司。至于没有成长性的公司,他们本来就不在我投资的核心范围内。”
他对于估值的敏感度没有那么高,如果一个公司业绩能翻倍,那么买入估值高一些也没有问题。确实,投资并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找到那个未来能改变世界的伟大企业。
看好科技赛道的四大投资主线
展望2022年的科技产业,潘明有一个非市场共识的观点,
他认为引发市场短期下跌的地缘冲突和疫情反复,不仅对科技产业的长期发展没有影响,反而可能是利好。
并且,“科技赋能碳中和”来改变气候变化是真正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科技核心大赛道。
潘明看好四大投资主线:功率半导体中的IGBT、电池和电池材料、汽车智能化和车载电子、半导体零部件和设备。
如果我们进一步按照科技的五大细分行业划分,可以看到潘明在不同细分领域中的观点:
1) 电子。俄乌冲突会对半导体产业带来深远影响。由于欧美国家在底层软硬件的全方位制裁,会严重影响这些科技巨头的商业信誉,加速两套体系的建立。这个大背景下,能够大幅打开国产芯片的潜在市场。中国有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芯片出口国。功率半导体的IGBT将受益于碳中和的芯片,以及光伏IGBT的国产化假设;设备零部件受益于国产化后的耗材市场;继续看好模拟和测试设备市场。
2) 新能源。整个电动车产业链正在出现当年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利好国内的汽车新势力和配套产业链。由于上游涨价对动力电池的影响基本见顶,看好一二线的动力电池企业。此外,看好钠离子材料和高镍材料供应商,以及低估值光伏电池部件供应商。
3) 汽车。电动车的智能化时代,会带来一系列的投资机会。包括电动车中的扬声器和功放需求增加、国产渗透率的提升;电动车高压连机器的国产替代;新能源车和自动驾驶对线控产品的双轮驱动。
4) 计算机。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趋势中的软件为核心方向,电动车充电聚合平台带来的较大市场空间,云服务和云计算的渗透率加速以及对各个行业的影响。
5) 通信。车载物联网模块的投资机会,类似于智能电表和能源网带来的能源数字化机会。
“坚毅”的老将,年轻的内心
无论是年龄还是投资年限,潘明都是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中一名不可不扣的老将。
在性格特征上,潘明最大的特点是“坚毅”。
我们曾经在一次访谈中,问过潘明推荐的书籍。他当时推荐了还只有英文版的《GRIT》。
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GRIT翻译过来是“坚毅”,但其内涵远比毅力、勤勉、坚强都要丰富得多。GRIT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是不忘初衷、专注投入、坚持不懈的精神,也是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
GRIT这个词,也很好体现了潘明的性格特征。他做了那么多年投资后,依然对寻找科技行业的优秀企业保持了持续激情和耐力,以及不断的专注。即便经历了市场的风风雨雨,潘明依然不忘初衷,坚持不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老将更偏好于寻找不发生变化的行业投资机会。寻找变化,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潘明,却成为少数依然在寻找科技变化的老将。
这又体现了潘明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年轻的内心。熟悉潘明的人都知道,
他对于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即便年龄不怎么年轻,但是言行举止又很像一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真的很热爱生活,热爱科技产品,热爱研究新事物。
或许,这就是一个长期聚焦科技赛道的专家型基金经理所具备的品质。无论年龄多大,无论面对的是牛市还是熊市,无论经历了多大的短期挫折,潘明依然走在科技产业研究的第一线。通过持续的专注,为投资科技产业方向的基金持有人,带来长期超额收益。
- en
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