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评论了电影《逆行人生》的内容和引发的争议。电影围绕社会话题展开,特别是中年人的困境和现实问题。文章讨论了电影如何呈现骑手与平台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年人在失业、家庭责任和现实压力下的困境。文章还提到电影对于社会现象的探讨是否足够深入,是否真正反映现实问题的根源。同时,文章也提到电影中的一些积极元素,如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
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和角色反应也引发了观众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反思,如徐峥饰演的角色最后的状态。
最近看了
饱受争议
的
《逆行人生》,简单说几句,可能会剧透一点点。
在电影
还没正式上映,仅仅是放出了先导预告片,网上的讨论就已经如潮水般涌来。
有争议流量自然也就来了,那从这
一角度看,《逆行人生》这部电影开局就「赢」不少了。
引发争议其实并不意外,毕竟这是一部极具社会话题性电影。影片呈现了许多现实问题,比如最直白的骑手与平台之间的矛盾。还记得之前那篇关于外卖骑手被困在算法系统里的出圈文章,当时引发了广泛讨论。顺着外卖骑手这条线索,影片将中年人的困境诠释得很满,感觉都快溢出屏幕来了。
处于中年阶段的人看了应该感触很深,中年失业,上有老下有小,上面有脑梗的父亲要照顾,下面有孩子高昂的学费要缴纳,外加高位上车的房子面临大幅贬值,卖吧,亏麻了,不卖吧,压傻了。
前进无路,后退无门,这种夹缝中的无力感正是中年困境的写照,也是这部电影反映最多的社会现实。但这类题材一旦深入探讨,就容易变得复杂和敏感,于是很多东西最后就变得无法深挖,只能点到即止。
要让大多数观众买账,《逆行人生》得讲清楚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一个名校毕业、曾在大厂混得风生水起的 45 岁职场人,会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突然失业,只能靠送外卖维持生活然后就此重新来过了么?没有其他出路了么?还有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普通人小人物的故事经历」,是不是普遍到最后都变成一种说教?是否因此模糊了一些概念,把现实的内卷包装成一碗心灵鸡汤,让大家拥抱这所谓的新生活,从而让人接受现实,向现实妥协达到某种和解?如果是,那这究竟算是「逆行人生」还是「顺行人生」呢?
某种程度上,电影有给出部分答案,比如提到当下就业环境的窘境,失业潮的问题,还提到职场年龄歧视这个千年障碍,包括之前一些因 P2P 暴雷给一些中产家庭带来的打击等。但依旧有人对此「回答」不买账的,认为这不过是在「挠痒痒」,并没有
对这类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准确的归因
,更像是在借此
让消费者理解骑手,从而忽略掉真正的问题。
但就像前面说的,电影只能点到为止,深挖就过不了审了。剩下的就只能靠观众自己脑补了。其实也不用怎么脑补,因为很多人早就经历过,甚至比电影里更扎心的现实也不是没有。
也有人觉得这部电影还是有些一点点现实意义的,
虽然对于那些真正身处困境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的作用可能并不大。
但奈何现在
烂片
太多,全靠
同行衬托,
《逆行人生》
好歹
触碰到了某些现实问题,
算是勉强带来一丝作用不大的慰藉吧。
还有人觉得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看清了一些现实,比如不跟风,
不冲动买房投资
,不盲目参与各种内卷等等,这些选择看似保守,但保守未尝就是不好的。
过度内卷,耗到最后给自己整内耗了,不就得不偿失了么?
自己努力了就好,如果努力了依旧过不好,那问题
可能并不完全在自己身上
问题,对吧?
与其内耗自己,不如选择放过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顺应自己内心的生活方式,何尝不是另一种「
逆行人生」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最后,徐峥饰演的高志垒骑车穿行在道路上,脸上流露平静神情与以往挤地铁时的压抑疲惫的状态截然不同。在这里我觉得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有可能这个状态,幻想未来等待他的,是所谓的「每个人都有美好前程」的光明未来,也可能未来面临的,会是更加不确定、更加难以预料的挑战。
最最后,发现徐峥好几部电影其实都在触及现实问题。《人在囧途》揭示了「回家难」的无奈,《我不是药神》直面「看病难」的痛苦,而这次的《逆行人生》又道出了什么呢?仅是「就业难」么?还是说,它其实在向我们传达一个更深刻的现实:人生本就如此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