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吕太后本纪》,大臣诛诸吕事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吕后八年九月庚申日,大臣夺取北军,击杀吕产。此日旦时,曹窋见相国吕产议事,无意中听到郎中令贾寿来与吕产密谋,告知其派出平齐的灌婴已倒戈,与刘氏齐、楚王合纵,欲诛诸吕,并催促吕产迅速入宫发动政变。曹窋立即向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报告,使之得以先发制人,夺取北军。然而吕产仍掌握着南军,准备入宫劫持少帝,以制群臣。曹窋又将此谋告知陈平,乃受命联络卫尉,令其阻止吕产入殿。此时吕产不知吕禄已弃北军,率领南军突入未央宫,因卫尉阻拦,只能在殿外徘徊。曹窋见状,恐不能胜产,又驰告周勃。周勃遣朱虚侯刘章入宫击产,日晡时,因天风大起,吕氏兵乱,才得以诛杀吕产。透过《史记》的叙述,至今仍可想见这一日之间如何腥风血雨。其中,曹窋果断报告吕氏密谋,使周勃得以先发制人,然后又奔走驰告,在劝说卫尉和召唤援兵两个重要环节起了关键作用。可以说,此役曹窋充分表现出他的果决识断和对刘氏的忠诚,立下大功。
吕产是吕氏的宗族领袖,也是族中最难对付的人。周勃遣刘章入宫时,因担心无法取胜,不敢公开声讨诸吕,只明令刘章保卫少帝,给自己留有后路。刘章诛吕产后说:“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可见吕产之死的转折意义。
此后,诛诸吕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刘氏天下的危险已经解除,吕氏失去招架之功,只能任人宰割,剩下的问题就是善后,包括处置吕氏宗族和吕后所立的少帝。《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周勃得知吕产的死讯后,“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次日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吕后妹,樊哙妻),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吕后外孙)”。随后,大臣密谋,诬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惠帝子,废而改立代王刘恒(后来的文帝),遂又诛灭包括少帝在内的惠帝诸子。
在这些事情的记载中,第一阶段中极为活跃的曹窋,却不见踪影。
吕禄等人死后,曹窋很快就被免官。《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窋免官在文帝立后,但据《孝文本纪》,文帝至长安时,御史大夫已是张苍。文帝至长安在己酉日,距诛吕产之庚申日仅四十九天。而张苍任御史大夫前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为淮南相,从任命发出至张苍到任,时间应不少于二十天。也就是说,从诛吕产至曹窋被免去御史大夫,时间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月。《汉书·任敖传》云曹窋“坐事免”。根据班固的说法,曹窋“与大臣共诛杀诸吕”,立有大功,有什么事能够让他在此后的短短一月内被免职,实在令人费解。更蹊跷的是,曹窋死于文帝后元三年(前161),距吕后八年尚有近二十年,其间曹窋竟没有任何任官的记录。这与他的身份以及汉初的习惯很不符合,或许从另一个方面暗示,导致曹窋免职的绝非寻常之事。
再来看《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曹窋“不与大臣共诛吕禄等,免”,事实上已经说明免官的原因。《史记》说被诛者是“吕禄等”而不曰“诸吕”,是有意将吕产排除在外。《史记》暗示,大臣诛杀吕禄等人,曹窋并没有参与。“与”在古汉语中还从“参与”引申出“赞许”之义。此处亦可解作后者。曹窋不仅没有参与诛杀吕禄等,而且不赞成乃至反对周勃等大臣的决策。这个立场,让他迅速被免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