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贵金属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将其称为纪念币,但本质上来说其实是投资币,因为熊猫币最早是作为外汇创收工具而诞生的,在收藏者眼中也长期作为投资商品而存在。
由于成色稳定,图案多变,且持续发行,熊猫币如今跻身世界主要投资币行列,也培养起规模庞大的收藏投资群体——不过,比起收藏价值,人们更关心的还是熊猫币的投资价值。
大众都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在中国,发行量对贵金属币的影响非常明显。但是,规格及材质等因素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熊猫币的价格呢?又如何通过规格和材质判断熊猫币的投资价值和升值潜力呢?
大规格和小规格,谁更有潜力?
●熊猫公斤银币的价格表现
投资者在刚接触熊猫币的时候,面对各种规格的贵金属币,往往感到难以抉择,因此单纯以发行数量作为参考因素之一,认为公斤银币的发行量比较少,其投资价值应该很可观。
为了使数据便于考察,笔者对一些熊猫公斤银币的交易价格进行了简单追踪,对熊猫币在某平台上的拍卖信息进行了检索,文中成交价(不含佣金)一概以第三方钱币评级公司的MS69品级(这是当代币出厂状态的较高品级)熊猫币为基准列出,投资币的成本也按照市场价格和评级成本综合计算。
首先,看2012年熊猫公斤币的价格表现:它在2016年11月23日拍出6100元,2016年12月7日拍出5900元,2017年7月26日拍出6300元,2018年1月10日拍出6000元,2019年1月23日拍出5700元。2019年5月2日,2019年熊猫公斤银币的报价为5360元至5400元,与之相比,发行长达7年的熊猫公斤币溢价较少,低谷时期的溢价还未超过成本的9%(因为这里还要算上评级成本)。
从2012年开始,熊猫公斤银币的计划发行量均为2万枚,而其价格也稳定在五六千元左右。其他熊猫公斤币虽不乏超过万元的案例,但却和计划发行量及实际铸造量较少,发行年代较早等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
通过价格追踪和简单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熊猫公斤银币的规格本身对其投资价值的影响并不大。但这并不是说熊猫公斤币不具备投资价值,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公斤币的价值将充分体现出来。
●熊猫1/20盎司金币的价格表现
在世界主要投资金币中,熊猫金币的1/20盎司规格是中国的首创,于1983年开始发行,而南非克鲁格兰金币(1967-)至今未有此规格,加拿大枫叶金币(1979-)在1993年才增加1/20盎司金币,美国鹰洋金币(1986-)和澳大利亚袋鼠金币(1989-)同期也并未出现此种规格。
2016年,由于中国贵金属投资币统一将原先的计量单位“盎司”改为“克”,严格意义上的1/20盎司金币也就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后续还有接近这一规格的金币存在,但标注的是“克”而非“盎司”。
1/20盎司熊猫金币规格很小,其价值又如何呢?以2009年1/20盎司熊猫金币为例:它在2014年6月11日拍出780元,2016年5月22日拍出950元,2017年12月31日拍出890元,2018年4月1日拍出900元,2019年2月26日拍出950元,2019年4月23日拍出760元。该币计划发行量为10万枚。
假设金价为280元/克,1/20盎司折约合1.56克(金含量99.9%,暂且按100%计算),则金价为436.8元,再加上评级费和运费约160元,总计成本约为600元。考虑到金价浮动因素,我们再将这个数字估算为650元。如果当前价格维持在760元,则其溢价约为成本的16%。
如果投资者准备购入1/20盎司金币,最好选择一些较稀少的版本,比如1994年P版金币,该币计划发行量2500枚,但根据葛祖康先生的《中国现代贵金属币章年鉴:2016》一书中的说法,该币实铸量仅为854枚,在2018年12月11日,该币拍出2700元,如果该币是以当年成本价购入的,则当前获利早已超过成本数倍。
总的来说,特殊规格的投资币,只有其实铸量——而非计划发行量——才会真正对价格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熊猫金币和银币,哪种更具投资价值?
熊猫币的材质有金、银、铂、钯和金银双金属几种,但从实体市场看,后三种材质的熊猫币难得一见。从变现角度来看,大众更易于接受金和银两种材质的熊猫币,而考虑到收集投资币的人群大多是工薪阶层,大部分人都没有收全熊猫金银币的经济实力,所以究竟购买金币合算,还是购买银币合算,成为一般投资者跨入集币门槛的难题。
为了说明熊猫金币和银币的价格变化,笔者随机抽取了2005年发行的较普通的熊猫金币和银币各一种,并追踪了它们自2014年以来的价格表现。(数据来源平台和品级衡量标准与前面一致)
第一个案例是2005年1/2盎司熊猫金币,它在2014年3月19日拍出6100元,2015年3月18日拍出5600元,2016年3月30日拍出8500元,2016年7月13日拍出10000元,2017年1月4日拍出10400元,2017年2月22日拍出11600元,2017年3月22日拍出12600元,2017年5月17日拍出11800元,2017年12月20日拍出10200元,2018年2月28日拍出9600元,2018年3月29日拍出9100元,2018年4月25日拍出7900元。
按照2005年上海黄金交易所加权平均价117.26元/克的价格计算,1/2盎司(约为15.55克)熊猫金币的材料价格为1823元。金币发行当年的市场平均价格不易查到,但根据以往经验推测,其零售价格大致维持在2000元至3000元的区间。如果按照成本为3200元计算,在发行10年以后,高品级2005年1/2盎司熊猫金币的溢价,最低已超过成本的70%,最高则接近成本的400%。
第二个案例是2005年1盎司熊猫银币,它在2014年从430元至520元上下波动,2015年从410元至810元上下波动,2016年从600元至720元上下波动,2017年从500元至580元上下波动,2018年从410元至480元上下波动。从中可以发现,熊猫银币的价格在短期内的变化十分频繁,而由于成交次数过多,本文不便列出更细致的价格波动数据。按照成本为260元计算,高品级的2005年1盎司熊猫银币在发行10年后的溢价,最低约为成本的58%,最高超过成本的300%。
结合以上两个案例,或许一般读者会认为金币更值得购买,但投资币真正的投资价值是需要批量购入才能体现出来的,而很多人并不具备批量购入熊猫金币的条件(尤其是金币往往搭配成套出售),所以批量购入投资银币更为合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投资银币,要想收获上述历史利润率,投资者需要进行频繁的短线操作,而且要确保银币的品相。由于银币的成本价较低,其溢价受品相影响很大,普通品相或者品相有瑕疵的硬币是绝对卖不出好价的。而金币由于成本高昂,即使品相不佳也能以金价出售,具有良好的止损优势。
但是,以上比较分析结果只是随机抽取,并未进行科学严谨的计算,也未考虑通货膨胀对金银币价格上涨的价值抵消效果,故而只能起到部分参考作用,现实生活中会有更多因素影响其价格走势。
投资熊猫币也有风险
任何商品只要涉及投资,都会产生风险。作为投资币,购入熊猫币将产生哪些风险呢?
其一是购入假币的风险。虽然大多数熊猫假币都有很明显的破绽,但目前市场上已出现真材实料的假币,其真假难辨的细节,让某些有经验的收藏者也防不胜防。若要避免购入假币,则需选择安全可靠的购买渠道,比如中国金币总公司下属的各个经销商、实体邮币卡市场的大币商、可靠的网络拍卖平台等。
其二是投资未逢时机的风险。图案设计的好坏与大部分熊猫币的价格没有直接关系,其价格上涨有赖于时间沉淀和贵金属材料价格的波动。而每次黄金价格上涨,市场上“真金白银永远价格坚挺”似乎就再次得到印证,受其影响,很多人不懂钱币收藏投资常识,也纷纷跟风购入投资币——岂不知投资商品炒作最猛烈之时,就是其价格将走下坡路的开始。高位跟进,只会导致一个结果,在长期市场颓势下无法解套,这就是投资时机上的风险。
其三是保养不当的风险。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季节性空气污染指数、居民房屋内的潮湿程度及烹饪时的油烟含量,都会对保护不当的贵金属币产生影响。
要知道,银币变黄、变蓝、变黑都是银币表面与硫化物接触并产生堆积层的结果,而空气湿热的转变会加速这种反应。也有人发现熊猫币上有白斑产生,这是因为银和氯离子产生了反应。
银币上的黄色硫化层可以用含酸的洗剂去掉而不至于破坏银币的色泽,但对蓝色和黑色硫化层起不到太好的清洗效果,对产生白斑的银币更是全无作用。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有时难免会有一些金属杂质混入硬币表面,当硬币遇到潮湿环境就会迅速产生反应,形成结晶的氯化银,在外观上呈现出白斑的样貌(金币出现红斑,也是因为硬币表面含有的金属杂质与空气接触产生反应)。
所以,熊猫币由于存世量较大,再加上平时对硬币的保护不当,产生问题的概率都比一般纪念币高。而出现问题的普通熊猫币,就失去了时间赋予的附加价值,只能以金价或银价折旧出手,但这就造成出售价格低于投资成本,从而产生经济损失。
其四是大量购入单一品种,导致集体亏损的风险。虽然熊猫币属于投资币,但投资者也不要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到单独的品种上,即“不要将全部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采用组合搭配式的投资策略可以分散投资风险,但这需要投资者在投入资金前对熊猫币进行长期的价格追踪,设立最适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切忌听信任何媒体或他人的泛泛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