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这篇文章来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微信公号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一位好老师,因为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有位身为编辑的母亲因一部书稿而结识了北京某小学的池昌斌老师。在做书稿的过程中,一个鲜活、立体、真实的教师形象在她面前逐渐清晰——他给予孩子尊严、他放手让孩子奔跑、他能读懂“问题孩子”背后的故事……
也是因为池老师,在即将迎来二娃之时,编辑母亲对孩子的学校和老师有了更多期待:“二娃,六年后希望你能遇到这样的老师 ”。
您是不是也好奇,什么样的老师配得起家长如此的期待?
第一次遇见池老师,是2012年的冬天,在中关村三小举行的一场读书会上。这位一直默默聆听,待大家发表完感想后才不急不忙表达自己观点的瘦高个男老师,寥寥几句话,一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他的见解与众不同,一语中的,理性,到位。之后,跟着他听了在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给老师们做的一场讲座,一如他的风格,“从无为到无剑”,这个报告题目就很特别。简洁的PPT,真实生动的教育教学故事,沉着而富有思考力的讲述,博得了在场老师的一致好评。我也深受启发,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挖掘一下他身上的教育故事,做一个选题。
那段时间池老师眼睛不太好,不能长期用电脑。考虑到可行性,我们建议池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呈现书稿基本内容,然后在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将之加工成一本书。于是,2013 年 6 月,灿哥、我与北师大的吴国珍教授、叶菊艳和张华军博士,还有中关村三小的张文峰老师一起,封闭在一个地方,聊了整整两天。
池老师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一个真实、立体、生动、个性鲜明的老师形象栩栩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他身上,我依稀看见了作为好教师的一些矛盾统一点:坚定执着的教育理想,自由洒脱的生活哲学;宽广的教育视野,呵护每一颗童心的小心翼翼;面对弱势群体儿童的柔软之心,面对学生意志力训练时的军事化铁硬作风;大部分时间很理性地看待教育问题,面对学生的纯真时又感性得一塌糊涂;珍视教育专业人士的引领,又广交教育圈外的一帮跨界朋友……正如天真蓝教育传媒创始人、原《中国青年报》评论部副主任李斌老师对池老师的评价:“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应该‘顶天立地’:既关心人类社会的命运和变迁,又能立足课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既有出彩的个人生活,又能在教育教学上独领风骚。野长起来的池昌斌,正是这样一位大气、有趣的老师。”
池老师毫不避讳在跨入教师职业这个门槛之前遭受的各种否定:求学时期在课堂上遭遇老师的言语讽刺和各种不信任,面试时被面试官断定不适合当老师,以免“误人子弟”;毫不避讳在偏僻的农村学校教书时的迷茫和彷徨:刚接班时没心思好好备课,为了增加收入加班加点接广告,宁静的乡村之夜听着摇滚乐一遍遍呐喊……就是这么真实普通的老师,就这么“野长”起来了。难怪池老师的很多朋友感叹:池昌斌的成长故事堪称传奇。那么,是怎样的信念让池老师始终不放弃,一路坚持走过来,并取得了长足发展呢?我想,答案就在池老师对自己生命本源的梳理中——“像那些朝圣者一样,有简单而坚定的信仰”,“拥有一个像登顶珠峰那样坚定的梦想”。
就像书中让池老师永远怀念和感激的那一位位老师:那个有点羞涩、不善言辞,痴迷于书法艺术,毕业于物理专业,上课经常出现暂时性思维混乱,却让“差生”找到了学习的自信和兴趣的数学老师;那个略带忧郁色彩、说话文绉绉,经常不上完书本内容而与学生分享文坛轶事,给了学生最好的阅读启蒙的语文老师;那个幽默风趣、爱运动爱自然、脾气略微暴躁,上课很有创意,让学生迷恋上物理的程老师;那个如侠客一般,形象邋遢,好像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上课从来不带教科书的科学狂人季老师;那个脾气古怪、桀骜不驯、重庆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贯中西的高才生,一生颠沛流离,隐姓埋名在山村做了二十多年农民,意外被人发现当了平阳师范老师的易老先生。
他们和池老师一样,也许并不完美,也未必都有我们现在树立的优秀教师的高大的道德形象,但他们都这样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真心。好老师首先是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人,每读一遍这些老师的故事,在被感动之余,心里总会有一个很强烈的想法:一定要让更多的老师看到、听到池老师及书中这些老师的故事,好让他们知道,只要梦想坚定,一定能找到发展的路径,我们的教育和人生都存在着另一种可能!
在做这本书稿的过程,我的角色一直是交错的。有时是编辑,有时是老师,有时是母亲。书中讲到的那一个个孩子的故事,不时牵动着我作为母亲的这根敏感的神经。
那个放学后被老师留下做作业就嚎哭的小印,那个像空气一样生活在同学中的小筠,那个在出操队伍中鹤立鸡群的小胖,那个喜欢恶作剧、剪了同学头发的小浩,那个在高中遭遇简单粗暴处罚后选择他的小学老师池老师作为唯一信任的谈话对象的王凡……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若他们中的某一个就是我的孩子,若我的孩子身上也有着这些孩子的这个或那个特点,他将在学校受到怎样的待遇?
还很清楚地记得大儿子第一天上学时我的心情。牵着他的小手送他到校门口,望着他背着书包远去的背影,心里默念:老师啊,我把我的宝贝交给你们了,请让他安全、健康、快乐!我想,家长中应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情。
期望孩子在学校得到善待,该是所有家长的共愿。
在池老师的故事中,我似乎可以很释怀。在他看来,“所谓的问题儿童,很多时候都是成人思维在儿童身上的有罪推定。”“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快乐、有尊严感的校园生活!”这不就是我所期望的孩子在校生存环境吗?池老师读懂了这些在旁人看来是“问题儿童”的孩子背后的故事,给予了他们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尊严。正如吴国珍教授在本书的序中说的,“池老师陪伴学生的故事,慈悲、智慧、幽默又质朴”,也在一遍遍地温暖着我。
我不禁感慨:如果孩子们都能遇上像池老师这样“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去感觉他们的喜怒哀乐,努力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的老师,教育该会多么美好!而作为母亲的我们,该有多么幸福啊。
大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以来,每天最开心的时刻莫过放学后与伙伴们一起疯跑的那一个小时。每天睡前,他都要跟我们卧谈半个小时,有声有色地讲他如何与伙伴们“打仗”,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寻找“武器”。我知道,这是孩子们之间过家家般的游戏,大体不会有什么危险,然而对于孩子的幸福童年来说却意义非凡。而且在我看来,男孩子要是不会打架,对于培养他们的阳刚之气来讲,是一种缺憾。
这一点,池老师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在他看来,“面对有些冲突,尤其是欺凌,打架是小学生可以选择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偶尔打架有时候能让儿童学会生存并变得强大。”书中池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朋友跟我分享关于他儿子的一件事情。他儿子在学校长期受到同学欺凌,告诉老师、告诉家长、耐心教育都没有效果。他问我怎么办,我给他三个字——打一架!”
为什么要打一架?池老师认为,“首先,小学生打架一般不会打出什么大问题。其次,对于一个长期欺凌同学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尝到被打的滋味,他会以为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对他的成长不利。而对被欺凌的孩子来说,长期忍气吞声,则容易失去勇气和胆识,形成懦弱的性格,对成长也不利。偶尔打一架,也是让人更有尊严,更能体会宽容,体会他人之痛苦”。
教育让人儒雅,教育同样也要让人充满坚韧、勇气和肌肉的力量。为什么池老师敢这么大胆、这么自信地提出他的“打架”理论,我想,其背后是他精心营造的良好的、安全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大家都彼此充分信任和支持。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中,池老师的这种理念不仅不危险,而且是培育阳刚男孩所必要的。
大儿子上学以来,每天的生活节奏一下变得忙碌起来。除了学校的常规作业外,儿子还要额外学习英语、钢琴和合唱。而他的这种作业量,在同龄人中算很正常的。然而,在每周的忙碌循环中,我一直很纠结:一定要让孩子上课外班吗?让孩子每天这么忙碌为了什么?可不可以不忙碌呢?
在池老师的书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室、最好的老师,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教育在路上。“儿童更多的时间应该在自然、乡村、原野上自由地奔跑,应该阅读、研究、实践、探究……”“不要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总是写一些虚假而冰冷的文字,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封闭而单调的。周一到周五在学校,晚上回家无数的作业等着他们,周末在好几个培训班之间来回奔波,疲于奔命,缺少对生活的多元经历和体验,缺乏源于自然的温暖滋养。他们的生活只有上课、作业、补习班、成绩、名次、竞争,这样单调而乏味的童年生活能有好文字产生的可能吗?”池老师的倡导是我内心所向往的,池老师的质问深深戳中了我作为母亲那焦虑的心。
截然不同的两种生存状态,关键似乎在于家长的抉择。我到底想要给孩子怎样的童年?或许,应该让自己和孩子都慢下来。正如池老师说的:“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条条江河一样,从涓涓细流到大河东去,需要在顺应儿童天性的前提下,通过适度的教育干预,让他们得以自由地生长。”
马上,二娃就要来报到了!闭上眼,想象那个赤裸滑溜的新生命紧紧贴在我胸脯的那一刹的美好,心里无限期待。
这个世界欢迎你,我的小天使!
然而,六年后,等待你的将会是怎样的学校呢?或许,我们可以共同期待……
学校不大,用原木盖的两层教学楼弥漫着木材的清香。……校园里种植着各种各样的鲜花与树木,教室里摆满了图书,种植着各式水培植物,窗台上有太阳花、玫瑰,还有水仙和风信子。一条小溪从山上被引到校园里,从学校里蜿蜒流过,孩子们可以聆听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水底如丝般的水草和大块的石头,小鱼儿在水里自由地穿行。
学校里有矮矮的小山坡,还有草垛与树桩,孩子们可以从草坡上面自由地滑下来,也可以趴在草地上看书、画画。学校里有瓜果蔬菜种植园,一块小麦田,一个可爱的稻草人就是那校园“麦田的守望者”。大树下躺着木质长椅,树上挂满了代表大家心愿的铜铃铛,微风拂过,悦耳的铃铛声和朗朗的读书声交相辉映。那一片小树林是学校秘密最多的地方,只要按照校园藏宝图的指示,孩子们定期可以去那里寻宝。……
校园里还有一个小池塘,春天的时候,听取蛙声一片;夏天的时候,看睡莲绽放;秋天的时候,池塘边桂树飘香;冬天的时候,种植园的蜡梅怒放。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无限秘密,四季更迭,温暖入心,这是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自然校园。
多么美好的一幅画卷!这是池老师心目中理想学校的样子,也是我梦想中的学校。
亲爱的宝贝,期待六年后,你能遇到这样的学校、这样的老师!
扫面二维码关注“教育科学出版社”微信
教育科学出版社是一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专业出版社,已成为展示我国教育科研成果、传播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高端平台,被读者誉为“教育理论图书出版的旗帜”。
本文作者 | 池春燕
摄影 | 池昌斌
教育,要用“广角”来看
我们开辟起了一个新的主题,那就是教育类话题优质原创内容的刊发。让我们在这里遇见更多的朋友,让我们在这里用广角看世界。优质+原创+教育+自媒体,这是中教君想要在每个周日与您共同分享的精彩,不知道您喜不喜欢呢?各位老师、家长,如果您平时也关注了这样的公号,如果您在平时发现了这样的文章,中教君也欢迎您分享给我们。说不定在下周,我们也会推送给更多的朋友的!
各位自媒体朋友,如果您想要在周日出现在中国教育报微信的平台上,我们也欢迎大家来自荐!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中教君呢?您只需要将您想要推荐的文章链接留言发送到我们的后台,如果您觉得留言推荐不够靠谱的话,我们也欢迎您发送文章链接到我们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