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任总在干部管理研讨会上的讲话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9-01-21 10:19

正文

准备过苦日子,

不增值的管理都让它消亡


我们要对未来经济形势有正确判断,

掌握命脉,不要带有盲目性。

所有工作都要对准

“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地肥力”。

未来几年,整个大形势应该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我们要有过苦日子的准备,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估计。

比如, 5G 不可能像 4G 一样势如破竹,它可能是东爆一个“地雷”,西爆一个“地雷”。如果不能成片性地爆炸,我们可要养活 18 万员工,每年的工资、薪酬、股票分红超过 300 亿美金。如果没有产生这么多粮食,如何拿钱来分?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每个工种都要对准多产粮食和增加土壤肥力,如果对标没有价值,就应该裁减和放弃一部分工作,让其聚焦。也要放弃一部分平庸的员工,降下人力成本来。

第一,业软的改革是成功的,目前业软产品线开始盈利,我们应该对一些留岗和转岗的优秀人员进行表彰。如果没有业软的整改,就没有今天终端的辉煌,也没有云业务的曙光。

南京研究所调整了 9000 人,当时上海战略务虚会议提出,对第一批调整出去的人员先涨一等工资,但是绝大多数人没有等到涨工资,就提着“枪”冲“上甘岭”去了,也许他们有些是英雄,我们不知道,寂寞英雄是伟大的英雄。

业软留下了一部分人继续艰苦奋斗,这些人也是伟大的英雄,需要好好表彰。人力资源部要手下开恩,今年他们赚钱了,能不能给他们多发一些奖金?

我曾说过,野战军大军南下的时候,不能忘了江南游击队,江南游击队大多数是敌后作战,地下党大多数活跃在高层,他们有建立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以此比喻,在整改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人是了不起的。

前三十年我们过得太顺利,处在一个战略扩张阶段,组织恶性扩张,是否所有地方都是有效的,我们要审视。

你们管干部、管资源建设,要深思哪些地方应该怎么做。

面对现实困境,为了全局性胜利,未来我们还需要做一些组织的精简,每个精简的组织都要有正确心态,向业软学习。

被整改都会有情绪,但是不能整改一个垮一个,所以我们要对整改进行正面鼓励,一定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纪念业软被裁掉的、转岗成功或留下艰苦奋斗的人,才能为我们将来整改队伍留下正面的评价。

第二,大家不要歧视编余的员工,编余是领导的责任,不在于员工。

领导要编制一支“红军”组织上战场,结果那个地方没有作战任务,自然萎缩。所以,对于编余员工,我们要有妥善安置。

我曾在 GTS 讲话,我们现在使用先进工具和先进方法,但是要避免过度裁员。

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的人员是宝贵财富,将来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新产品来。新产品认识到生命周期管理的规律,在早期就采纳这些规律,是否会更好一些?比如,如果我们把 80 岁的经验带给青少年,让他们在早期就明白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那就不一样了,用十几年的努力,带来一辈子的幸福。

第三,重视质量的建设,这个“质量”不是指交付,而是以财务为中心,重视财务指标,重视财务贡献。

现在每个地区的口号很多,但是财务指标怎么样?我们经常讲总体贡献量,能不能讲人均贡献量?

前段时间我们打击造假,处分干部,各级整改,还是有成效的,至少我们今天还能坐在这里安心开会。

我们要“过河”,“船”和“桥”是最重要的。

人力资源岗位和干部管理岗位首先要

苦练内功,强调专业性。

我们要“过河”,不能说“打过长江去”,船呢?

金门战役,解放军全军覆没,实际就是因为没船了。第一批船开过去,登陆时刚好遇到退潮,船搁浅在滩上,国民党飞机把搁浅的船全部炸掉了,所以第二梯队、第三梯队就上不去。因此,过河最重要的是船和桥。

第一,人力资源系统和干部系统最重要是 34 个人力资源模块,所有人员都要努力学习,有效掌握以后才有了工具。

大家都知道,必须要会螺丝刀才能做电工,必须要会扳手才能管道工,必须要会抡锤子才能做铆工,如果没有工具,拿手去拍钢板,能拍出轮船来吗?因此,你们要善于掌握工具,用工具帮助主战部队解决干部体系的建设和考核体系的建设。

人力资源有 34 个模块,每个模块先出一个“单板王”,至少就有 34 个;将来每个模块至少 3-5 个单板王,那就产生了 100-200 名“专科医生”;然后对于能将 3-5 个模块用得好叫“全科医生”,再产生 200-300 名。那么,将来人力资源就能有 500-600 名真正的明白人,我们这个体系就强大了。

所以现在“考军长”就是逼迫大家学习,我们认为专家不够,那就增加专家的数量,也欢迎外来的专家。

华为在小公司时期可以“蒙一蒙”、“估一估”,从“外蒙古”变成“内蒙古”也是可以的,当公司走向十几万人的规模时,发现“蒙古大夫”不行了,得真正看“病”,这个时候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的专业性。

第二,我们开始试行对相关类别的员工进行考试,督促大家学习。

我主张开卷,模板全公开,你可以去抄一遍,但是抄也要逻辑合理。如果只是“书法家”,不叫理解,如果能抄出一个逻辑来,那就证明你对内容有理解了。

你们讨论一个小小变革时,还可以分别扮演员工、系统部、代表处、地区部、公司职能部门、董事会……,大家 PK ,吵得天翻地覆,也可以全球直播。

这样站在不同利益角度来看奖金如何分配、职级如何提升,争吵总会有妥协,将来就能达成共识来实施。

第三,先进工具是否可以改革?可以,但是你首先学明白、讲透,甚至能讲得比大学教授还好。

谋定而后动,不要草率去改,只要深刻理解和利用了,为什么不可以改呢?但是,现在是否还有很多人没有掌握工具?

如果只是利用权力去管干部,不一定能管好,管不好,别人就不服气。那么可以采用做学术报告的方式,公开演讲,让大家来点赞。

“考军长”也可以全球直播,不仅讲自己的工作贡献,对周边也要做贡献,战略肥力需要多方面产生。公开辩论,对事不对人。

人生精华可能只有一点点,大家来 PK 的过程中,其实是浑身卯足劲来谈“价值体系”。我们需要的是“价值”,而不是要价值“观”,时间长了就能摸索出规律,使我们的价值评价合符真实。

华为公司能走到今天,与内部开放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我们要公开职级、公开绩效?为了给你们多涨点钱,又担心涨错了。

如果有人说要隐私保护,那你降低职级,不就保护了吗?如果你职级低,还在努力工作,给你一个“雷锋”称号。但我们是市场经济,不需要雷锋,雷锋是指思想上,我们在考核体系不主张这个方式。

所以,大家一定要总结我们从西方引进的这些模块,可能它们还不够先进,可以改良,但是需要你们明白以后才能去改。我们要考虑如何利用这些模块来提高管理效率,不要总是盲目增人、盲目叠饼、盲目讲故事。

在贡献面前人人平等,导向冲锋,

让组织充满活力。

第一,在贡献面前要做到人人平等,就会精简一些长期不需要的环节,才能导向一支队伍向冲锋建设。

“贡献”,可以去细化,可以去解释。战略性的环节有战略评价体系,来解决战略成长问题。

我们之所以提出荣耀的提成机制,是因为当年荣耀追求技术荣耀感,不愿意做低端。为了鼓励他们,我们提出“按台数提成,不按销售金额”,越低端的产品提成越高,这样促使他们愿意去防守喜马拉雅山北坡,防守北坡的人也有功劳。

集团把奖金包分给终端,终端自己聚焦去解决内部的分配关系和战略平衡关系。我们要简化集团和子公司授权方案,逐渐确定一个原则,长期有效。

第二,建立组织,导向冲锋。

如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