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阜阳广播电视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及省文化旅游厅工作部署要求,不断改革机制、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地市级广播电视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全媒体矩阵传播力持续增强,主流媒体舆论主阵地、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巩固提升。
阜阳广播电视台实行“重大主题宣传统筹调度、中心工作报道各展其能、提升内宣质量赋能外宣”的工作机制,加大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的统一策划、统一调度、一体推进的力度。在围绕中心工作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坚持新闻宣传顶格调度、编辑记者尽锐出战,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充分发挥《阜阳新闻联播》主播说新闻、“瞰阜阳”工作室、“爱阜阳”短视频工作室、“广电直播”等平台宣传优势,利用短视频、现场直播等互联网融合传播宣传形式,让重大活动宣传报道不断出新出彩。如在围绕阜阳马拉松、阜阳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中,每次发布的原创视频都在50条以上,有综述类短视频、资讯类微视频、外国来宾访谈、VLOG等,总流量破300万+,正能量引领大流量。2024年1至6月,电视外宣在省台发稿379条,总分1425分,牢固占领全省第一位置。在央视发稿80条,大大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其中在《新闻联播》发稿20条,焦点访谈2条、东方时空10条。
阜阳市台被列入2022年中宣部市级融媒体中心改革试点,融媒体中心智媒中台项目规划建设基于云原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微服务式平台,整合阜阳日报社、阜阳广播电视台等现有媒体资源,从2022年9月通过分期建设,形成“四中心两平台”的整体格局。项目建成将实现阜阳市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网站、客户端等不同媒体业务在策、采、编、审、发、评、营等流程深度融合。目前,阜阳广播电视台不断加快市融媒体中心智媒平台建设的步伐,全力推进采编播发等工作流程向智媒中台转移,按照“市县联动、定期调度、同步策划、分头制作、集群传播、共把导向”的原则,依托中央厨房统一调度模式,实现新闻内容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渠道分发、多元化呈现。向下与5县融媒体中心深度贯通,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互联互通互动,实现辖区全覆盖,形成了传播阜阳好声音的“融媒矩阵”。向上与中央、省级媒体互联互通互动,形成连接中央、省新闻素材库和新闻生产链,主动向上级媒体供稿,提升阜阳的对外影响力和美誉度。
千难万难人最难。为激励引导干部职工拼搏竞进、创先争优,阜阳广播电视台不断改革创新考核激励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阜阳广播电视台宣传争先创优目标实施方案》《阜阳广播电视台员工薪酬分配暂行办法》《阜阳广播电视台稿酬发放暂行管理办法》《阜阳广播电视台关于台企聘人员基础工资晋级考核办法》等考核制度。对各宣传平台的新闻创优、平台粉丝数量、公益广告等实行季度考核通报机制,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本年度部门综合考评和个人业绩,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树立实干实绩鲜明导向,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创优工作取得良好成绩。2021年至2024年,共获得安徽广播电视优秀作品共计87件,其中一等奖17件、二等奖30件、三等奖40件。“皖美呈现——百村记录计划”优秀纪录片《假如树会说话》作为安徽省地市台纪录片首次入选中广联2021-202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大奖推荐作品,也是我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地市级电视台。广播剧《情满绿谷》获第23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精品展播连续剧推荐奖(优秀奖)。纪录片《麦子黄时》《龙虎尊》以及少儿电视节目《锄禾锄禾》作为安徽省优秀作品获推参评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麦子黄时》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第四季度国产纪录片推优,被推荐参加第34届中国新闻奖。
1.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坚持广电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资源,针对阜阳本土优质农副产品和乡村文化旅游,以优质广电节目为当地现代农业插上翅膀,带动当地农产品和农场文旅市场走出去,取得了良好效果。2023年,阜阳广播电视台研发原创节目《锄禾锄禾》,以记录少儿农耕体验的方式,展示阜阳丰富的农产品和农村文旅资源。节目积极争取全网播出平台资源,以优质的节目内容获得了国内头部视频平台《爱奇艺》的签约播出和《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播出,阜阳的优质农业资源也随着优质的节目内容推广到全国各地。《锄禾锄禾》为季播类节目。第一季32期,每期30分钟。其中,推介阜阳优质农产品的占18期,推介美好乡村建设、乡村文旅的占13期,当地文旅项目“顺河公社”“窑中里”等农村文旅项目在节目播出后,游客量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