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消金财经
关注消费金融、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零售金融等领域的报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科院物理所  ·  橡皮能不能黏住尺子?小学生都知道DeepSe ... ·  昨天  
环球物理  ·  【Nature社论】量子力学一百年:一场未完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消金财经

央行:2024全国小额贷款关停171家,贷款余额缩水148亿!

消金财经  · 公众号  ·  · 2025-02-07 21:04

正文

“钱越来越难赚了!”这是2024年几乎所有小额贷款从业者的共同感受!

图片

央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 截至12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仅剩5257家,全年关停171家,贷款余额7533亿元,较2023年减少148亿元 。从2020年的7333家到如今不足5300家,近三成机构被淘汰出局,一场持续四年的行业大逃杀仍在继续。


一、断崖式下跌

小贷公司上演“消失的2024”

2024年,小额贷款行业经历了剧烈的萎缩。一季度,小贷公司数量为5490家,贷款余额减少101亿元;二季度,机构数量减少62家至5428家,上半年合计减少100亿元;三季度,市场加速崩盘,单季减少43家,贷款余额骤降167亿元,创下全年最大跌幅;四季度,仅剩5257家机构, 全年累计流失148亿元资金池,平均每天有0.47家小贷公司倒闭
这种断崖式下跌并非偶然,而是监管收紧、市场需求萎缩、科技巨头挤压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地域分化也暴露了行业的结构性问题。广东省以1201亿元贷款余额稳居全国第一,重庆(1061亿元)和江苏(720亿元)紧随其后,三地占据全国40%的市场份额。而中西部地区大量小贷公司沦为“僵尸机构”,既无放贷能力,又难逃监管清退,“强者恒强、弱者退场”的格局愈发明显。
二、谁在“杀死”小贷公司?
2024年,小贷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监管政策的全面收紧。《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落地,地方金融监管文件也对空壳、不合规牌照进行了清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业务红线全面收紧 :规定同一借款人贷款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关联方贷款不超过15%,网络小贷单户消费贷封顶20万元。这直接击穿了依赖“垒大户”的盈利模式,过去通过少数大客户赚取高息差的玩法彻底失效。
2.  牌照价值归零 :严禁出租出借牌照、与无资质机构联合放贷。曾经被炒至数亿元的互联网小贷牌照,一夜之间沦为“烫手山芋”。某中部省份金融监管官员透露,现在主动注销牌照的机构比申请退出的还多。
3.  科技合规成本飙升 :网络小贷必须配备独立业务系统,且需满足全流程线上操作、网络安全等硬性要求。这对中小机构而言意味着千万级的技术投入门槛,直接导致80%的地方性小贷被迫放弃线上业务。
在监管重压下,行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头部互联网小贷凭借科技实力和合规能力逆势扩张;而大量地方性小贷则陷入“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的困局。某小贷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现在做一单贷款,合规审查成本比利息收入还高。

三、宏观变局

当“全民借贷”撞上“储蓄狂热”


小额贷款行业的坍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居民金融行为的范式转移。
2024年12月末,中国住户存款飙升至145.93万亿元,全年净增14.26万亿元,相当于每个中国人每天多存39元。与此同时,短期消费贷款从年初的10.4万亿元降至9.9万亿元,中长期消费贷款也罕见萎缩0.3%。
这种“存钱上瘾,借钱过敏”的集体心态,彻底击穿了小贷行业的底层逻辑:
1.  风险定价失灵 :过去依赖“次级贷款”赚取36%利率红利的模式,在居民主动“卸杠杆”的浪潮中土崩瓦解。2024年小贷行业平均不良率飙升至4.2%,较2020年翻倍。
2.  资金成本倒挂 :国有大行已将消费贷利率压至3%以下,用低成本资金对小贷市场进行降维打击。某股份制银行高管直言,他们3%的消费贷利率还能盈利,小贷公司则难以竞争。
3.  线上助贷冲击 :线上助贷平台愈发活跃,且不受资本金限制,20万以内的市场被线上网贷抢走,而合规场景如小微企业贷又面临银行普惠金融的强势挤压。这种“两头堵”的困境,让中小小贷公司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四、地域生死局

江苏广东上演“最后的疯狂”


在行业整体雪崩的背景下,区域市场的分化堪称魔幻现实主义。江苏以573家机构数量登顶,但相比2023年同期,当地小贷公司已减少30家,贷款余额萎缩5%。广东坐拥1201.18亿元贷款余额,看似风光,实则暗藏杀机:大量资金沉淀在房地产关联企业,随着房企暴雷潮蔓延,这些贷款正在变成坏账定时炸弹。重庆凭借网络小贷牌照优势,勉强守住千亿规模,但监管新规要求“实质性经营地”,让这些空壳公司面临集体迁移或注销的生死抉择。
反倒是河北、四川等地出现诡异增长,某县域小贷公司老板透露秘诀:“专做银行不敢碰的‘次级贷’,月息3分起,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但这种饮鸩止渴的模式,恐怕正是下一轮暴雷的导火索。

五、幸存者游戏

三大门派杀出血路


在行业“大逃杀”中,仍有部分机构逆势生长。它们的生存法则揭示出未来行业的三大进化方向:
1.  科技赋能派: AI风控重塑游戏规则 广东某网络小贷通过AI风控系统,将不良率控制在0.8%以下。其核心武器是覆盖4000+维度的用户画像模型,能实时抓取电商、物流、社交等非金融数据,3秒完成万元以下贷款审批,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倍。这种“用算法替代人海战术”的模式,正在颠覆行业成本结构。
2.  场景深耕派: 垂直领域构建护城河 重庆一家小贷公司专攻二手车经销商供应链金融,通过GPS追踪、车辆质押、销售分账等组合拳,将贷款不良率压至1.5%。其负责人坦言:“我们不做撒网式放贷,只吃透一个垂直领域。”这种“深挖一米、掘井千尺”的策略,正在农业机械、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复制。
3.  政策红利派: 普惠金融绑定政府信用 江苏某农贷机构开发“稻米贷”“渔船贷”等特色产品,利率较同业低20%,但通过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实现盈亏平衡。这种“薄利多销+政策护航”的模式,已在15个乡村振兴重点县推广,2024年累计放贷超50亿元。
此外,地方国资背景的小贷公司也开始逆势扩张。浙江某市级小贷公司引入城投公司参股后,贷款规模翻了三倍。这种“体制内”打法正在形成新的垄断。

六、 未来图景

3000家牌照时代的生存启示录


多位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小贷公司数量可能跌破4000家,最终稳定在3000家左右。这场洗牌将呈现以下三大趋势:
1. 牌照格局重构: 全国性网络小贷牌照可能缩减至20张以内,区域性牌照转向“一省一牌”模式。某东部省份已明确表态,未来每个地级市原则上只保留1家国资背景小贷公司。
2.  马太效应加剧: 前10%的头部机构将掌控60%以上市场份额,千亿级巨头或现雏形;
3.  监管套利终结: 央行已着手建立全国统一登记系统,异地放贷、资金池操作等灰色地带将被彻底封死。
小额贷款行业的剧变,本质上是中国金融深化改革的缩影。当监管利剑斩断灰色利益链,当市场机制淘汰低效玩家,阵痛之后或将迎来更健康的生态。小贷公司要么进化成微型银行,要么退化成民间高利贷,中间态注定消亡。”当潮水退去,这场持续四年的行业大逃杀,终将写下最后的结局。

49家助贷平台规模情况(更新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