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街子古村167#
区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街子古村
设计内容:
发展策划、修详规划、示范建筑、景观治理
设计时间:
2015.04-2016.03
建设时间:
2016.04-2017.03
规模:
30公顷(规划)417㎡(焦点建筑)
业主:
麦积区政府
甘肃天水街子村,是麦积山下东柯河河谷中一处的历史文化名村,三国马谡、唐代杜甫都在此留下足迹。然而,这承载了厚重历史记忆的古村在城镇化进程中被裹挟前行,破败的院落与参差的各式民宅数量不断增加,古村的风貌面临衰颓。
项目167#院位于老村古街十字路口,样式保存较好的老院落之中。该院由三户村民共用,包括一栋沿街木构两层商铺和一处院落后侧的临时用房。
在本项目中,最为关键的操作是沿街商铺的重构设计策略。
相比50年设计年限的现代建筑,已历经百年、存在诸多问题的老商铺给使用它的三户村民带来了结构安全隐患和使用不便,按照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耗费过多且适用范围太窄,并不具备推广价值。
因此,我们与当地工匠对原有建筑进行整体评估后,决定采取落架大修的策略,并通过大修过程中的设计提升措施来达到建造体系的重构。
此次重构的核心在于设计与工匠技艺的结合,以传统材料和工艺实现建筑更新、复生历史环境。设计在原有的木结构基础上,通过抗震分析与结构计算,提出了对传统基础的改造形式,保障了木构房屋的稳定性。
保留落架过程中质量相对较好的构件,并对其进行修整,使其作为门窗台阶等非承重小构件的材料,在大修过程中重新利用。街子古村积淀形成的场所记忆深植于村民的心中,需要去被引导与唤醒,而乡土再造的最大难度就在于村民心理的再造。同时
再造是要提升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舒适度;
167号院项目探讨了在乡村地区复生历史环境与地域乡土景观的方式。
乡村中历史建筑及其营造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被重构,需要被再造,最后让环境整体得到复生。
在回访中,针对街子古村的保护措施在逐步走向良性发展。
《乡土再造-乡村振兴实践与探索》
乡土再造是我们倡导的乡村建设价值观。乡土是要唤醒原住村民的内心意识和场所记忆,是指包括自然、建筑和人文环境的整体;再造是指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的标准和技术手段实现功能提升。
本书首先对中国乡村振兴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总结了目前中国乡村的现状和问题,对比了当下乡村振兴模式,提出了 3+X 的模式;乡村振兴是战略,内容庞大,我们逐步聚焦乡村建设,落脚在乡建设计,寻找“原型”;最后结合实践案例对来践行乡土再造。
关键词:乡村、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土再造、原型
通过把被动式、装配式、绿建、SLAM(及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技术、人工智能和等当今科技进步成果及时应用于乡建设计,是未来乡建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SLAM技术:
基于关系图像原理,以无人机为主并辅助利用其它技术手段进行数据采集,将二维图像经过数据计算转化为三维可视模型,并可对模型进行旋转、测量、剪切、导出和置入第三方模型等操作的技术。
人工智能AI技术展望:
通过机器学习建立风格化模型,让乡村风貌回到类型化的“民居邮票”;让机器群策,把决策权留给人;节省出时间和人力成本,让设计师聚焦人性化设计和创新设计。
苏童
中国建筑设计院·乡建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小城镇建设》杂志编委
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获奖】
2017中国民宿100人
2015第十一届中国设计业青年百人榜
2014年第十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金奖一项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一项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筑工程二等奖一项
北京市第十三届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一项
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优秀奖三项
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二批田园建筑优秀实例三等奖两项
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一项
【主要作品】
甘肃街子古村保护与复兴综合设计
内蒙古鄂尔多斯折家梁村、造火壕村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办公楼立面改造工程
居然之家立面标准化设计
甘肃天水工业博物馆
北京北五环华堂改造项目
重庆万州澳门商业街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大剧院
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博物馆
鄂托克前旗上海庙草原演艺广场
甘肃庆阳万隆宏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