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有一个豁然洞读书处,在一处地势比较高、僻静的地方。一排木结构房舍。梅园不仅有梅,还有读书声。读书处屋舍外是一长廊,举目四望,远处风景尽收眼底。乃清幽之所在。能在这里读书真是有福了。这里是荣德生为子侄和附近人家子弟开设的私塾。规模不大,前后从这里毕业了100多人。钱钟书的叔父钱基厚督管。
1927年春,荣德生创办了9年的公益工商学校因学潮停办了。这年秋天,他和钱基厚商议在梅园办读书处。公益工商学校的办学有得有失。得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实业人才,失则是人格品行及人文修养的滑落。荣德生痛感于此,新的办学欲在西学教育上融进中国传统私塾教育。钱基厚听了,补充说:“以家塾组织,而参书院精神”。荣德生听后“大称善”。
书院这种古老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那时已废止了。荣德生又将它重拾起来,融进豁然洞读书处的教学。这是他的一次办学实验。学生除了学习西学科目,还要阅读大量的中国经典古籍原著。这是对学生心性、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之根本。学问兼需养气,这是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
豁然洞读书处又不同于传统书院,它除了讲究读书养气,还培养学生务实的精神。学问不止于空谈。国文的教育也落在实处,荣德生说:“欲求生活,必先具生活之知能。故常识不可不充足,文字不可不通顺,以达意志,以纪事物,则国学实为民生之实筏。有国学为之基,而后更研科学,本所有之常识,藉文字之发挥,其思想自有条理,其宗旨于以纯正,不论何种科学,均易集事而程功。是吾国文学之教课,允为当务之急已。”
豁然洞读书处的教育弥补了公益工商学校的缺失。这次教育改革实践发生在1927年。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了专门的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彻底驱逐出去。这仿佛又走回荣德生当年建公益工商学校的老路。人们常问建国后的教育怎么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荣德生在1927年已给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