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资管号
“水木资管号”是依托大资管行业的数千名清华校友资源而设立,本号立足清华,面向全国,这里有经典的财经文章,优质的项目信息,浓浓的人文情怀,这里是我们温情的精神家园。若要项目信息,请输入编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七读财  ·  第3次降息「大礼包」,房贷新低了 ·  3 天前  
简七读财  ·  手上钱不多,咋理财? ·  4 天前  
格上财富  ·  雅鲁藏布江流向印度? ·  6 天前  
格上财富  ·  巴菲特是怎么研究透一家公司的? ·  1 周前  
格上财富  ·  一个特别的信号!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资管号

荣氏家族“梅园”中的企业家精神

水木资管号  · 公众号  ·  · 2017-07-18 17:38

正文


梅园是荣氏家族的花园。在城北。荣氏两兄弟1912年始建梅园,用时十年。荣德生喜欢梅花,自称“一生低首拜梅花”。

 

我也很喜爱梅花。完全是偶然的发现。一个寒冬的傍晚,我和朋友去仙踪林店吃晚饭,忽然看见路边有人卖花。一束束捆扎好整齐地插在水桶里。在众多好看的花里,我忽然发现了它,没有枝叶,只有花骨朵,欲含苞待放。红中有一点点淡粉,缀在褐色的笔直的枝干上。我喜欢它,不同凡俗。朋友说它是梅。他从江南来,见过太多的梅花。可我是第一次。

 

很多诗歌吟咏过梅花。傲、不畏严寒、报春。太多的陈词滥调,我对它没有一点点兴趣。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张陈旧的照片,林徽因站在北总部胡同自己家的窗前,凝视窗台上的梅。或许是上午,阳光最好的时候,温暖的光照进来。林徽因望着梅沉思。那时她和思成刚从欧洲回来。她心中古老的中国。我不知道那一刻,她心里在想什么,但看得出,她对梅的深情和爱。

 

林徽因是凡俗中开出的一枝梅。很多女子都嫉恨她。太多的人赞美梅,但真正懂梅、知梅的又有几个?

梅园很大。虽是江南园林,但它不类私家园林那般精致纤巧。和梅园比,私家园林的格局太小了。它仅寄托了个人的情怀,供自己、家人、朋友游乐、赏玩。1955年荣氏家族将梅园捐献给国家前,它一直免费开放。四十三年中,任何人都可以到梅园里来游玩。有的小贩甚至将摊位摆进梅园,荣氏兄弟没有驱赶,反而为梅园给穷人带来生计而高兴。荣氏始建梅园,从未想将它占为私有。

 

走进梅园,一块巨石兀立眼前,上书“梅园”。金色的字,浑厚而温润,是梅园主人荣德生题写。在梅园里行走,感觉颇有点类同颐和园。虽然它的气势远不敌皇家园林,但它是原初的自然,空气中似乎都有些北方的味道。它的美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的山河。

梅园无声,主人的胸襟、气度也在不言中。

 

王石一次说当今的企业家远远不抵民国时的企业家,不论是文化内涵还是驾驭企业的能力。荣德生、荣宗锦这样的企业家再也没有了。民国是一个战乱、贫穷积弱、民不聊生的年代。可那个年代出了一群了不起的人物,如星汉灿烂。今人无法相比。走在梅园,我深切领受了。

 

民国,与我们相隔不足百年,可我们对它的认知几乎为零。幼小时的教育只说它是一个旧社会,万恶的、人吃人的。关于它的一切都要口诛笔伐。民国,这个词也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以前似乎很少提到这个国号。

 

现在想了解这段历史,发现如此之艰难。就像一个少小走失的孩子,成年后去寻找自己的家。我们对民国是没有传承的。在我们幼小时,民国就没有进入我们的血液和记忆。现在间或碰到一些那时的史料,常会大惊失色。民国时涌现的俊杰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

梅园,是私人建的园林,可不为私人享用。它是开放的、普天下人的。梅园的主人是一个商人。商人在古老中国里等级最低,因为他们重利轻义,有悖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梅园的主人让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商人,他们有士的精神。

 

梅园有一处泉,叫洗心泉。荣德生在旁石刻:“物洗则洁,心洗则清,吾浚此泉,即以是名”。他想以此清澈的泉水警醒自己:时时保持心地的清澈干净。这种想法恐怕和他爱梅相契合吧。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融进他的为人处世中。


荣氏兄弟的命运和国运一起,跌宕起伏。他们的产业在战乱的年代迅速扩张,富可敌国。有次在上海滩,荣宗锦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说:“中国有一半人吃我的,穿我的。”荣氏兄弟是当时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可他们生活很简朴。穿布衣、吃粗茶淡饭,如同寻常百姓。这并不是因为吝啬。

 

荣氏兄弟慷慨捐助周围的穷人,送去米面。也有一些落难才子受到荣氏兄弟的接济,度过人生难关。荣氏兄弟拿出钱修建无锡的大桥、公路、学校。他们用一己之力在办社会。荣德生撰写了《无锡的未来》,他在为一个城市的发展做规划。过了四十多年,这份规划成了无锡发展的蓝本。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荣氏兄弟信奉的祖训。它和钱氏家训的“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如出一辙。可见,江南的名门望族都会教导子孙将眼界放宽至天下,而不为一时、一己之利所困。这正是中国儒家的精神,是他们遵从的“道”。

 

中国家族企业一般富不过三代。可是荣氏家族打破了这个魔咒。荣氏的子孙英才辈出,恐怕不是偶然的。这个家族传承的精神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他们本质上是“士”,只不过在特殊的历史境遇下,选择用实业来“达人”、“救国”。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荣氏家族代代恪守“道”,怎么会得不到更多人的拥戴呢?事业怎么会不兴旺发达呢?这个“道”恐怕在当今企业家中太缺乏了吧。他们将毕生的聪明才智放在谋“一己之利”,哪管什么“天下”。在中国破坏环境,赚足了钱,然后移民到环境好的国家。如果这成了一种主流趋势,那结果真不堪想象。

梅园有一个豁然洞读书处,在一处地势比较高、僻静的地方。一排木结构房舍。梅园不仅有梅,还有读书声。读书处屋舍外是一长廊,举目四望,远处风景尽收眼底。乃清幽之所在。能在这里读书真是有福了。这里是荣德生为子侄和附近人家子弟开设的私塾。规模不大,前后从这里毕业了100多人。钱钟书的叔父钱基厚督管。

 

1927年春,荣德生创办了9年的公益工商学校因学潮停办了。这年秋天,他和钱基厚商议在梅园办读书处。公益工商学校的办学有得有失。得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实业人才,失则是人格品行及人文修养的滑落。荣德生痛感于此,新的办学欲在西学教育上融进中国传统私塾教育。钱基厚听了,补充说:“以家塾组织,而参书院精神”。荣德生听后“大称善”。

 

书院这种古老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那时已废止了。荣德生又将它重拾起来,融进豁然洞读书处的教学。这是他的一次办学实验。学生除了学习西学科目,还要阅读大量的中国经典古籍原著。这是对学生心性、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之根本。学问兼需养气,这是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

 

豁然洞读书处又不同于传统书院,它除了讲究读书养气,还培养学生务实的精神。学问不止于空谈。国文的教育也落在实处,荣德生说:“欲求生活,必先具生活之知能。故常识不可不充足,文字不可不通顺,以达意志,以纪事物,则国学实为民生之实筏。有国学为之基,而后更研科学,本所有之常识,藉文字之发挥,其思想自有条理,其宗旨于以纯正,不论何种科学,均易集事而程功。是吾国文学之教课,允为当务之急已。”

 

豁然洞读书处的教育弥补了公益工商学校的缺失。这次教育改革实践发生在1927年。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了专门的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彻底驱逐出去。这仿佛又走回荣德生当年建公益工商学校的老路。人们常问建国后的教育怎么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荣德生在1927年已给了回答。

1997年,我在清华聆听了中文系主任徐葆耕先生的演讲《走出半人时代——大师出于文理汇通》。那时,清华人文教育正处于恢复初期。徐葆耕先生研究了清华的教育史,得出这样的结论:只通文或只通理充其量只能算半个人,文理汇通才能出大师。我不知道徐葆耕先生是否知道豁然洞读书处,但他的想法和半个世纪前荣老先生的想法接轨了。此后,徐葆耕先生在清华创建了大师班,课程设置和豁然洞读书处非常相似。清华园之美虽不胜梅园,但也是心怡的读书处了。

 

回顾以往办学经验,荣德生说:“余十五学商,未尝学问,初非教育界中人。及中年经商,常与社会人士交际,默察人类智慧良莠不齐,方知普通教育之重要,遂出资创立小学,由一而至十。私心窃喜,以为吾乡社会必可改良,民众知识趋于进步,岂意二十年来,与人相较,故我依然。尝深思其故,乃知以前设施,皆人才教育,而非公民教育。”这样的说法何尝不是当今教育之现状呢?

从长远来看,教育关乎于国运。陈丹青从清华辞职,是对现今教育的无奈和无力。他怀念民国,恐怕也有对那时教育的一种怀念吧。教育退回到民间,让真正懂教育的人去办,我想培养出的人才会不一样,国运也会因此而不一样。

 

梅园诵豳堂有钱塘沈兆霖书写的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是荣德生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或许是他的座右铭。荣德生并不是锦衣玉食的一生。他生活异常简朴。

1946年,71岁的荣德生在上班路上被一伙人绑架。绑匪们向他勒索100万美元。荣德生从容地说:“我是一个事业家,不是一个资本家,我所有的钱都用在事业上面,我要养活数十万人,如果事业一日停止,就会对数十万人的生活产生影响。而所谓资本家,是将金钱放在家里,绝对不想做事业。”他讲的是实话。他是一个事业家。

 

荣德生在70岁后,还有着雄心勃勃的“天元计划”,包括金木水火土五大领域,想由面粉而扩大到各主要食品,由纱布扩大到印染、丝绸、麻葛等,机器从翻砂、铁工扩大到重工业,能自造各种母机,办学从小学到大学,筑路则环太湖接通,要重新开创一个新的“天元实业公司”系统。1942年他还替国家拟订“大农计划”,主张在甘肃、青海等西部地方首先推广,工、农、牧、学并举。虽然这些计划因战乱受阻,但可以看出,荣德生是大事业家,而不单纯为商人。

 

商人是很容易被人忘记的,不论他在世如何富有。事业家则不一样,他会永垂青史。商人为的是一己之利,事业家为的是一国乃至人类的利益。无论办实业,还是办教育,荣德生思量的都是一国、一族。中国能有荣德生,实乃一国之幸!

走到梅林,树叶都已脱落,枝干虬劲,十分好看。路边的园木工人说梅花再过两个多月就开了,到时暗香浮动,一片香雪海。红色俏丽的朱砂梅、萼如翡翠的绿萼梅、洁白素朴的玉蝶梅、淡粉娇羞的宫粉梅、枝干盘曲的龙游梅……梅园里的梅尽含天下梅。荣德生想在这里为“天下布芳馨”。

无锡解放了,荣德生没有像他的亲友一样远走他乡,他留在这片土地上。1952年终老。他一生喜爱风水,生时已为自己选好墓地,背靠孔山,面向梅园。周围种了他喜爱的梅花。随葬品是一套线装的地舆学书、一只他随身多年的镀金壳钢机芯打簧怀表。1966年,墓被文革小将所毁,遗骸无存,两件陪葬品下落不明。

 

中国历史上,每次政局出现大的变动,遗留的物都会遭受焚毁。不论建筑、书籍,还是是墓地。似乎从未有过冷静的沉思和理性的对待。一切旧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吗?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么五千年的文明只剩下一朝一夕。

 

传统消失了,未来就会迷失方向。一次次地焚毁,一次次地断掉,历史总是在悲痛和愚昧中重演。这也就注定我们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因为先祖付出的代价并没成后辈子孙的财富。

荣氏兄弟给后人留下了梅园,它融“道”“诗”“画”于一园。在梅园散步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让今人领略古人的意趣,让今人与古人相通,让古人遵从的“道”得到今人的传承。这是梅园价值之所在。它经历焚毁,重遭修建。虽不复原样,但它铭刻了一段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物。我们要在他的路上继往开来。


作者:作者系清华人文学院校友林风晚,爱好文字与自然。

作者其他代表作:

清华建筑的两个世界

走在林徽因与梁思成的路上

关于我们

“水木青年号”是清华大学青年校友发起创立的公益性思想交流平台,主要依托分布在国内外资本管理行业的数千名校友资源而设立。本号以“关切、交流、发展”为理念,以“经济金融·人文社科”为主要方向,定期发布原创深度文章,打造“有热度的话题,有温度的情感,有深度的思想,有高度的评论”


“清华资管群”由从事资本管理行业的清华校友组成,成员覆盖全球众多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的中高层,是覆盖最为广泛的校友群。目前已有15个群(5000人)。


内容包括项目资源、职位对接、疑难解惑、课外活动、其他…正在筹划项目路演、线上线下讲座等更多更好的干货信息。 


群秘微信号newnangua(申请说明格式:学院—班号),仅限清华校友加,感谢支持!  


欢迎关注“水木青年号”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上给们留言!

会定期精选刊发出来!

合作及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系【水木青年号】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并添加二维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文章
简七读财  ·  第3次降息「大礼包」,房贷新低了
3 天前
简七读财  ·  手上钱不多,咋理财?
4 天前
格上财富  ·  雅鲁藏布江流向印度?
6 天前
格上财富  ·  巴菲特是怎么研究透一家公司的?
1 周前
格上财富  ·  一个特别的信号!
1 周前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  上海银监开查“银行异地分部”,摸底控风险
7 年前
半月谈  ·  【品读】为什么要上一所好大学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