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上课就像看电影、逛主题公园,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体验消费。好的课程一定要给学员一种有启发的丰盛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强行给他的大脑塞进一些培训组织者自认为有用——学员却未必买账的所谓的知识。
我一直强调好课程有五个要素:目标、内容、逻辑、形式、过程。概而论之,这五个要素中,内容和逻辑的消化主要靠左脑,形式、过程的体验主要靠右脑,左右脑通力合作共同逼近目标。
课程的这个五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目的,是给学员一个美好的体验。老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就是导游,老师就是要按既定的旅游路线带领学生完成一场属于他自己的体验之旅,把感受权交给学生。
什么是好的课程体验?我认为可以从两个维度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个维度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维度,即:
1. 老师要带学生去哪里(目标)?
2. 都看些什么景点(内容)?路线图是什么(逻辑)?
这个维度崇尚聚焦,目标要清晰具体,内容务必要和目标紧密关联,无关的内容务必成为干扰,路线要简洁明了。
这条线是满足意识体验的诉求的,学生一坐到教室,他的意识就问:参加这个课程有什么意义?我能从中获得什么?具体到每一块内容,意识又会跳出来问:这有用吗?怎么用?如何解决我现实的问题?
至于课程的逻辑,意识更会时刻关注他的合理性和连贯性。临终了,还要体味一下参加课程的价值和收获,给个总体的评价才算功德圆满。
第二个维度则是每一个景点要给学员什么样不同的体验(形式),整体过程要什么样的节奏和感觉(过程)。这个维度是满足潜意识的诉求的,也是长期被忽视的一个维度。
学员不仅关注内容,更关注内容怎么讲,我老早就说过:讲道理的形式远比道理本身还重要。简单概括,可以说这个维度崇尚能量,只有讲师带着自己强大的能量展示所讲的内容,学生才能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
课堂引导的本质是注意力的引导,或者更直接点说是能量的引导。
首先老师要调动自己全身心的能量来引导,用不一样的语音语调扣动学员的心弦,用价值观词汇引起学员的关注和共鸣,用肢体语言给学员以逼真的感觉,用视觉化的语言调动学员内视觉的画面,用隐喻故事引发学员进行价值类比,用开放式提问激活学员潜意识的提取和构造,用想象帮助学员整合与创作自己的画面……所有这些,都需要老师自身的能量投入。
而老师全身心能量投入的目的是调动学员全身心的能力在课堂上进行自己独有的整合和建构,这样,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相互影响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上既有跟内容相关的意识流的互动,更有跟能量相关的潜意识流的互动。
只有学员投入了自己的能量,把老师所授的知识以及课堂上收到的信息与能量跟自己潜意识里储藏的图式进行有效的整合,转变才可能真正发生。
人的改变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我甚至认为,只有投入到新知的能量大于曾经投入已有旧知的能量,新知才能真正被植入,改变才可能真正产生。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说知识全是折腾出来的,学员自己不折腾,知识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这个观点就是基于上述能量假设的。
与其说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毋宁说是一个供学员整合思想的能量场!对能量场的认知不足,造成很多老师的教法单调乏味,严重的还可能制造能量冲突,老师的能量跟学生的能量冲突,引起学生的心理防御,老师也非常受伤害。 如果把意识比作是弱电系统的话,那么潜意识就是强电系统,意识只是信号,潜意识才是真正的动力——道理很明白了,但改变就是很难产生。只有道理还不足以让人信服(调动大脑的能量还不够强),所以老子说“信不在焉,有不信焉。” 道理加上能量的注入才能够覆盖旧的认知。
……
7月21~23日(周五、六、日)三天,我的第二期公开课“牛师修炼训练营“,会在课程中贯穿“建构主义”与“五星教学”,感兴趣的小伙伴可关注“老田培训讲坛”或点击链接“田俊国公开课:牛师修炼训练营第二期”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