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君说
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美的杰作,而大脑是其中神秘的存在。我们通过它在世界上来往穿梭、做决策,放飞想象力。我们的美梦、清醒时的人生,都源自它飞速运动的数十亿细胞。我们历经悲喜、绚丽多彩的完整人生,都发生在这区区 1.4 千克重的东西里。
大卫·伊格曼(DavidEagleman),是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已在《自然》《科学》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神经科学组织: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科学教育家奖。同时,他还是烧脑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 帮助编剧从科学上完善了这个脑洞奇大的科幻故事。
在他最新出版的《大脑的故事》中,从大脑基本运作机制、感知、意识、决策、社交、智能,6大层面入手,展现脑科学前沿成果,带你畅游大脑宇宙。
阅读这本书,只需要带着好奇心和自我探索的欲望就够了!我们从中提取了9个有趣的小知识,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大脑。
到了 25 岁,大脑童年期和青春期的转化终于结束。我们的身份认同和人格的结构性转变完成,大脑至此似乎发育完全了。但事实上,在成年期,大脑还会继续改变。可以塑造并维持造型的东西,我们称其具有可塑性。大脑就是如此,哪怕在成年期也一样:人的经历改变它,而它则保留这些变化。如伦敦的出租司机,为了记住复杂的城市地图,反复在脑中记忆,长期下来,负责记忆的海马区会发生显著变化。
我们生活的每一刻,大脑回路都在根据极其细微的面部线索解码着他人的情绪。人会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面部肌肉模仿所看到的表情。人会用微笑对应微笑,哪怕肌肉运动轻微得都看不出来。人就是会在无意间彼此模仿,这就是镜像反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结婚多年的夫妻会变得越来越像,因为他们多年来“镜像”对方的脸,皱纹模式逐渐变得一样了。而打了肉毒杆菌的僵硬肌肉不但很难表现自己的情绪,也不利于解读他人表情。
看到床,就无意识地躺了上去,相信我,这是大脑先动手的!对于渴望即时满足的神经网络来说,呈现在眼前的选项大多比模拟出来的价值更高。对大脑来说,将来永远只是“此刻”的一道暗淡无力的影子。
04
记忆为什么常常不靠谱?
记忆并不是一段视频,准确地记录你人生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来自往昔时光的一种脆弱的大脑状态,你要回想,它才浮现。你对一件事的记忆,由当时参与体验的神经元负责,但每个神经元都要身兼数职,在终身无休的工作中,原来的记忆会逐渐被其他记忆模糊掉。记忆的敌人不是时间,而是其他记忆
就算脑组织被阿尔茨海默病“肆虐”,也不一定意味着人会出现认知问题。环境和行为能塑造大脑,它们对你的晚年同样重要。进行认知锻炼,即保持大脑活跃的活动,如填字游戏、阅读、驾驶、学习新技能,社交等, 它们具有保护作用。反过来,科学家们发现,如孤独、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因素,则跟认知快速衰退相关。
过去 50 年,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一直在开发能让今天在世的人们以后享受第二次生命周期的技术。目前,该组织深度冷冻保存了 129 人,停止他们身体的生物腐烂过程。在未来,也许能开发出必需的技术,人们真能享受第二次生命。
人的感知要求大脑对不同感官数据进行比较。但有一点让这种比较变成了一项真正的挑战,那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大脑是以不同速度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数据的。为了实现“声画同步”,大脑会在收集所有的信息后,才构建出“发生了什么情况”的故事。所以我们感受到的“现实”,其实是延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