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一本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传媒,她关注未知世界的新发现和新进展,追逐已知现象的再探索和再认识。她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的地理科学背景,用精准、精彩、精练的图文语言为大众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龙梅绽放报春来 ·  昨天  
青岛日报  ·  刚刚,四川突发!成都简阳市发生2.8级地震 ·  2 天前  
最江阴  ·  刚刚,江苏多地下雪!江阴……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春日旅行第一站,去看大地的“五线谱”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科考旅行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家地理

地理知识 | 寒冬采冰人

中国国家地理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12-29 18:04

正文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今天我们讲


采 冰


《诗经·豳风》云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周礼·天官》云

“凌人,掌冰;

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早在三千年前

古人就在寒冷的冬季

将冰块从江河湖泊打捞出来

精心地收储于地下的冰窖中


▲ 采冰人用特制的工具

将采好的冰拉到冰面上

摄影 / 王冰


如今,在工业制冰已经成为主流的大环境下,在我国北方依然有一群坚持采冰的人。 在东北,松花江的冰打造了一场盛大的冰雪狂欢;在新疆,窖藏一冬的冰变成了盛夏时一碗碗特殊的冰饮;在西藏,雪域高原的冰在温暖的帐篷中融化成水,维持着一家人的生存。 同为采冰, 东北、新疆和青藏高原 用处为何不同?



黑龙江 · 冰灯



东北淡水资源丰富

采冰完全是因其独特的冰灯文化

它要求的是冰的透明度


在自然界中

冰的成因、晶体大小以及气泡、泥沙含量

均影响透明度

一般在静水环境下

没有水流的影响

冰的透明度会高





为了达到用冰要求

采冰工人自创了一套采冰的程序

要先用切割机在冰面按规格尺寸比例

横竖切割成块

切割时不能割得太深、太透

不然水会渗到冰排上将切好的缝隙再次冻住



▲ 采冰人用切割机划出精准的作业线条

摄影/施正威



然后再进行人工“炸冰”

就是沿着切割机在冰面划出来的作业线条

用冰钎子撞击冰槽

将其凿成标准小冰块



▲ 一组采冰人一字排开正在“炸冰”

摄影/施正威



分割好的小冰块基本都在500公斤以上

将其从江里捞出来是最费力气的

工人们先用冰钩将其钩住

然后再用肩膀套住冰钩上的绳子

一起弯着腰喊着号子将冰块拽出江面



▲ 一辆铲冰的叉车将采好的冰块送到卡车上

摄影 / 施正威



新疆 · 冷饮



在新疆伊犁、塔城、喀什等地

由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习惯的需要

采冰亦成为天山南北一个独特的风景

当地很多居民家中都有一个储藏冰块的冰窖





与东北大规模采冰不同

新疆采冰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悠闲



▲ 维吾尔采冰人用特制的铁叉

将硕大的冰块从河里捞出来

摄影 / 朱明俊



▲ 采冰人将冰储藏进地窖, 先将冰块从贴近地面的窗口抛下,冰窖底有橡胶轮胎做缓冲,然后再认真码放。(摄影 / 李志刚)



夏季

同样大小的冰块

天然冰块要比机制冰块融化得慢

在维吾尔族人眼里

它们是做“撒浪刀客”最好的原料

“撒浪”是“疯子、傻子”之意

“刀客”是指“用冰块勾兑的酸奶”

“撒浪刀客”

指“加入酸奶、果汁、砂糖、冰块等

喝了会像疯子一样兴奋的冷饮”



▲ 维吾尔族小伙在做“撒浪刀客”

摄影 / 沈桥



在新疆,用天然冰块做的传统冰饮还有

乌孜别克手工冰淇淋

锡伯族夏饮“雪花凉”


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性

在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

即使冰具有净化污染物的功能

也不建议当地居民食用河冰



西藏 · 取水



在雪域高原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冰块是山区牧民的固体水窖

人们从冰封凝固的江面上凿取冰块

然后背回家融化成水,以满足生活的需要


天山地势的起伏不断

以及冬季枯水期径流量不大

哈萨克族牧民多居住在离水源地很近的地方

如河谷低处的河溪边或者冰瀑旁


而在广袤的青藏高原

由于水源地河流纵横、长年水流量较大

藏族牧民一般居住在离水源较远的地方

他们的采冰更像是一场负重的修行





11月初

青藏高原便已进入深冬

宽阔的河面开始结冰



▲ 采冰的妇女徒步来到河流的源头,在河面上一斧一斧地砍凿,直至冰块脱落,然后装进塑料编织袋或者金属容器中。(摄影 / 杨勇)



辛苦采来的冰被女主人放在铁锅里熬成了水

维持着一家人的生存

摄影 / 肉却合



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