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读
跟着我,选好书,读好书,用好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叶嘉莹:我心中的诗词家国|纪念 ·  4 天前  
悦读文摘  ·  冬天跟毛绒渔夫帽太搭啦!看着就很温暖!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读

女性的独立宣言——10分钟读完“女性圣经”《第二性》

精读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24 19:57

正文

【haruko荐


波伏娃有段经典的话: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这句话,就出自波伏娃的作品《第二性》。


荐读者:haruko,一个老电影爱好者




女性的独立宣言——10分钟读完《第二性》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来源于书啦圈(ID:shulaquan)

书啦圈——靠谱的人推荐靠谱的书


作者:[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副标题:事实与神话/实际体验

译者:郑克鲁

出版年:2011年9月

ISBN:9787532749669


书籍概要


此书被誉为“女性圣经”。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编辑拆书


1
第一卷


在《第二性Ⅰ》里,波伏娃从宏观的角度剖析女人变成“第二性”的原因以及表现。


(一)事实中的女性


1.从生物学角度清除对女性的误解。


反驳男性心中“女性就是子宫,就是卵巢”的浅薄观点。在生理层面入手考察了女性身体结构的方方面面,并指出“这些生物上的原因极其重要,它们在女人经历中起着头等重要的作用,是构成她的处境的一个基本要素”。


正是这种先天的生物事实造就了女性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2.在精神层面上探讨女性


抨击了弗洛伊德以男性为中心的“性一元论”,指出精神分析学家们把男人定义为人,而把女人定义为雌性,这种定义是一种不对称的扭曲。


3.超越唯物主义才能正确看待女性


人不仅是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也是政治经济作用下的社会人。


因此,波伏娃将女性放在历史社会的背景下探讨,反驳马克思主义者对女性处境的窄化和误解,认为我们应当放眼于历史唯物主义之外,因为这种历史唯物主义在人身上只能看到经济要素。


作者波伏娃


(二)女性地位的历史演变


描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原因,深刻揭示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


1.原始时期:女性由于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地位低下。


2.农业时期:定居让男人确立了对领地的所有权,繁衍子嗣便成了争夺所有权的重要手段。这时候,女性的生育作用得到重视,地位相应提高。


3.私有制出现:男性为了保证世袭财产能够在父系范围内继承,把女人当作生产继承人的工具,形成父权时代,导致女性地位下降。


4.中世纪:女人处于绝对依附于父亲和丈夫的地位,这与基督教形态的压迫不无关联。从15世纪初到19世纪,女人的法律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在特权阶级的实际处境在改善。


在17世纪,有闲的女人致力于艺术和文学,在上层社会的文化沙龙扮演着重要角色,到了18世纪,女人的自由继续扩大,大多数哲学家认为她们是和强健的男人平等的人。


5.法国大革命后:机器的出现摧毁了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去工作,从而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经济独立,加上科技手段下生育痛苦的减轻,使得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1960年波伏娃与萨特一起会见切·格瓦拉


(三)被“神话”所塑造的女性


波伏娃认为“人不是生来就是女人:是变成了女人”,即女人的地位不是生来就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第二性。


她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的文本为例,剖析男性将自身对于异性的恐惧和欲望投射在自己所制造的“神话”(譬如处女神话及关于女性形象的种种流言)中,从而将女性变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


电影《花神咖啡馆里的情人们》剧照


2
第二卷


有别于第一卷的宏观视角,《第二性Ⅱ》从微观视角出发,进一步分析女性个体的成长历程,书中援引大量实例,翔实生动,趣味横生。


(一)女性的形成


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进行了全面考察,细致入微地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的种种表现和变化。


波伏娃提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是后天逐渐形成的。


波伏娃与萨特


(二)女性的处境


女性一生中会拥有不同的身份:妻子、母亲等等,但在不同身份下,女性的境地却往往是相同的:被动、依附,这造就了她们视野闭塞的状况,也造就了她们通常被指责的那些所谓“平庸、懒惰、轻浮和奴性”的特点。


(三)女性的人格


波伏娃在此探讨了女性的三种人格,其各自的形成过程及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1.自恋:女性自小没有被授予男性所具有的主体性,由于无能与隔绝,只能将目光转向自身,认为自己最重要。由于完全专注于她自己,一无所为的女人使自己变得毫无价值,只好膜拜虚无。


2.爱人:女性对“爱”的理解视为全身心的奉献,视为信仰。即使选择了独立,对多数女人最有吸引力的,也仍然是爱情这条道路。


3.虔信:爱情是女人的最高使命,当她把爱情指向男人时,她是在通过他去寻找上帝;如果环境不能给她以人的爱情,她便可能决定去崇拜上帝本人的神性。



(四)女性如何走向解放


女性走向解放的唯一道路是独立。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发生变化,才能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一系列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结语


两性战争恐怕是最古老也是最永恒的战争。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从根本上确定了女人的形象,也深刻揭示了女性“第二性”地位的由来。


她辩证地理解女人的特点和应有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气势汹汹地发出不平之声,因此她更是“女性主义者”而非“女权主义者”。


《第二性》里的这段话或许可以作为她的独立宣言:“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舍弃自我,而是自我肯定。


怎样加速成长,掌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