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槽叔
《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作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株洲  ·  中车电动启动春季校招 ·  19 小时前  
湖南日报  ·  价格大跳水,还要继续降! ·  昨天  
株洲交通频道广播电台  ·  涉嫌危险驾驶罪!9座车挤17人,超员88.9%! ·  3 天前  
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满弓发力 全力以“复”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槽叔

媒介素养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 | 槽叔一周荐文

槽叔  · 公众号  ·  · 2020-03-01 20:34

正文

大家好,我是槽叔。这里是每周和你见面的「每周荐文」。
每周日,我会分享过去一周在微信上读到的优质文章。最多五篇,宁缺毋滥。
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
(本周共有四篇文章入选)

No.1
《从助理到奥斯卡获奖者,联合编剧的进击之路
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我观看《寄生虫》的体验是:
好牛逼!但总不至于牛逼到在几个月后的奥斯卡上大获全胜吧…
但这一次,《寄生虫》真的创造了历史。
今天推荐的这第一篇文章,不是一篇影评,而是一篇「原来好的编剧对于一部电影有如此重要影响」的论证文。
好的电影,源自好的故事。
「故事」二字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它可以是口口流传的碎片信息,可以是一段一段的当事人复述,但无论如何,经过编辑的深入探索和层层加工,「故事」最终变成了Masterpiece。
这篇文章给我的一大触动是:
一个先进、发达的电影产业,必须基于对每一个盖砖砌瓦者的尊重,哪怕他曾经不值一提、无人认得。
《寄生虫》联合编辑韩进元就是这样的角色。
如果不是导演奉俊昊的赏识和认可,他今天可以依然寂寂无名。更值得欣慰的是,正是奉俊昊本人的无私和分享,才让他获得了远超预期的行业认可,以及,世俗层面的收益。
很多电影人都会被这篇文章所感怀,那是尽全力投入电影产业人所朝思暮想的美好世界啊。


No.2
陶勇医生受伤后首发声: 我看过太多悲惨的命运,更能承受打击
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半个月前,我写了一篇回顾《流感下北京中年的文章》。在文章结尾,提到了疫情下有些被人淡忘的朝阳医院眼科伤医事件。
我心心念念的,希望看到一篇这个事件的最新报道。
终于,等来了《南方人物周刊》。
这篇文章在我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我相信,分享这篇文章的人,虽然是基于对旧闻的怀念,但更是基于对陶勇的敬佩。
当我知道艺术精湛的陶医生和家人竟然在北京租房时,我很难接受这个事实。从物质层面来说,我们不应当让这样的人才接受这样的待遇。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这也是我最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
看到这篇文章后,我忽然想到,陶医生在好医生App上有个人主页,我应该可以通过赠送鲜花(虚拟货币)来表达支持。 但我发现,好医生App上的赞赏功能,1月23号就被关掉了。在被关掉之前,几乎平均每分钟都有人通过虚拟赞赏,表达对陶医生的关心。
如果你感佩这样的医生,我觉得可以做两件事。
第一,持续关注此事进展,不要忘记。
第二,未来看病时,多换位思考,为医生多考虑一点。
就够了。

No.3
“疫情不一定发源于中国” 怎样才能不被过度解读?
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马少华,主攻新闻评论方向。
马老师揭示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媒体的「缩减式」描述下,很多信息被错误地传播了。
事实本身是复杂的,但新闻生产过程中,出于标题简化的需求、出于争夺眼球的需求,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将复杂的事实简单化。
但有些事实是无法被简单化的,你想想,是不是很多事情都不可能被15个字以内说清楚?
但这就是新闻生产的客观要求。
在这个困境下,没有职业操守的从业者就屈从于于受众的情绪和眼球。
但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人世间很多事情,其实就是阅读理解。如果我们把阅读理解的原文刻意缩短,那读者一定无法了解作者的真实想法。
作为一名新闻消费者,我建议所有人都用一种更克制、更理性地态度去面对信息。
尤其是面对疫情这么严肃的事件时。

No.4
《赢得尊敬的,和百篇疫情报道背后的一切
点击图片可跳转阅读
这次疫情下的冲锋陷阵,让我重新想起来了那个堪称行业旗帜的三联。
这份杂志对我意义重大。大学选择新闻系,就是拜它所赐,如果说还有些别的什么原因,也许还可以包括03年非典催化下的央视新闻频道吧。
从初中开始看三联,舍不得扔杂志,也不断从淘宝、旧书网站上买过刊,于是高中毕业的时候,得以摆出这样的阵势(部分过刊),还十分自恋地搞了一张合影。

后来到北京读大学,第一件事就是去三联编辑部拜访。接待的编辑老师非常和善、热情,带着我这个普通读者,转编辑部,聊了不少好玩的东西。后来还带着学弟学妹们,以和「媒体交流」的名义又去玩了一趟。
其实现在的三联团队,很多我曾经追捧多年的人都已经离职了。但对于时事新闻领域的追求,依然值得赞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