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广大军迷的忠实战友虎妞洋洋。不久前歼20正式入役的官方报道刷爆眼球。2017郑州航展航展上歼20将进行地面静态展示,根据服役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军工惯例看,歼20的全面公开也意味着我国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这让一向低调的歼20总师杨伟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众所周知航空工业的好坏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高低,而隐身战机的研发与制造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歼20究竟有多复杂,其设计师又为什么被称为天才,今天洋洋就来和大家一探究竟。
作为目前各国空军主力的三代机,能够独立生产制造的国家就不多,而要制造以隐身指标为核心的四代机更是只有中美俄三家。现代战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动力、气动、飞控、传动、电子设备无一不要求是人类科技水平的巅峰,而飞机总师需要在性能要求的方方面面进行取舍,还要考虑本国工业的发展水平,在种种限制下达到战斗力的最大化,其难度可想而知。
198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年仅22岁的杨伟走进了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此时,正值“歼十”项目设计的关键阶段,杨伟成为“余度管理与可靠性”专业的组长,这个专业就是为研制“歼十”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而专门成立的全新专业。当时这一项目在中国几乎是一片空白,杨伟说到:“由于国际上对我们的严密封锁,很多的技术探索就像是行走在浩瀚宇宙孤独而绝望的角落。”在这样的情况在,杨伟带领着极为年轻的团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查阅、摸透大量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突破,按时完成了任务,为确保“歼十”首飞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上世纪末,我国军工企业进入最惨淡的时期,许多企业处境艰难,纷纷转向民用行业,在1996年,杨伟带领研究室通过技术合作赚了几百万,有的领导建议让他干民品为所里创造更多的效益,但是,“歼十”型号总设计师宋文骢却深知杨伟的性格与能力,他亲自向时任中航工业总经理建议:杨伟就是我的接班人。1998年,杨伟担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并兼任飞控系统总设计师。
在随后,杨伟还主持了歼十双座型的设计优化工作,最终使得歼十双座机与单座机具备相当的飞行性能、机动性和飞行品质,提高了歼十的综合作战能力。
在承担“歼十”双座型研制任务的同时,为了加速“枭龙”项目的研制,杨伟又被任命为“枭龙”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此时,“枭龙”的研制已经走过了近10年的时间,却仍然处于方案设计阶段,由此可见这个项目的艰难。我们都知道,巴基斯坦空军是一支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部队,他们对于武器装备的需求完全针对于战场实战,杨伟和团队不断进行取舍与综合,应用了例如‘蚌’式进气道这样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用以提高飞机的性能,同时也应用了大量成熟的技术来降低成本。2003年,“歼十”双座型和“枭龙”成功实现首飞,而“枭龙”从冻结技术状态到实现首飞仅用了23个月的时间,创造了当时我国军机研制的新纪录。为巴方设计了一款真正应用于战场环境的战斗机。
关于歼20的内部系统我们知道的不多,但是从多次飞行来看,其气动布局非常有特色,歼20采用了多涡系耦合技术,其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充分利用涡流可以提高升力,增强舵效,改善飞机的大迎角性能,甚至也可以减小阻力,增加航程。但是看似“万能”的涡流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令飞行性能突飞猛进,用的不好却能导致机毁人亡。涡流是有利还是有害不是由强弱决定的,而是它出现在哪里。这无一不考量着设计人员的智慧与能力。在美军F18大黄蜂的早期型号上,就曾出现过重大的设计缺陷,甚至威胁到飞行安全,直到后期的超级大黄蜂改变设计才得以解决。
美国顶尖专家安德鲁·埃里克森博士曾在了解了歼20验证机后称赞其设计师为真正的天才。
杨伟曾经表示:“当我们推出一款战机的时候,部队会感到满意,民众会感到震撼,对手将视为某种挑衅与威胁,业内将其视为未来发展趋势,工程就意味着无尽的前沿,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未来研制的五、六代战机,肯定是独一无二,领先全球的!”
正是有了这样一位位像杨伟这样的天才们的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守护华夏大地的羽翼日益丰满,经过每一代人这样的的努力,有朝一日我们的空军才能成长为真正的护国神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