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们的讨论
@看客:
因为专业相关,个人觉得如果是杜课来做这个的话,号召关注类的活动比进行提供具体服务这种形式的活动会好一些,当然要怎么做现在可能还要好好斟酌一下。
@山:
“自闭儿童”知识普及,首先要接受这个事实,“越同情,越是了解;越是了解,越是同情”。更多的伤害也是源于无法感知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个人主观认为是对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对的。对于“自闭儿童”,内部可以培养善意的对待方式,建立“自闭儿童”家庭交流会,交流感情、交流方式,真正懂他们的还是他们自身。官方可以把“自闭儿童”录入手册,安排基层干部定期走访、关爱、帮助,定期举行联络会议。
@一路向北:
小视频科普一下吧,然后做成问答的那种H5调查问卷,很多时候误解的伤害来得可怕。
@舍予:
很多年前,我有一位很好的同事,孩子出生不久就发现得了自闭症,我没有和这位同事聊过这件事,因为感觉自己不专业也担心不知道如何表达关心,所以一直像对待普通同事一样不发起这个话题(其实内心很惭愧也很体谅他的不易),因为关心需要的专业度不够,怕平添对方的压力。我觉得自己能做的就是保持对待他的“平常心”而已。如果可以通过杜课获得专业的指导,比如专业的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自闭症,多一点包容,或为自闭症儿童组织适合他们的活动,融入社会。我也愿意参与关爱,出一点力,感谢杜课!
@晓婧:
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海洋馆,让一些稍微懂这方面知识的志愿者参加。我曾经去过一次,因为没有经验,有一个自闭症小朋友爱给别人扎头发,然后突然被扎头发的我很惶恐,虽然后来让他扎完头发,但还挺不好意思的,因为自己对于他的举动有一点点反应过度。其实自闭症小朋友最需要大家的关爱。
@skyling:
去年和同学去了一家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拍了一个纪实性短片,深入和家长老师交流之后也觉得很无力,在康复中心上课的话费用还是很高的,每个月上万(上海),最后交流下来,感觉比较切实可靠的是提高大家对自闭症的意识,如果及早介入进行康复,效果会非常好,基本上可以恢复到差不多的水平。公众对于自闭症的了解太少了,一定要破除的一个观念是,不是每个自闭症孩子都是所谓的天才,有什么绘画或者音乐的天分,那只是极小部分的孩子是这样。
@冰淇淋: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怎么定义和定位自闭症孩子。
@容川学者:
学校里有一些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公益组织,是同学们自发组织成立的,形式也很丰富,我知道的南师大有一个“孤独的狂想”组织,让自闭症儿童画画缓解自闭,“
不再蘑独
”让自闭症儿童种植蘑菇缓解,都挺不错的,得到了社会上一些基金的扶持。杜课可以试着问一下南大有没有相似组织,和他们合作,利用杜课的影响力和一些组织的专业性,达到比较好的活动效果。
@刘生:
理解很重要。普通人对自闭症儿童的理解很重要。然后普通人主动给予这个集体关心也很重药。我的身边没有这样的孩子。我也想出一份力。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拜托小助手搭建一个自闭症儿童和我们沟通的桥梁。我们和一个孩子(或者孩子家长)固定联络,支持他们。
@江流儿:
组建专业的团队,包括心理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背景的人士加入。我对政策了解不多,影视和书籍方面可以多加制作和推广,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同时呼唤爱。推荐下郁雨君的书,可以降低人们对自闭症的敌视和恐惧心理。
@david:
我觉得关键还是政策放开民间对自闭儿童的援助组织。目前似乎是不能随便举办这样的组织,所以很多专业和爱心人士没有用武之地,而官方效率很低下。
@一只菜鸟:
建议参与之后一对一建立连接,自闭症儿童的援助必然是一个对于受援助的儿童的长期的投入的过程。
@阿宛宛:
小助手你好,我看到群里说要发起援助自闭症儿童的活动,但是我暂时想不到什么好点子。只是想谈一下自己曾经接触到自闭症儿童的经历。我觉得群里所发文章中的孩子已经相对幸运,毕竟有陪伴他的父母和家人。
我曾经接触自闭症儿童是在儿童福利院。他们大都因为各种各样不太常见的病而被父母遗弃,然而义工少、孩子多,所以很难得到足够的关怀,而这对自闭症孩子来讲,自然是雪上加霜。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开始那个孩子不肯亲近我,甚至在独处时会用头撞墙,用水瓶打自己头,或者在我亲近他的时候推搡我。总之就是很极端的行为。然而在我坚持之下,他最终软化,允许我在旁边不打扰地陪伴他。
我想这说明自闭症儿童内心深处是渴望关怀的,但是这需要时间、长期式的、耐心的陪伴。这是资金所不能补给的,只能通过真诚与耐性去感化。而对于整个群体来说,哪怕是特殊学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也是少数,所以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始终如一的爱护。
我目前能想到的办法,大概就是培养志愿者,利用整个暑假(时间相对长)伴随式成长,之后保持通信或者其他联络方式。如果可能的话,一对一的救助与帮扶。但是这对志愿者的要求会相对较高,而且很难说短时间的来又去会不会让孩子心理障碍更深。
此外就是争取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能了解、理解自闭症儿童,可能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不是不爱说,不是性格暴戾,而是得了自闭症。(好像说了半天也没有什么有建设性的点子,但只是一点点的小感想)
@素昧平生:
也要看孤独症儿童的具体特长及家长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公益性活动。尊重、理解是前提。
@李兴强:
应该激发、呼吁政府,运用公共力量参与帮助,具体怎么做也不太懂,我觉得杜课应该以此为抓手,探索如何运用民间智慧激活政府相应的公共力量。至于捐款、心理救助、义工服务、专业知识的普及如何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肯定还是需要杜课来牵头。这个作用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