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奴隶社会
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有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挨踢界的连续创业者,顶级VC合伙人,著名科普作家,公益人,和很多很多朋友。加入奴隶社会,也加入我们的社区,相信你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佛仙人  ·  亚朵的轻居酒店,年轻人的养老院 ·  昨天  
新世相  ·  进来,我替你找到了不努力的方法: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奴隶社会

工作/出国/读研选哪个?我当初是这么做决定的

奴隶社会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3-23 08:00

正文

题图:jason thomas 摄影作品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071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Athena Yan, 国内985高校大四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将加入麦肯锡成为商业分析员。


新学期开始了一个月,国外大学的申请结果不断出来,国内找工作的“金三银四”也快过去了一半,不少朋友陷入了人生选择的焦躁与迷茫期,大家都面临着要在工作/出国/国内读书这些选项中做个选择。

作为一个马上从大学滚蛋的人,自然也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大二这一年的时间里,我度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迷茫于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应该做什么,应该出国读书还是考研,还是直接找工作?

我是一个一件事没有想清楚就不会去做的人,因此在看到身边朋友一个个都确定了自己毕业后的选择和去向,我感到相当的痛苦。

后来,我终于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且是在我所处的环境里相当非主流的选择。

我是如何分析、选择的?

我的专业全称叫数量经济与金融,每一届20个学生里,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出国,另一半里保研有4-5个,其他人基本都去考研,选择工作的只有一两个,我的上一届更是一个都没有。而我最终放弃了保研名额,也没有选择出国,而是选择了本科直接找工作,而且还不是金融方向的工作。

在我做出毕业找工作这个决定后,我便频繁地往返于北京和广州参加面试,做实习。火车票和机票我攒了一盒子那么多。在秋招的那几个月里,我每天都会梦到自己忘记或者买错了去北京或者上海的机票。最后算是不辜负自己长期孤注一掷地努力,毕业后将加入麦肯锡成为一名商业分析师。

那么回到主题:我当时是怎么做出这个决定的呢?

首先,我发现要做这个选择,其实最根本需要想清楚的问题是:我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就是我以后想干啥?)

为什么先问这个非常宏大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本科毕业就去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这些都只是手段 (approach) , 而不是目的(objective)。很多人混淆了这一点,把读书当做了目的本身,最后的结果是大学期间没想清楚自己要干嘛,不管了先好好读书研究生了再说。

到了研究生还没想清楚,没关系那再读个博士。博士毕业了,自己却突然发现做学术并不是内心的呼唤,而是年轻时战略上的懒惰造成的选择。然而这条路走得太远太深转行成本十分巨大,自己也早没有20岁出头的拼劲和锐气,只能悻悻继续做下去。

(这里所说的不是所有读博士的朋友,而是没想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就一闭眼读书读到黑,后来才发现自己考虑的太晚走错路的人)

因此,选择哪一条路是要基于目标去做逆向动态规划。确立了目标之后,哪条路径是最优的最有效率的就选哪条。

如何确定自己以后到底要去干啥呢?

如果你内心现在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请跳过这个问题往下看。

如果你没想清楚也不知道如何想清楚自己要干啥,我当初的做法是:

按照金字塔原理从大到小排列选项,然后做排除法。

古代中国对平民职业的基本分工,指士、农、工、商

基本上现如今的职业选择也可以参考这一思路:

1.打工(行业、公司、职能...)

2.创业(行业、团队、资金...)

3.从政

4.做学术

5.其他:啃老,做一个安静的富二代,云游四海,出家……

第一层的选项基本就是这五个:工作,创业,从政,做学术还有非主流的其它选项。当然这五个选项也是相通的,譬如很多学者最后也都走上了从商/政的道路,很多企业家最后走入了政界(在美国更是,想想川普~),创业财务自由之后就去云游四海等等。

如果你在第一层中选择了打工,那么下一层需要继续考虑所有选项,找工作的话做什么行业,去什么公司,做什么职能的工作……

那么如何在每一层之中做排除法,逐渐筛选出自己的目标呢?

“深入了解选项并了解自己,然后进行匹配。”

了解选项的什么?

1.   选择这个选项的人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2.   这个选项对参与者的要求(背景、能力)是什么?

3.   选择这个选项需要的成本与收益

4.   选择这个选项的风险有多大?如果风险很大备择选项是什么?

5.   这个选项的exit (退出选项) 有哪些?

要了解清楚这些,你需要扩大自己的信息渠道,加强自己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对信息作出基本的归纳和判断。

如何多而全面地收集这些信息?

1.   互联网查找,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2.   访谈知情人,微信领英用起来。

3.   自己找机会体验和尝试,跑实验室/做实习/当学生会干部。

以上方法成本和难度由易到难,靠谱程度由低到高。

了解自己的什么?——引自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manage oneself》

1.   你的优势是什么?(What is your strength?)

2.   你的行为习惯是什么?(How do you perform?)

3.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What is your value?)

了解清楚自己的优势,行为习惯和价值观,需要长期的尝试,反馈和总结反思,这些应该是一个人从小积累出来的自我认知。如果你对自我认知依然相当模糊,不妨认真去回忆过去自己所有的经历,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

了解清楚选项和自己之后,便可以做以匹配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选项。 

拿我自己举个栗子。

第一层四个选项中,我首先划掉的是从政,大一大二在学生会体验了一把觉得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实在不适合走这条路。其次划掉的是做学术,在伯克利交换期间通过与读博士的朋友交流,以及自己写论文,发现第一深入研究经济学的学术问题也不是我的菜,第二做学术完全不是我的比较优势,第三自己性格也不适合孤单寂寞冷的博士生活。然而我在组织、沟通、分析能力上有比较明显比较优势,自己也喜欢在现实生活中分析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四个选项中工作或者创业是最适合我的路。

继续分析,既然要工作,是打工还是创业呢?我认为自己不论在能力,经验和资源上都没有基础去直接创业,所以中短期来看还是想先去企业里学习经验。那么下一个问题:选择什么行业什么职位呢。

我首先去了解有什么行业和我的专业和兴趣比较接近,这些行业的要求和特点又是什么。大二一年,我一方面去应届生等论坛了解不同行业,另一方面和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聊天,逐渐锁定两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做Marketing或者战略咨询。

但是做到这一步,自己收集到的都只是二手信息,要想真正了解自己适合哪个方向,还得亲自去尝试。于是大二我便开始找这两个方向的实习,先后在德勤咨询和宝洁市场部做了实习。这两份实习后,我对行业和自己都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最后把进入顶级咨询公司当做我的中短期目标。

好,做完以上的工作,基本大家心理都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了。那么下一个问题是:工作、考研、保研、出国哪一条路才是达到自己目标的最优路径?

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同样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

1.   达到这个目标的要求是什么?主流和非主流的路径有哪些?

2.   我现在满足了多少这样的要求?如果不够要积累,还需要什么?需要积累多久?

于是乎我做了下面这样的分析:

在搞清楚在这两个问题之后,再问自己:

在毕业工作/国内读研/国外读研这三条路径中,哪一种最能帮助自己积累满足以上的要求?哪一种可行性最高?风险最低?

根据上面这个表格的分析,我很理性地应该选择高有效性,高可行性和低风险的一项—工作。注意在做这个分析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比如我就比较擅长面试,非常不擅长大型考试,但有的人恰恰相反。

我们来回顾一下:如何在毕业工作/国内读研/出国中做出选择?

1.   明确手段和目的的差别,选择哪条路径需要基于目的来做逆向规划

2.   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

方法:金字塔原理梳理选项+排除法

如何排除:充分了解选项并了解自己,然后配对

3.   分析得出最优路径

方法:了解要求,合理评估自身能力,理性选择最优路径。

看不到的背后

写完前面的方法论,想再和大家唠唠关于我的选择背后的一些故事。

刚上大一的时候,我的专业是工业设计,不是现在的经济学。那时候刚参加完高考从书堆里出来,既不了解世界也不了解自己。专业是我和我哥一个下午对着报纸选定的,那时候看着一个个专业名称,我感到无比陌生,感觉工业设计以后就是设计汽车的,电气工程以后就是去发电厂的。

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并不喜欢也不擅长做设计(我们大一就有专业课,刚入学就参加了设计比赛),那是第一次有这种巨大的矛盾感与撕裂感,第一次内省: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想学什么?到了第二学期,转专业的公示放了下来,凭着自己对经济学的兴趣毅然转了专业,进入了金禾试点班学习经济学。现在回头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我彻底告别了不喜欢不擅长的理工科,转学社会科学。

转专业后确实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看着学长学姐们都准备着出国继续深造,我也考虑毕业后申请国外的学校。那时候我大一的辅导员找我聊了一次天,这应该是第一次让我把眼光从“读书”这件事拉远到了未来,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我未来究竟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体的对话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有两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

1.你确定你研究生还想继续读经济学吗?高级经济学基本上都在学数学,你确定你想读的不是管理?

2.如果你以后不做学术而是要去工作,那么毕业后工作三年和读书三年相比对你的能力和职场晋升提升更大,为什么不直接去工作呢?

这次对话点醒了我,让我认识到我一直以来都把读研究生当做必须要完成的一个目标和任务,却从没有想过读研之后我要做什么,以及发现我根本不了解外面是什么样子的,研究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再后来就是大二近一年的迷茫期,其实我觉得这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有的。因为大学以前我们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基本都是高考一条路走到黑,我们不需要去思考“我以后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到了大学之后突然发现,简直有太多选择了,有太多不一样的人生了,再也没有高考那样的标准答案,每一条路都有人走出精彩的结果。

于是面对着无数条分叉口,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和见识的我们,就迷茫了。

最焦虑和迷茫的时候,我开始做几件事,现在看起来是对后来connect the dots,整合出自己的决定无比有帮助的几件事:

1.每天早起晨跑五公里。每天跑步的半个小时使我不得不静下心和自己对话,思考自己的生活的未来。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只是降低了频率。但是跑步仍然是我用来和自己对话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2.有困惑就去读书寻找答案,以及和年长者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

和辅导员的那次对话让我认识到我见识的短浅以及思维层次的低下,从那以后我主动去寻求认识这个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经常找年长的学长学姐,前辈们聊天,还有深夜一个人在书里寻找答案,思考。

3.修炼自己的内功:逻辑思考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英语以及GPA是无论以后要做什么职业都无比重要的能力,既然想不清楚,不妨先修炼自己的内功。

就这样,在这一年的迷茫期里,我更加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我发现自己对深刻严肃的学术问题并不那么感兴趣,看到复杂的数学推导就头疼。发现自己思维特别结构化,喜欢给别人出主意,帮人解决问题。同时对很多行业也有了基本的认识,渐渐摸清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方向。

再后来,我去做了几份实习,经分析后决定毕业后找工作,然后秋招顺利拿到了dream company 的offer。

有一些人认为大学生的迷茫和焦虑有些无病呻吟,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觉得这其实是青年人思维和认知层次滞后,以及对社会信息不对称下的必然结果。如何解决?尽早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努力消除这样的信息不对称,然后多读书多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呗。

以上就是我的迷茫故事,希望大家站在大学的分叉口能够不再迷茫。

本文来自公众号:AthenaYan(ID: crazysungirl)

推荐阅读:

华章:如何选择?

了解自己 - 你的圆心在哪里?

再谈选择:没钱,真不是因为不努力

我在麦肯锡的”光速成长“

那些在亚马逊被骂成狗的日子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